理论教育 端午与鸭蛋与端午·鸭蛋的联结

端午与鸭蛋与端午·鸭蛋的联结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番争论后,大家觉得“鸭蛋”“高邮的鸭蛋”“故乡的端午”也都不能尽显文章内容。可我觉得“与”字是表示并列的,端午是节日,鸭蛋是食物,它们好像不太有并列的理由。就像鲁迅的《狗·猫·鼠》的标题那样,用“端午·鸭蛋”作标题。第二天,《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

端午与鸭蛋与端午·鸭蛋的联结

安徽淮南市龙泉中学 吴如厂

学生学习《端午的鸭蛋》,对那文白夹杂、幽默诙谐、平淡有味的语言都很感兴趣,但是对文章的结构安排却难以理解。以往我总是很详细地给学生解释,可是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要理解《端午的鸭蛋》这种漫谈式的散文结构,理解曾经沧海的汪曾祺老先生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可真没那么容易。

有一次上这篇课文,我听到有学生小声说:“如果我们学生这样写作文,老师肯定会说我们文不对题。”他的眼里满满的都是困惑。

基于学生的知识阅历和认知能力,这次上《端午的鸭蛋》,我决定不强求学生被动地接受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风格的定论,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各抒己见。

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结构之后,根据同学们的疑惑,我设计了给课文重新拟写标题的活动。我说:“有的同学认为,‘端午的鸭蛋’这一标题并不恰当,似乎有文不对题之嫌。请同学们给本文重新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

学生眼睛一亮,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交流发言。

生:用“鸭蛋”作标题,因为这篇课文是围绕着鸭蛋写的。

生:我不同意。用“鸭蛋”作标题还可以写别的地方的鸭蛋,比如焦岗湖鸭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高邮的鸭蛋,“高邮的鸭蛋”作标题就比较合适。

生:也不好。因为课文第1段写的是端午的风俗,第4、第5两段写端午节孩子们玩鸭蛋,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回忆故乡的端午节,应该用“故乡的端午”作标题。

生:“故乡的端午”?那高邮的鸭蛋跑哪去了呢?

几番争论后,大家觉得“鸭蛋”“高邮的鸭蛋”“故乡的端午”也都不能尽显文章内容。

生:老师,用“端午与鸭蛋”作标题吧。你看课文先写了端午的风俗,接着写鸭蛋,最后写端午的鸭蛋。就像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样,先写阿长,再写“我”渴望得到《山海经》,最后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就“端午与鸭蛋”吧。

师: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端午与鸭蛋”比较恰当。可我觉得“与”字是表示并列的,端午是节日,鸭蛋是食物,它们好像不太有并列的理由。

这个说法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思考……

生:可不可以用间隔号?就像鲁迅的《狗·猫·鼠》的标题那样,用“端午·鸭蛋”作标题。刚才讲到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我就想到了《朝花夕拾》,想到了《狗·猫·鼠》。间隔号用在文章标题里表示并列。

师:不错,间隔号用在文章标题里有并列作用,如《繁星·春水》;还有领属作用,如第25课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外集》,《外集》是《刘禹锡集》里的一个可以独立成书的小集子。(www.daowen.com)

生:课文中先写了端午,又写了鸭蛋,最后写端午的鸭蛋。所以用“端午·鸭蛋”作标题,应该会比原来的标题好。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很是自豪。我不急不慢地走下讲台,欣赏的目光掠过全班。

师:“端午与鸭蛋”和“端午·鸭蛋”,这两个标题是同学们认真读书的结果。敢于修改大师文章的标题,你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值得肯定。著名作家王安忆说汪曾祺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他的“天真”表现在散文上,就是结构散漫、语言率真、感情真挚。今天回去就请你们带着自己拟出的新标题再仔细读一读《端午的鸭蛋》,好好享受你们的思维成果。

第二天,《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一上讲台,我有意让学生带着昨天拟定的标题再读课文。一个女生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觉得还是原标题好。你说汪曾祺超脱世俗达到了天真的地步,那么他的文章也应该是率真的。‘端午与鸭蛋’和‘端午·鸭蛋’都显得文绉绉的,太文雅,与全文风格不一致。还是‘端午的鸭蛋’好,通俗易懂,符合汪曾祺洒脱的个性,符合他的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很有钻研精神的课代表也站起来说:“老师,我回去也看了些资料,说汪曾祺先生是个很有乡土情结的人。我现在觉得作者的标题其实很有讲究,这个标题不仅突出了‘鸭蛋’,还突出了文化、风俗、历史,还有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

新的讨论又开始了……

主持人语

精彩是怎样“扎”成的

肖培东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先生这般口语化的叙述,平淡自然,却是韵味十足。这一“扎”一“冒”,道出高邮风俗,写尽悠悠乡韵,“扎”得精彩,“冒”得有味。细思量,语文课堂要想“冒”出芳香红油,教师还非得潜心“扎”下去不可。

“扎”进语言细处。品析语言是散文教学的基本路径。陕声祥老师从句式入手,教会学生品味汪文特点,课堂朴素自然,清新淡雅,课堂气质一如汪曾祺的散文,这样质朴无华的教学很是让人感动。陕老师不是架空地去谈文本的悠悠乡情,而是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让学生去真实感受、体味、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情感。郑文富老师用带着生活气息的“相声”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在字里行间穿梭、驻足、品味,课堂如话家常而又别有韵味。师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端午的鸭蛋》一文的意蕴,是真正有散文味的教学。

“扎”进文章深处。“审视——写——看了看——突然发现——于是明白”,王伟珍老师这些关于教学设计思考过程的感性描述,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阅读思考根植在文本深处,细酌慢品,才能找出教学的最佳抓手。王老师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最终在课堂里撑起了“对比”的长篙,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引领学生从微观视角品读细节解读全文,向更深处漫溯。学生思维活跃,自始至终处在积极愉悦的探究氛围中,文章情感、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都在这支长篙的一拨一划中得以理解。初中学生阅读散文,对散文描述的具体事物可能较为关注,而对隐藏在散文字里行间的至真至纯的温暖情感往往难以揣摩。袁巧巧老师则巧妙地以“高邮情结”为教学支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如其名,大气精巧。高邮情结内涵丰富,在课文中呈现的形式也多样,很具有探究价值,袁老师这一主问题设计得很有张力,既能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品读,又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很强的内在牵引力,可谓一问抵多问。这些落在“鸭蛋”深处的镜头,很能说明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知识,而是缺眼光和胸怀。

“扎”进学生心灵。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相融的过程,知识、体验、感悟等,只有相融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里,才有可能发酵与再生。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很多课堂之所以低效,往往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存在。比较欣赏吴如厂老师“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安排难以理解甚至纷纷质疑的情况下,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将内容强硬托出,也不是含糊其词、轻描淡写地几句带过,而是顺其势借力打力,让学生重拟一个自认为合适的标题,主动自觉地再次走进文本深处,课堂教学的犁铧也就这样牢牢耕耘在学生的心田上。吴老师“退”,是基于学生的初读体验,不用标准答案去苛求学生,而是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进”则是扎在学生与文本的深度碰撞上,而后适时作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我现在觉得作者的标题其实很有讲究很有韵味”,这是真正属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发现。收放自如,从容自若,不急不躁。既有尊重,更有提升,教学深植于学生心灵,语文课堂的对话也就很自然地迈向更高层次。

“扎”进生活广处。语文的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语文活动,不能囿于文本上的单一的教与学。打开生活的窗口,以生活反哺语文,语文课堂才会有更多的教学创意。关注课文,还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入更多的语文资源和语文学习形式。郑老师借相声这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既品了词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泼生动。袁老师则把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适度、巧妙地融入教学全局,影视资料与《端午的鸭蛋》一文相得益彰,有效地引导学生触摸文本内核。所以,语文教师有一颗生活的舒展的心,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拘谨局促。

精彩是怎么炼成的?一个字,“扎”。把心深扎进语文教学的土壤中,扎进思考,扎进智慧,扎进创造,你方能扎出灵性、扎出厚实、扎出绚丽。曹勇军老师说得好:“心到了,语文教学就有了。必须投入你的热情、你的体验、你的智慧、你的岁月。”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真的,我们一心扎下去,吱——课堂的精彩就冒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