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感的转变:从悲春到怀秋

情感的转变:从悲春到怀秋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文与“怀秋”又有什么关系?看来,本文线索的“看菊说”不如改为“悲春—喜秋—怀秋”的“情感变化说”啊。

情感的转变:从悲春到怀秋

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师:有人说,“看菊”是本文的线索,文章通过写母亲央求“我”“看菊”被拒,到“我”答应母亲“看菊”未果,最后妹妹推“我”“看菊”告慰母亲,来表达“秋天的怀念”的。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生:第二、三次是看菊,第一次是看“花儿”,“菊花”与“花儿”不同。

生:没有什么不同吧,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避免重复而已。

生:我也这样认为。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而菊花是秋天的典型意象,母亲一再央求儿子看菊,是想让儿子感受到菊花傲霜凌寒的生命力,“好好儿活”。如果“花儿”不是菊花,就不扣题了。

生:老师,我认为母亲第一次央求看的“花儿”是“春花”,何以见得呢?母亲央求“我”看“花儿”的缘由是“我”因病“暴怒无常”,文章中有“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的句子,大雁北归不就暗示大地回春吗?

生:还有,“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一句让我仿佛看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其中的“都”字表明“花儿”的种类繁多。

师:两位同学从文中的两处细节上,品出此“花儿”非“菊花”。看来,以“看菊”为线索的说法真的欠准确。学习就要这样,于无疑处生疑,方为进矣。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第1段,看看能否从中再提出什么疑问来。

生: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而作者开头却极力渲染自己的“悲春”情绪,这与春天的美好是不是格格不入呢?是不是不够切题呢?

生:这是一篇散文,散文是写实的,现实就是这样,与季节无关。

生:这是故意以春景衬悲情吧?

师:的确,作者打破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俗套,营造出一种“悲春”情调,以春季的美景衬托瘫痪的悲情,更见悲凉,更有张力,更能感染人。大家再品读品读。

生:我的疑问是,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而文中能体现出“怀秋”的只有最后一段,如何理解段中对菊花的描写?前文与“怀秋”又有什么关系?

生:所谓“秋天的怀念”就是怀念母亲吧?作者之所以采取到北海看菊的方式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生前爱花,并多次央求“我”看花,而“我”看菊就是告慰母亲,自己从悲观中走出,坚强起来。

生:此处盛开的菊花是多彩人生的展现和人性坚强的象征,从中,我仿佛看到作者坚定了要“好好儿活”“生如菊花之烂漫”的信念

生:我从作者对菊花烂漫的描写中,还仿佛看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爱花的母亲仿佛化作了菊花仙子,正在花中笑呢。(www.daowen.com)

师:你们太有诗意了。再读读前面的内容,与“怀秋”有关系吗?

生:前文写“怀秋”的原因,那就是母亲的挚爱使“我”从“悲春”突围而出。

师:好一个“突围而出”,能否说具体些?

生:看落叶没有摔砸东西,母亲说错话也不再敏感。

生:我有不同看法。不再摔砸一是因为母亲的“挡”,二是“我”只是暂时平静,从平静到暴躁有个过程,就如开头写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一样,不会一“望”就砸的。

生:我还是认为作者在重病母亲顽强地同病魔抗争的精神感召下,在母亲的百般呵护下,情绪平静了。联系他在母亲去世时的表现,我觉得他看落叶恐怕在想“死如落叶之静美”。

生:我觉得作者的情绪不仅平静了,而且“喜秋”了。

师:喜秋?新鲜!怎么讲?

生:我是从母亲“也笑了”中的“也”字上推测出来的,因为只有“我笑了”在先,才应该有母亲的“也笑”。

生:(读“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请注意,用了问号和叹号,很明显是在责怪母亲,表现得很不耐烦,哪里有“笑”?

生:虽然如此,但和“悲春”时的声色俱厉是大不同的,充其量是对母亲“赶紧准备准备”的嗔怪,嗔怪时面含微笑,敏感的母亲捕捉到了,所以“也笑了”。

生:作者的“喜”也可以从其语言中感受到。比如“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等句。

生:从母亲的言行也可以间接地看出来。第1段中母亲表现得小心翼翼,而此时轻松了,甚至有些“放肆”起来,很明显是“喜儿子所喜”。

生:我们与前文的母子对话比较阅读也可以发现作者的心态已变得“喜秋”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是太精彩了。理越辩越明。看来,本文线索的“看菊说”不如改为“悲春—喜秋—怀秋”的“情感变化说”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