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的爱国精神的培养

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的爱国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体现在对人的修养的培育上最主要的就是爱国精神。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通过纪念屈原传播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般的百姓都知道,屈原所爱的国只是楚国,不可能也不会是统一的秦帝国,但一般百姓都不会因此而减弱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追崇!这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传统习俗对中华百姓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从端午节看中国传统的爱国精神的培养

端午节文化精神体现在对人的修养的培育上最主要的就是爱国精神。透过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借助民俗节日的力量将爱国主义教育直接传授给参与节俗活动的每一个中国人,如此节日的教育作用显然是巨大的,如此传播力度显然也是深入且广泛的。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儒家主张的“修齐治平”观念,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平天下”,即是为天下兴亡而奋斗,平天下思想的内核就是爱国主义,属于精英爱国主义,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爱国主义。

端午节通过纪念屈原传播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情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的爱国主义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韧的爱国主义求索精神;“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追求爱国乃永恒真理的求真精神;“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念念不忘故土,故土难离的爱国爱乡爱故土的情感!(www.daowen.com)

屈原的诗中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尽管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近现代学者某些著名的学者也曾指为只偏爱一“楚”,并非爱国,显然如此狭隘的“爱国主义”观,于我看来,其思想道德情操还真不如三千年前的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此指责正如有人指责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抗击的不是外族,而是如今我们所指的中华民族!如此论述,可笑之至,连清廷清政府对于抗清的汉人都能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于叛明投清的汉臣也曾被列入“贰臣”加以警示,时到今日,这些学者,且不说论者没有用历史眼光来看待历史,就以清廷、清人的思想境界也会高过这些“砖家”,随便都比这些借口当今“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名,抹杀三千年来的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的学者更有境界,更有视野,更具知识、学术、思想性。“精忠报国”,不能以现代的中国代替当时的宋国;爱国爱乡,不能以当代的国与乡理解当时的国与乡,必须以历史的眼光,学术的语境来理解和分析“国”的问题,这应该是基本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研究及学术道德修养。屈原是爱国的,而端午节则由此培养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步屈原之后尘,为国献身,为国争光,为国而努力学习,为国而刻苦钻研!由古至今,一般的百姓都能认识到屈原的爱国,赞赏并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德。一般的百姓都知道,屈原所爱的国只是楚国,不可能也不会是统一的秦帝国,但一般百姓都不会因此而减弱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追崇!这就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传统习俗对中华百姓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它让国人都能理解,爱国、爱乡甚至在某种条件下爱家都是爱国的,都是值得大家敬仰和崇拜的。在我国传统社会有一种“家国同构”的理念,它使中华百姓能理解家与国不能完全割开,国与家不离,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家,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对组合,缺一不可,少一不行,必须相辅相承,相助相长。虽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般是毁家爱国,舍小家顾大家,但是在传统的百姓理念中,在某种条件下,并不把保家与卫国分割开,也不鄙夷为了保家而未照顾到国家的行为,有家才有国,没有家,国之焉存,家是齿,国是唇,唇亡齿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