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存在状态

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存在状态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物质世界里,按周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和过程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黄和蓝经过中和而成为具体的同一。和谐也不是对矛盾的调和与取消,而是对立的统一,和谐之中充满相互作用和斗争。和谐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中国传统儒学所理解的“中和”是对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一个基本认识,并由此引出处理一切事物的根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其目的就是求得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使社会秩序

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存在状态

恩格斯曾经根据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总状况,概括地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4]到了20世纪以后,科学家越来越相信,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同事物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制约,是和谐的、对称的、有序的。所谓和谐是指,物质过程内部各种的差异部分、要素、因素在协调一致时的一种联系或属性。

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任何现象所包含的部分之间,应当也必然表现出比例的协调和结构的合理,从自然界的物质或过程内部关系来看,它的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的比例协调性和结构的有序性是和谐的重要表现。各个部分之间不是绝对彼此破坏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相互服务的。在整体结构之中,各组成部分、要素之间协同进化,向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发展。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组成要素有生产者绿色植物A、消费者B(草食运动)、消费者C(一级肉食动物)、消费者D(二级肉食动物)等。它们按能量单向逐级流动的关系形成一个和谐的营养结构:生产者——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它们之间按“生产率金字塔”定律搭配。即: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只等于或小于前一个营养级生物量的十分之一:

不同的物质系统之间的相似性也是自然和谐的重要表现。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相似的世界,一切宏观和微观、非生命和生命之间的物质和过程的相似是指,自然界的物质或过程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它们之间可以在现象、形态、性质、结构和规律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同类事物之间可以是相似的,不同类事物之间也可以是相近的。所以,物质系统之间的相似性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反映了各种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物质和过程之间的相似性,是整个物质世界在分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具体地说,是本质上同一的事物的不同表现。我们只所以对此感到震惊,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确定相似现象进行比较的条件和范围。物质之间特定的相似性一经确定,它们之间一致性的大小、范围、性质和水平也就被加以限制。钟摆和秋千只存在振动的物理相似。食盐和硝石存在盐类物的化学相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表现出资源配置形式的相似性。两个不道德的人也一样受到舆论的谴责。一切反动派都没有好下场。

物质系统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规律性也是和谐的重要表现。符合规律,就是合谐,违背规律,就不和谐。在物质世界里,按周期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和过程是普遍存在的。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生物钟、内脏的节奏运动,天体的周期性循环,无不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可见,整个宇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5]。在这个循环中,“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是永远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6]。生态系统的循环就是一个闭合式的物质循环的周期运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太阳能,把摄取的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质。通过食物链这些有机物质在各营养级动物间转移,最后动植物死后被微生物分解,二氧化碳等又回到环境中。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每300年循环一次,氧每2000年循环一次,水每200年循环一次。这一切是如此的有序和谐。

和谐不是停滞、调和,更不能将其理解为共同点,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差异中的一致。黑格尔曾指出,和谐一方面显现出本质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它们的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和谐,因此是物质整体内部各对立、差异部分的协调一致的联系。例如黄和蓝经过中和而成为具体的同一。这两种颜色的和谐之所以美,是由于它们鲜明的差异和对立已经消除了,因而在蓝和黄差异本身就表现出它们的协调一致。它们相互依存,因为它们所合成的颜色不是片面的,而是一种本质上的整体。

和谐也不是对矛盾的调和与取消,而是对立的统一,和谐之中充满相互作用和斗争。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自然界……总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7]左传》昭公20年记载了晏婴评论“和”与“同”的区别的文字。晏子说,好比做汤,要在水里放上酱、醋、盐、梅等佐料,与鱼、肉一起烹,每一样东西份量都要合适,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汤来。又如奏乐,美妙的乐曲是由各种乐器清浊、刚柔、高低、强弱、快慢、长短不同的声音合成的。这就是“和”,所以,孔子讲“和而不同”,就是说和谐不是来自于绝对的等同,和谐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和对立为基础的。所以,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不能作为折衷主义相对主义的理论根据。(www.daowen.com)

和谐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然界各种物质整体以及过程之间存在着整体的规律、结构、内部相互关系、性质、形态和现象等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对同一物质整体而言,这些方面的和谐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和相互渗透的,和谐统一总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多样的和谐统一不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它们彼此之间在和谐的程度、大小、范围和具体形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就是和谐的相对性和条件性。

和谐是物质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的统一和协调一致,所以只有某种特定的条件具备时,才能消除各方之间的单纯的对立而使它们统一和协调一致起来。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如动物种群、植物群落、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空气、光、温度、水、二氧化碳等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开放系统,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流进和流出,它们之间不断发生转化、补偿和交换的作用。当物质和能量的输入率和输出率相等时,系统内部的物质库存量出现相对稳定时,各因素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和谐和适应,这时就出现了生物和环境之间稳定而有序的状态。

事实评价是价值评价的客观依据,关于客观性的知识必须转化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儒学所理解的“中和”是对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一个基本认识,并由此引出处理一切事物的根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它包括着认识与价值的双重要求。从道德的角度说话,“中和”也是道德的一个根本目标和原则。其目的就是求得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使社会秩序稳定而能正常发展。所以“和”是一个基本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基本目标,社会成员的言行就必须“中”,即必须适度,以实现社会的和谐,限制、规定社会冲突,而不至于使社会、团队、集体甚或家庭在过度的冲突中趋于崩溃、解体。晏婴说,和就是要做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8]孔子也说:“乡原,德之贼也。”[9]乡原是指那种与世俗同流合污,四面讨好,谁也不得罪的和事佬,孔子认为这种人是败坏道德的。

现代社会是以利益冲突和个人的思想困惑为特征的,追求人际关系、人伦关系中的协调,建立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无论对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在虽然不再常听到“理解万岁”的呼声,可人们之间理解与沟通的需求却势头旺盛。以最佳方式获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成为现代人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