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晋时期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魏晋时期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机构及官职发生较大的变化。尚书省权力的扩大,使秦汉以来诸卿的地位大为削弱。再是职权转变,如光禄勋原是掌管宫廷警卫、谋议的机构,魏晋后一度变为主管膳食的机构。

魏晋时期的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一、魏晋时的公、省、监、台、卿、卫

东汉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二相,八公,诸省、监、台、卿、卫的排列顺序。二相即相国、丞相,为权贵最高职衔。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实为奖赏功勋的荣誉衔。诸省、监,主要有:尚书省,分领诸曹,主持国家各种行政事务;门下省(侍中省),掌宫廷礼仪,辅助皇帝决策和纠正违阙;集书省,辅助皇帝省奏文书,献纳得失;中书省(监),主管出纳,草写诏令;中侍中省,主管宫廷门阁出入;秘书省(监),主管图书典籍保管编撰。诸台,主要有:御史台,主管监察;符节台,主管符节、玺印制作和保管;谒者台,主管朝会礼赞及奉诏出使;都水台,主管河工桥梁。诸卿,由秦汉九卿演变发展而来,主要有:太常,掌祭祀和文教事务;光禄勋,掌宫廷宿卫;卫尉,掌宫门屯兵;太仆,掌牧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导引赞拜;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主管农业及仓储;少府,掌手工业制造;太府,掌国库金帛支纳;将作,掌土木工程;大长秋,主管宫闱事务;太后有三卿,即少府、太仆、卫尉,主管太后宫中各种事务。诸卫即禁军诸卫。(www.daowen.com)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机构及官职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中,从东汉灭亡到三国、两晋及南北朝,历经四百年的分裂、动荡,秦汉以来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机关大部分名存实亡,尤其是中枢机构、政府各部的名称与职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其一,完成了三省制的过渡,此时尚书省逐渐由东汉时参与政务,转变为具体掌管行政,而政务的决策转向中书和门下两省,为隋唐三省制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二,尚书省机构繁密,职能扩大。汉代尚书初具分曹办事的规模,已渐侵诸卿职权,魏晋以后尚书机构进一步扩大。两晋时尚书省下,先后设三十五曹、二十五曹和十五曹,机构繁密,职能扩大,朝廷政务至魏晋末已形成均须经尚书诸曹的局面。其三,诸卿置废无常,职权被侵夺。尚书省权力的扩大,使秦汉以来诸卿的地位大为削弱。首先是诸卿存废无常,如光禄勋曾在两晋时并入司徒,后又复置,南朝梁时始定名为光禄卿,此后都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制完全不同。太仆在东晋不常置,执金吾和司隶校尉也一度废而不置。再是职权转变,如光禄勋原是掌管宫廷警卫、谋议的机构,魏晋后一度变为主管膳食的机构。大司农在汉代为总管全国财政的重要机构,魏晋后变为以粮食储存为主要职务的官署。此外,诸卿及属官品阶也在下降,如诸卿在两汉时期,均为秩中二千石,魏晋南北朝初期均为三品或从一品下,到南北朝后期品阶均下降,一般都从原来的从一品下降至三品。上述这些变化,表明处于动荡时期的诸卿实际权力地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