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山西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山西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洪武九年至明末,除晋府、沈府护卫及汾州卫外,山西都司再无卫的设置,增置的俱为守御千户所。东南部泽州所于洪武十一年改为宁山卫后,先隶河南都司,永乐七年直隶后军都督府,是山西、河南2都司之间的一块特殊地域。

山西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一、山西都司卫所建置过程

洪武元年(1368)九月徐达与冯宗异、汤和等分兵,一路由太行山碗子关进入山西,西下泽州、潞州,攻取晋西南平阳、猗氏等地,另一支则从固关进取太原。到洪武二年初,宁武以南已基本为明军占领,但是以“四大王”为首的元人遗兵聚众于静乐、岢岚一带山中,仍不断为乱,与明朝相对抗。相对来讲,晋西南、东南则要平静许多,很少有旧元遗人作乱,所以适应日常防守的卫所制度首先在这里推行。

卫所在山西南部的推行与交通线路有极大的关系。以太原为中心,沿汾河,经潞、泽二州南下自古便是通往关陕、河洛的要道。洪武元年在攻占潞州后立刻设立的潞州卫和四年开置的泽州守御千户所,皆位于晋东南两大府治所在,控制了河南与太原间的交通;洪武二年所立之蒲州守御千户所、平阳卫与四年所立之平阳左卫分别位于晋南盆地的南端及汾河谷地,是山西、陕西、河南联系的孔道。

这些卫所守御的太原以南,明代除嘉靖年间外,很少遭受蒙古南下诸部的侵扰。无警无险的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方设立的卫所甚少,除洪武十一年增置沁州守御千户所外(泽州所于此年升为宁山卫,改隶河南都司),一直至明亡都再无卫所设置。

太原府是山西面积最大的府级政区,东西界于黄河与太行山之间,北抵宁武关,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除内长城沿线外,所设卫所也极为零疏。洪武三年仅设立了太原左、右、前3卫。

洪武初年太原都卫统辖结构图

洪武四年太原都卫设置之初,整个宁武以南仅有6卫、1都司辖守御千户所、1卫辖守御千户所,结构如右图。

太原都卫设立之后,卫所发展极为缓慢。到洪武八年十月都卫改山西都司时,仅增加了振武与镇西2卫。由于不断有元将南下侵扰宁武雁门一带,朱元璋“诏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等州县山谷冲要之处凡七十有三,俱设戍兵以防胡寇” (109),于是洪武六年时修代州城池,置振武卫以控制雁门一带。此时四大王仍然在岢岚山中盘踞,为了消灭这股负隅顽抗的力量,并守备刚刚收复的保德州、河曲县(两地为故元将普贤奴攻陷,洪武六年复),七年又设镇西卫于岢岚。

从洪武九年至明末,除晋府、沈府护卫及汾州卫外,山西都司再无卫的设置,增置的俱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九年至宣德初是都司辖区变化最大的时期。山西表里山河,地理上具有封闭性,在明史上山西布政使司的统辖范围一直大致遵守这个界线,但是作为地方高层军事组织的山西都司的辖区在西南、东、东南有很大的变化。

洪武九年设潼关卫后,与其一河之隔的蒲州所改归其下,不再隶于山西都司,永乐六年(1408)所随卫俱改直隶中军都督府,成为陕西、河南、山西3都司间一块军事“飞地”。东南部泽州所于洪武十一年改为宁山卫后,先隶河南都司,永乐七年直隶后军都督府,是山西、河南2都司之间的一块特殊地域。洪武二十四年设置的平定守御所也于永乐十七年改直隶后军都督府,又从东部划去一块。但是都司的军事辖区在东南部却有一定的伸展,主要是洪武二十三年在河南磁州设立的磁州守御所隶于山西潞州卫。

诸多位于高层地方行政区划地域边缘的卫所的隶属变化,使得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后军都督府直隶卫所在军事上相互牵制,原本平缓的军事边界变得犬牙相错。至于蒲州所与平定所后又改直隶中军及后军都督府,乃以2所皆位于各省交界要地,无疑是为了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也是卫所制度发展到永乐中期已趋完善的标志之一。

除以上述及卫所外,洪武后期至宣德初山西都司还增加了宁化所、沁州所、雁门所、汾州所。宁化所位于静乐县北,设置的目的还是为了对付四大王,“初,山西既平,唯静乐县余孽四大王遁入芦芽山中,数出寇掠,为居民患”,“为捕灭之计” (110),于洪武十一年建所,由此可见当时设立该所只是从地方控制的角度出发,并无抗击外来入侵的职能,到嘉靖、隆庆年间,俺答部多次内犯,这一带“颇遭荼毒,必须防守严密,庶可保障无恐” (111),防备外患成为其主要任务。洪武十二年设置振武卫雁门守御千户所的原因与宁化所相似。至于洪武十一年设立的沁州所与二十四年开置之汾州所,也是为地方治安而设,其中沁州所位于太原至潞安的道路上。

洪武十五年晋王府的太原左、右、前三护卫改由都司兼管,宣德二年(1427)由于晋王济熿暗通高煦谋反被废,3护卫亦罢。洪武二十五年潞安沈府设中护卫,该护卫一直维持到了明末。

平阳府远离边关,北有太原诸卫,属腹地,当政权稳固之后已经没有必要在这里设两个卫,永乐元年平阳左卫废。(www.daowen.com)

至宣德二年底,山西都司仅有7卫、3都司辖守御千户所、2卫辖守御千户所、1王府护卫,如下图所示。

宣德初山西都司卫所统辖结构图

宣德中至嘉靖之间除弘治七年(1494)将汾州所改为汾州卫外,又增设了保德所、偏关所、宁武所、八角所、老营堡所5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七年平定所改直隶后军都督府后,山西都司的军事辖区稳定了下来(见图15),这之后所设的1卫、5所皆是在其内添补,5所均分布于内长城一线。

从宣德以后所设各所的位置可以看出宁武以南的防守形势较太祖、成祖时已发生了改变。在明代早期,政府有军事实力,蒙古人只能在大同以北边墙以外剽掠,“初,三关不置卫,无经略,倚同(指大同)也” (112)。东胜诸卫内迁后,保德、偏关一带成为防御前沿。正统末,宁武、雁门诸隘口也成为蒙古人南下的突破口。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弘治、嘉靖、隆庆年间尤甚,蒙古诸部曾多次进犯河曲、岢岚、宁化一带,隆庆初俺答部竟分掠太原、平阳之境,一个月后才撤走,使得保德至雁门,再经倒马关、紫荆关到居庸关成为真正的“内边”、“次边”。

5所之中保德守御千户所设立最早。起初保德由镇西卫分兵戍守,其外黄河对岸的府谷县“田野荒芜,人烟稀少” (113),虽绥德卫有兵在此,但兵力不足,防御能力不强,一到冬天蒙古骑兵便可踏冰过河,进犯河曲、保德。宣德七年,“时镇守山西都督佥事李谦奏保德州治逼临黄河,正当边境要冲,每至河冻则驱沿河居民依山入堡,其远有百余里者,民甚苦之,州旧有城,堕坏已久,若修筑置军屯守,则边备可图,居民亦免迁徙。上从之” (114),于是置守御千户所。

永乐后,偏关、老营堡孤悬西北边境,其中偏关在明初也属镇西卫戍守,“山谷错杂,瞭望难周,防守不易” (115),于成化十一年(1475)设所。老营堡所立于嘉靖十七年(1538),是设置最迟的守御所,时“巡抚山西都御史韩邦奇言偏头关地被边,而老营堡又孤悬关外,往时设游兵三千以备缓急,及须雁门、宁武等处征发,其兵取之腹里振武等卫所,分番戍守,人无固志,且既给月米,复有行粮。请募土著为兵,筑垣缮室,使得常居听发,而班军遣归,兼得省月粮费,因请于堡内设守御千户所,以领率诸戍卒。兵部称其计便。从之” (116)

图15 永乐十七年(1419)后山西都司辖区及卫所图

弘治十一年所设宁武所与雁门所相比,地理位置更显突出,经宁武关是大同、朔州南下太原最方便的路径。该关位于偏关、雁门之间,开始并不被重视,“至明中世而始为要地,遂称重镇,盖至正统己巳后虏数侵轶,于是置关屯守” (117)

八角堡所设于嘉靖三年,治所靠南,防守地位略次于偏关、宁武诸所,但是如果蒙古人从乃河堡、贾家堡犯五寨等处,必定由其所辖诸山口南下。

这5所与振武卫、雁门所一起构成了一道并不坚固的防线,明在此修筑了边墙,其中偏关、宁武、雁门与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相对称为“外三关”,“论山西疆里大势,盖以大同为藩篱,以三关为门户,以岢岚一带为庭除,以藩省诸郡县为堂室” (118)。正统十四年之后,大同这个藩篱有了露洞,如果再不守住外三关一线,蒙古骑兵便要登堂入室了,事实上明中后期这样的事屡有发生,以至于本在腹里的山西都司变成了边关。

嘉靖十七年之后,除沈府中护卫外,山西都司稳定在8卫、7一级所,2二级所,正是万历《明会典》卷124与万历《山西通志》卷25所载之8卫、9所。

需要说明的是,《太祖实录》中所出现的“太原都卫”与“山西都卫”、“太原卫”几个称谓之间的关系。在该书洪武六年五月一条记载的“山西都卫”即指太原都卫 (119)。至若“太原卫”,按所记诸条分析,则有的指太原都卫,有的指太原左、右、前3卫。《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九月“以晋府左傅谢成兼太原都卫都指挥使” (120),六年八月又载“册晋王左傅兼太原卫都指挥使谢成女为晋王妃” (121),这里的“太原卫”应指都卫;六年三月所言“命太原卫都指挥使王臻经理代国城池” (122),也是指都卫。四年闰三月“命太原卫指挥军士林日、韩伍儿等为百户” (123),十七年八月“太原卫言山水暴涨” (124)等条中的“太原卫”指左、中、前3卫。从各种资料来看,明初并未设过太原卫,《永乐大典》所引早期《太原志》中也只记有左、右、前3卫。

正德、万历《明会典》 (125)与《明史》卷90《兵志二》皆言洪武时期都司所辖卫所中有“广昌守御千户所”,这条记载应是错误的。万历《明会典》与《明史》卷90《兵志二》有此记载,都是受到正德《明会典》卷108所引洪武时期《诸司职掌》一书将广昌所列入山西都司条下的误导。今依成化、万历《山西通志》,《读史方舆纪要》,《肇域志》等书将广昌所归入山西行都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