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沙井文化特点及社会性质:旷野牧歌

沙井文化特点及社会性质:旷野牧歌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迹像表明,两种文化的民族属性与匈奴亦同俗。笔者赞同李水城先生的观点,沙井文化的消亡与北方匈奴部族的崛起与扩张有直接关系。

沙井文化特点及社会性质:旷野牧歌

第二节 沙井文化的民族属性和社会性质

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天然廊道,也是东西方种族进行陆上交往的途径之地,史载曾有西方种族在此活动。在古代典籍记述不详的情况下,从考古学材料入手,对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考古学文化民族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廓清先秦时期河西走廊少数民族历史,是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沙井文化的民族属性,史学界、考古学界以及人类学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现分述如下。

一、月氏说

当代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联系月氏在甘肃境内活动的地域和时间,从考古文化面貌的角度探索,沙井文化有可能是月氏人的遗存。《甘肃古代史》、《西北通史》等地方史著作均持此观点。祝中熹先生在《甘肃通史·先秦卷》中指出:文献记载的月氏族,在西迁新疆地区前,主要活动于河西走廊西部,如《大宛列传》正义所言,“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地。《汉书》云‘本居敦煌、祁连间’是也”。武威、永登一带,只是月氏最强盛时势力向东可能涉及范围。也就是说,月氏人在甘肃境内的主要活动地域,同沙井文化的中心区是东西错位的。这也是沙井文化主人为月氏说所难以解释的。

二、北狄说

20世纪70年代末主持金川三角城遗址考古发掘的蒲朝绂、庞耀先认为,从内涵特征来分析,沙井文化遗存属于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范畴,时代上属于西周时期北狄的一支。商周时期的北狄,不是匈奴,而是匈奴的祖先。北狄从北方草原南下,进入民勤绿洲与永昌绿洲之间,农牧并举,繁衍生息。

三、羌戎说

北京大学李水城先生在《沙井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从很早起就是一个民族杂居之地,但其主体应是羌戎系统。从文化源头追溯,沙井文化的血脉中积淀有相当浓稠的羌戎血统,这是讨论沙井文化居民族属不能脱离的根基。因此,李水城先生认为沙井文化应属西北地区羌戎体系中的一支。也可能后来他们归顺了匈奴,或自号月氏而西遁,但那已是较晚的一段事了。

四、乌孙说

赵建龙副研究员在《关于月氏族文化的初探》中指出,根据考古学文化来分析,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永昌、山丹为界。四坝文化在山丹以西,分布范围广;沙井文化在山丹以东分布,范围相对小一些。两种文化中牌饰、镞、剑、削等青铜器较发达,其形制颇与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铜器相似。这些迹像表明,两种文化的民族属性与匈奴亦同俗。根据史籍来分析,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居住着月氏、乌孙两族。月氏在西,地广势众;乌孙在东,族众弱小。赵建龙大胆推测,四坝文化为大月氏的先祖文化,沙井文化为乌孙族的先祖文化。周、秦时期,月氏、乌孙游居于敦煌、祁连间,过着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半游牧状态生活。战国末期,月氏强盛,击败乌孙尽有河西之地;秦汉之际,月氏又被匈奴和乌孙余种两次击败,败走中亚居大夏地,建立了贵霜帝国。

笔者结合实际文物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倾向于赵建龙先生的观点。(www.daowen.com)

五、人类学学者对沙井文化民族属性研究

将人骨进行种族形态学的调查,对深入研究沙井文化民族属性,是一种有益的尝试。1999年前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研究员对金川三角城遗址人骨进行了鉴定。人骨共63个个体,分属蛤蟆墩墓群、西岗墓群、柴湾岗墓群等3处。韩康信后来撰写《甘肃永昌沙井文化人骨种属研究》,刊载于《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韩康信认为,沙井文化人骨属于蒙古种系列,与高加索人种存在较大区别。鉴于学术界提出乌孙、月氏属于西方高加索种系列的观点,就现有人骨材料,还不能证实沙井文化是乌孙或月氏民族的文化。

此外,韩康信研究员在对其中的13具头骨进行鉴定的过程中,发现编码为79YSHM15的男性成年头骨上,有8mm×7mm的小型穿孔。穿孔周围的外骨面存在由外向孔缘方向变薄的斜坡带,此带的骨板表面和穿孔的边缘已经钝化,显示穿孔后骨组织的“修饰”活动活动痕迹。这一穿孔更像是使用利刃的小型器械刮削而成。对此,韩康信研究员有新颖的结论,现摘录如下:

在头骨发现的小型穿孔不属箭穿之类的创孔,而更像是穿孔术所为。这类手术穿孔在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青海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乃至汉代人骨上都有所发现,但在甘肃境内还是首次,为中国古代外科手术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一例。

沙井文化人骨颅外科手术穿孔(摘自《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

六、结语

关于沙井文化的年代,安特生早先将其排在甘肃远古文化最后一期,属青铜时代。后来将年代确定在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属于春秋早期至晚期阶段,是很有见地的。20世纪70年代末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金川三角城遗址考古期间,从城址、墓葬采集的木炭和木棒标本9件,经14C年代测定,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409年之间,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末春秋晚期。吉林大学洪猛认为,沙井文化早期遗存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沙井文化晚期遗存年代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且晚期少数遗存年代可以晚至战国中期前后。

综上所述,笔者对金川三角城遗址相关材料分析认为,沙井文化早晚两期时代跨度确定为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较妥。笔者赞同李水城先生的观点,沙井文化的消亡与北方匈奴部族的崛起与扩张有直接关系。

由于商周时期史籍记载不详,加之沙井文化考古发掘范围有限,资料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沙井文化民族属性的深入研究。随着金川三角城遗址以及石羊河流域沙井文化遗存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着新的考古成果涌现,这将有助于深入研究沙井文化内涵,再现河西走廊史前历史面貌,从而为全面揭示先秦时期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探究中华民族起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