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晋唐宋造执壶的夷夏交流实例:《古陶瓷识鉴讲义》全彩图版

晋唐宋造执壶的夷夏交流实例:《古陶瓷识鉴讲义》全彩图版

更新时间:2025-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4晋唐宋造执壶为夷夏交流显例瓷造执壶,特为夷器夏用,复以夏变夷之显例。晋越窑执壶,及隋唐白瓷龙柄执壶,究其体型因革,洵本诸西域银器;而此式之雏形,并见于欧洲史前古陶,盖西域祖族雅利安人,原与欧人同种耳。晋瓷鸡头壶之流嘴仅为装饰物,多与壶身不相通,实乃加一手柄于以往握颈之陶壶而已。溯之战国青铜器,曾有提梁盉型制,宋耀窑改西域执壶之把柄为提梁,于是熔夏夷工艺于一炉。

334 晋唐宋造执壶为夷夏交流显例

瓷造执壶,特为夷器夏用,复以夏变夷之显例。执壶而瓷造,初见于晋青瓷鸡头壶之类,当属汉晋之际胡艺东渐之见证一。汉白马驮经、唐玄奘西行固为熟典,又东晋有高僧法显,隆安年间偕数僧赴西域,凡十五年独身而还,著《佛国记》。晋越窑执壶,及隋唐白瓷龙柄执壶,究其体型因革,洵本诸西域银器;而此式之雏形,并见于欧洲史前古陶,盖西域祖族雅利安人,原与欧人同种耳。

晋瓷鸡头壶之流嘴仅为装饰物,多与壶身不相通,实乃加一手柄于以往握颈之陶壶而已。直至唐代越窑产执壶,方始一如银器般长流嘴及执柄两备。然而近此制型之酒具,华夏高古青铜器已见创製(青铜盉有具流、鋬者),唯瓷艺之初,工技未达,故未及禀承此式。此后反由摹类西域银壶而製成瓷执壶,则可谓製艺忘祖之特例。

执壶在唐代,越窑而外,製为明器如三彩龙柄壶,製为用器如长沙窑釉下彩执壶,两者均多见。长沙窑製执壶也供外销,或经广东出海,运达波斯湾,再可转埃及。如西北陆路,也赖阿拉伯人经商。出口瓷具,应是外域客户指定式样,故长沙窑执壶之纹饰也颇见外域风情。今有考古成果认为,长沙窑艺人原即京都长安之陶工,因战乱南迁云。(https://www.daowen.com)

已而宋代製凤头壶、瓜棱壶等普及,该类亦西域风貌可鉴。另有葫芦式、罐式、瓶式等壶,也都为执壶而手柄、流嘴两全。比较往古中土之无柄无流,注入倾出都由颈口的陶瓷壶具,执壶显然方便实用得多,因此夷式夏用,製作日盛,深入民生。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有温酒执壶,又吉州窑玳瑁斑执壶与茶盏相配,可知宋执壶用为酒、茶具。宋耀州窑还製提梁壶,可称执壶之巧变。溯之战国青铜器,曾有提梁盉型制,宋耀窑改西域执壶之把柄为提梁,于是熔夏夷工艺于一炉。

下图:耀州窑提梁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