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成果及主要内容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成果及主要内容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闻一多对《楚辞》产生兴趣跟游国恩的建议有关。闻一多因读到游国恩《楚辞概论》,以文学院院长的身份向学校推荐。1932年3月,闻一多在青岛与游国恩合住一红楼,“早晚谈论《楚辞》、《诗经》”[55]。[56]从此,《楚辞》研究便成了闻一多一生中关注最多的学术课题。[58]1941年12月,《楚辞校补》“引言”写定。[59]闻一多的《楚辞》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手稿《天问疏证》和《楚郊祀东皇太一乐歌》。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成果及主要内容

闻一多对《楚辞》产生兴趣跟游国恩的建议有关。闻一多因读到游国恩《楚辞概论》,以文学院院长的身份向学校推荐。1929年9月,游国恩被聘为武汉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建议闻一多研究《楚辞》。1932年3月,闻一多在青岛与游国恩合住一红楼,“早晚谈论《楚辞》、《诗经》”[55]。闻一多到清华后,决定开设“楚辞”课,与游氏书信往来密切。1933年7月2日致信游氏:“弟下年讲授《楚辞》,故近来颇致力于此书。间有弋获,而疑难处尤多。屡欲修书奉质,苦于无着手处。今得悉大驾即将北来,曷胜欣忭!惟盼将大著中有关《楚辞》之手稿尽量携带,藉便拜诵,他无所需也。”同年8月21日又致信游氏:“病中再读大著,渊博精审,突过古人,是诚不愧为后来居上矣。近偶读朱一栋《群书札记》,中有论《楚辞》十余条,精当处似欲与朱丰芑、俞荫甫辈方驾。朱氏《十三经札记》刻在《续经解》中。”[56]

从此,《楚辞》研究便成了闻一多一生中关注最多的学术课题。他在1933年9月29日致饶孟侃的信中说到自己“向内发展的工作”,其中第二项便是《楚辞校议》:“希望成为最翔实的《楚辞》注,已完成三分之二。二年后可完工。”[57]1938年12月1日致孙作云信云:“今年定开‘楚辞’、‘尔雅’二课,本年内决将《楚辞》旧稿整理完毕,校勘部分已缮毕。《离骚》、《九歌》、《天问》、《卜居》、《渔父》、《远游》、《九辩》,笺注部分较繁重,现只完成《天问》中夏史数十条。”[58]1941年12月,《楚辞校补》“引言”写定。“可是如果这样来,能保证全部工作及早赶完,藉此可以腾出时间来做点别的事,那对于自己还是合算的。在一部书上已经花了上十年左右的光阴,再要拖延下去,总会教人腻味的。”[59]

闻一多的《楚辞》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一为关于屈原的评价:1935年4月3日,《读骚杂记》,载《益世报》“文学副刊”第5期;1943年7月3日,《端午节历史教育》,载《生活导报》第32期;1944年12月,作《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载1945年10月《中原》第2卷第2期;1945年6月14日,《人民的诗人——屈原》,载《诗与散文》“诗人节特刊”;《端午考》,遇难后发表于1947年8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3期。

一为《楚辞》文献的整理和校释:1935年,《楚辞斠补》,载《文哲季刊》第5卷第1号;1936年3月,《敦煌旧抄楚辞音残卷跋(附校勘记)》,载《图书季刊》第3卷第1~2期;1936年6月,《楚辞斠补》,载《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1936年,《离骚解诂》,载《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共释21条。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同名专书,由季镇淮整理。全书征引46家古书);1936年,《天问·释天》,载《清华学报》第9卷第4期;1941年7月,作《九章》(手稿经整理定名《九章解诂》,后与《九歌解诂》合为一书,于198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41年12月,《楚辞校补》“引言”写定;1942年3月,《楚辞校补》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1944年5月7日,《九歌校释——东皇太一》,载《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14期;1944年5月16日,《九歌校释——东君、云中君、湘君》,载《中央日报》“文林”副刊第1期。此外,还有手稿《天问疏证》和《楚郊祀东皇太一乐歌》。(www.daowen.com)

一为楚辞的文化阐释:1940年11月作《怎样读九歌》,1941年1月发表于《国文月刊》第1卷第5期;1941年11月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学术演讲会上发表《什么是九歌》,讲稿刊登于1947年8月15日《文艺春秋》第5卷第2期;1946年6月,作《九歌古歌舞剧悬解》。此外,还有手稿《九歌的结构》、《论九章》、《东皇太一考》、《九歌释名》、《东君、湘君、司命——九歌杂记之一》。其手稿《九歌杂记》指出:湘君、湘夫人为男女夫妇神;河伯冯夷即屏翳,一号玄冥;东君、云中君恐怕都是从胡地传入晋国的;东君、云中君二神并祀,恐怕也是胡俗。

临川《闻一多论古典文学》是1940—1941年度西南联大的听课笔记,内容涉及:《楚辞与神仙思想》、《离骚与仙真人诗》、《楚辞中的“兮”字说》、《论九章》、《论天问》、《论九辩》、《论楚辞的分类》、《屈原论》。

总之,他的这些成果,30年代重在校正文字、诠释词义;40年代又加入了说明背景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