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代十国:国史概要(第4版)

五代十国:国史概要(第4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到960年赵匡胤灭周建立宋,前后五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了夺取帝位,竟恬不知耻地称三十四岁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951年郭威即帝位,改国号为周。以上为五代更迭的概况。在五代的更迭中,有一个几乎横跨五代,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人物,颇值得注意,那便是冯道。

五代十国:国史概要(第4版)

从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到960年赵匡胤灭周建立宋,前后五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

所谓五代,是指在黄河流域地区相继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为区别于先前已有的王朝,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代政权以中原王朝的正统自居,后世史家也奉为正统,传统史家写五代史,有五代本纪、十国世家,即以五代为正统,十国为僭伪。其实所谓“正统”的五代,武夫专权,政治腐败,除后周之外,很少可取之处;而所谓“僭伪”的十国,却颇有起色,令人刮目相看。

——907年朱温在汴州(开封)建立,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连年用兵,征敛苛重,导致民众暴动,梁渐趋衰微,河东的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勗父子,与梁对抗,终于取而代之。

——923年,李存勗在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建立后唐王朝,派兵南下,攻占开封,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存在了十六年的后梁王朝灭亡,后唐统一了华北地区。不久,后唐迁都洛阳。随着内部危机的加深,唐庄宗李存勗死于兵变,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即唐明宗),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五代少有的小康景象,然而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消失在内乱之中。

——唐明宗的女婿、河东节度使、沙陀人石敬瑭,乘后唐内乱,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北部一线)之地为代价,引契丹兵马推翻存在了十三年的后唐王朝,于936年建立后晋王朝,从太原还都于开封。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了夺取帝位,竟恬不知耻地称三十四岁的契丹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石敬瑭把包括北京在内的长城以南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国境地带门户大开,左右了以后四百年以上的中国命运,游牧集团把这一地带变成了农业训练场,支持其南进扩张。“儿皇帝”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内部不安定,外部难以应付“父皇帝”,动辄遭到斥责,他在位六年,忧患成疾而死。石敬瑭死后,其继承者石重贵改弦易辙,“父皇帝”耶律德光便发兵攻下开封,灭亡了存在十一年的后晋王朝。次年,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辽,然后引兵北返。

——947年,后晋的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引兵北返后,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王朝,随后南下定都开封。

——中原遭契丹掳掠,经济凋敝,后汉朝廷内部又夺权内讧,隐帝刘承祐欲谋害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郭威。郭威带兵南下,进入开封,隐帝被乱兵所杀,存在仅四年的后汉王朝灭亡。951年郭威即帝位,改国号为周。周太祖郭威为了扭转政治、经济方面的颓势,着手进行改革,局面为之一振。

以上为五代更迭的概况。

在五代的更迭中,有一个几乎横跨五代,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人物,颇值得注意,那便是冯道。此人历五朝八姓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晚年自称“长乐老”,颇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忠节”观所非议,以为他容身保位、八面玲珑,毫无气节可言。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斥冯道为“无廉耻者”——“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其实大可不必以道德评价凌驾于历史评价之上。在那样一个“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的时代,出现冯道式的大臣,并非咄咄怪事。他负命出使辽朝,契丹主欲郊迎,大臣劝阻道:“天子无迎宰相之礼。”他死后,周世宗柴荣为之“辍视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曰文懿”。这些君主对他的看法,恐怕不是单凭冯道阿谀逢迎就能得到的,其中一定有才学与功业令人景仰的地方。简而言之,一是没有使已经混乱不堪的五代政治朝更加混乱的方向发展,二是忍辱负重地阻止了已进入汴梁的契丹军队的一场大屠杀。他的作用在当时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的自况诗写道:“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由此人们不难对他作出全面而宽容的评价了。王赓武《冯道——论儒家的忠君思想》一文中说:冯道在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心目中是一个有操持的儒者,一个有节制的人,甚至是一个“模范丞相”;在他死后近一百年间,这样的美名仍有人传诵。但是后来宋代两位大史学家(欧阳修与司马光)的评论逐渐占据上风,从此冯道便成为典型的贰臣,成为许多有关忠贞的笑话中的嘲笑对象。

所谓十国,是指在南方建立的九个割据政权——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楚、南平,以及在山西的北汉。十国之中,吴和南唐,前蜀与后蜀是前后相继的。

——892年据有长江下游与淮南的杨行密,被唐朝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拥有淮南二十八州之地;902年又被唐朝封为吴王,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势力范围为今江苏、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东部)、江西(大部)。

南唐——921年杨行密子吴王杨溥称帝。937年大将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己称帝,把国都迁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之后,改姓名为李昪(biàn),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吴、南唐是南方各割据政权中最强大的,号称“地大力强,人才众多”,经过二十多年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经济有所发展。943年李昪死,其子李璟继位,国力鼎盛,蔚为大国,而后由盛转衰,958年向后周称臣。961年李璟死,其子李煜即位,975年被宋朝灭亡。南唐元宗李璟、后主李煜,都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李后主亡国后当了俘虏,写出绝妙好词,隐约地透露出亡国的哀怨,其代表作《虞美人》写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www.daowen.com)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钱镠像

吴越——唐末时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钱镠辖有浙东、浙西十一州之地,902年被唐朝封为越王,904年又被唐朝封为吴王,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以杭州为都城,据有太湖周边十三州之地,即今浙江及江苏南部地区,知小国处境危难,睡不安枕,以小圆木作枕,稍动即醒,称为“警枕”。他发动民众筑捍海石塘,置龙山、浙江两闸,以遏潮水内灌。著名的钱塘、六和塔以下的钱塘江石堤,即兴建于此时。他把都城杭州的城郭加以开拓,修筑了周围七十里的罗城,西起今闸口以北的秦望山,沿钱塘江到今候潮门一带,又沿西湖到宝石山,东北至今艮山门一带,城内的街道、河流、市场、民居等也作了相应的扩建。随着杭州城市的扩大,西湖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钱镠组织了一千人的“撩湖兵”,从事西湖的疏浚工作。西湖风景区的开发也在此时初具规模,除了东晋创建的灵隐寺此时有所扩建,还新建了昭庆寺、净慈寺,以及九溪的理安寺、灵峰的灵峰寺、云栖的云栖寺、赤山埠的六通寺、上天竺的法喜寺、月轮山的开化寺等。闻名遐迩的西关外雷峰塔、月轮山六和塔、闸口白塔、宝石山保俶塔,都兴建于此时。杭州在吴越建都的几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一百多年后南宋在此建都奠定了基础。

前蜀——黄巢攻占长安唐僖宗逃奔成都时,忠武军将领王建随驾入蜀,僖宗返回长安后,王建为神策军(禁军)将领。887年王建再度入蜀,击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据有四川之地,903年被唐朝封为蜀王。907年王建称帝,改国号为蜀,以成都为国都,史称前蜀。其辖境除四川外,兼及甘肃东南、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唐末动乱之世,大批文人学士投奔四川,王建多予以重用,社会治平,经济稳定发展。925年为后唐所灭。

后蜀——前蜀灭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整顿吏治,减少苛税,社会安定,力量大增,于932年杀东川节度使,兼有东川之地。933年后唐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可与南唐相媲美的两大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后蜀宰相毋昭裔自己出资营建学馆、雕版刻印“九经”(儒家经典著作),他还与赵崇祚一起编辑唐五代词《花间集》,史称:“由是蜀中文学复盛”。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王潮率众在南安(今福建南安东)发动兵变,渐次占有泉州、福州、汀州、建州、漳州,形成武装割据,唐朝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王潮死后,其子王审知继立,906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鉴于闽中五州之地,势单力薄,难与吴、吴越等邻国相抗衡,果断采取保境息民的立国方针,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对邻国友好相处,致力于内部整顿,发展地区经济文化,大力促进泉州、福州的海外贸易,打开海上门户,为此后宋朝海外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史载,王审知的侄子王延彬在泉州任刺史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附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当时“陶器、铜铁远泛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南汉——唐末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刘隐,后梁时被封为南平王、南海王。刘隐充分利用南下避难的各类人士,发展势力,平定各割据集团,控制了岭南东西两道。刘隐死后,其弟刘(yăn)于917年在番禺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刘推行文人政治,各州刺史都由文官担任,并开科取士,录用进士、明经出身的人担任官职,防止了武将跋扈之患,南汉政权一度颇有起色。由于统治者过分聚敛,激起民变,国势渐衰。971年为宋所灭。

——唐末湖南节度使马殷,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927年被后唐封为楚国王,以潭州(今湖南长沙)为国都,拥二十余州之地,相当于今湖南全境、广西东北、广东西北以及贵州东部一带。楚在吴(其后为南唐)的威胁中求生存,不得不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并得到中原朝许可,在襄阳等地设置邸店,以茶叶换取中原的丝织品、战马;另一方面,楚国不征商税,吸引四方客商纷至沓来,物流畅通,不仅获利可观,而且刺激了境内经济发展。为了增强国力,马殷致力于开发湖南中部、西部,鼓励种桑养蚕,农民可用绢帛代钱纳税,促进了丝织业的兴盛。马殷之子继位后,政治渐趋腐败,951年为南唐所灭。

南平——907年朱温即帝位后,派其部将高季兴出任荆南节度使。荆南镇原辖十州之地,唐末时被邻镇瓜分,高季兴的荆南节度使仅辖荆州江陵)一城而已。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此后陆续控制归州、峡州,一度控制了夔州、忠州、万州,又被南唐收回。南平的辖境只有荆州、归州、峡州弹丸之地,是十国中最小最弱的一国。如此小国能在强国林立的时代安然无恙,是耐人寻味的。一方面,南平不仅尊奉中原王朝为正朔,而且对其他各国一概上表称臣,保持低姿态,维持政治、经济的正常关系;另一方面,南平地处南北与东西的要冲,是各国避免直接冲突的缓冲地带,又是南方诸国向中原朝进贡、南北方陆上贸易的必经之地,所以它一直四面受敌,却始终未被吞并。大量的贸易收入足以维持这个小国的生存,直到963年,南平才被宋所灭。

北汉——十国中唯一在北方建立的政权。郭威夺后汉建后周,后汉刘知远之弟刘崇割据山西,建号称帝,以太原为国都,与后周对抗,史称北汉。

以上是十国割据的概况。

从上面叙述中不难看出,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与发展。正当中原小朝廷忙于内战、改朝换代之际,南方诸国却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它们的立国分治赢得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中唐以来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使一个很小的地域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为割据政权的生存提供了条件;各割据政权为维持生存,不被吞并,竞相发展经济,促使南方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历经战争摧残、经济严重衰退的北方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开始落后于南方,其转折点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这半个世纪。

南方各国经济不受北方剥夺,有利于发展本地区经济,割据局面则刺激了各自增强经济实力的需求,有利于区域的开发。形成了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地区、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地区这些新兴的蓬勃发展的经济中心,福建、湖南、岭南也在此时获得显著的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