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视画面构成元素及电视摄像

电视画面构成元素及电视摄像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4主体与后景的陪体位置关系杨建涛摄(三)前景前景是用于表现主体所在的场所、位置、时间、季节、气氛等时空、意境方面的构图对象。图4-5前景加强空间透视杨建涛摄美化并平衡画面、利用前景的衬托,特别是具有装饰性的前景使画面主体不显单调平淡,增加换画面构图的美感和协调平衡。

电视画面构成元素及电视摄像

第二节 电视画面构成元素

电视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内容和主题,在这一节中主要讨论的是画面构成元素。电视画面拍摄时,摄像师不仅需要充分运用光学镜头、光线、色彩及运动造型手段,也需要在表现形式上通过一定的构图方式、布局技巧等造型手段,将具有三维空间特性的现实生活形象再现在二维的画面平面上,使画面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电视画面构成的基本因素

画面构成的过程,就是通过在画框中对被摄对象的安排,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有主次,有机的构成一个画面的整体,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构成画面的主要因素有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等。电视摄影构图经常是运动性构图,这几个主要因素并非在画面中都需要同时出现,经常可能只会出现一个或两个因素。

(一)主体

主体是电视画面表现的主要对象,主体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主体与其他构成画面的成分配合,用于表达主题思想。主体在构图中起主导作用。电视画面构成元素中构图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主体和表现主体,按照一定的布局规则和视觉构成习惯,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并利用各种造型因素和造型手段准确、鲜明地强调及突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以烘托主题思想。主体的表现方法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

(1)直接表现以近景、特写等近距离拍摄,让主体在画面中位于视觉中心并占有较大面积,以突出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主导地位。

(2)间接表现方式是以较大的景别将主体处于环境的衬托和气氛的渲染之中加以突出表现。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虽然不大,但仍然处于视觉中心位置,主要是通过各种视觉造型手段,如线条透视效果的引导。影调色彩对比、静态动态对比方式间接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主体上,是一种比较含蓄的以抒发感情、描绘意境为主的表现方式。

艺无定法,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也无不变的定规。主题思想的不同、立意的区别、造型风格的追求等都能影响主体在画面位置的构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主体摆放位置是体现电视摄像师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追求的重要途径。

(二)陪体

陪体是用于烘托、补充、说明主体的构图对象。与主体有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特定的表现情节、陪体在画面中不占主要位置,在构图中起次要作用。就像红花需要绿叶衬托一样,通过陪体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主体内容才更加突出,画面构图更加完美、陪体的表现应该以不削弱主体地位为原则,在运用中注意主次分明,防止喧宾夺主。陪体的表现方法也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

(1)陪体的直接表现是指陪体形象的全部或部分直接出现在画面上,帮助说明和衬托主体。

(2)陪体的间接表现形式是指陪体并不直接出现在画面上,而是以含蓄和间接的方式与画面主体保持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以引发观众的联想,丰富画面表达的内涵,加深画面的意境和艺术表现力。

在一幅画面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或者物与物之间都可以存在着主体和陪体的关系。同时,通过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主体和陪体之间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

主体与后景的陪体位置关系见图4-4。

img136

图4-4 主体与后景的陪体位置关系  杨建涛摄

(三)前景

前景是用于表现主体所在的场所、位置、时间、季节、气氛等时空、意境方面的构图对象。对主体情节起烘托渲染作用,加强主题思想和表现力。环境要素包括前景和背景。位于主体之前的,靠近镜头的景物称为前景。位于主体后,用于渲染、衬托、说明主体的景物称为背景。

前景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增强空间透视感。表现大场景画面时。由于空间有一定的深度,安排前景,使画面的远近景物层次丰富,有空间透视感(图4-5)。在运动摄像中,通过前景能加强画面的运动透视感。

img137

图4-5 前景加强空间透视  杨建涛摄

(2)美化并平衡画面、利用前景的衬托,特别是具有装饰性的前景使画面主体不显单调平淡,增加换画面构图的美感和协调平衡(图4-6)。

img138

图4-6 前景美化并平衡画面  石莹摄

(3)渲染现场气氛环境。赋予画面时间、地理、季节等物理观念。也可以交代物体细节,形成情节线。

(4)与主体形成画面形式上的对比,加强视觉表现力。为深刻的表达画面主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如画面中前景与背景或主体的大小、高低、新旧、强弱的对比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可以构成一定的视觉语言。

(四)背景

背景是指位于画面的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背景主要揭示和说明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地理位置及时代特征营造场景气氛,通过色调、影调或线条结构来展现空间深度,背景是组织一个画面的主要内容,在较大景别画面中背景的作用很明显。

背景的处理要求突出主体,深化形成一定的环境气氛,引导人们的视觉联想,达到深化主体的作用。背景与主体之间应该形成影调上的明显对比,色调上的区别,运动上形成动与静的对比,摄像焦点上形成虚实对比。同时,应该利用技术手段把背景尽量处理得简洁一些,更好地突出主体。

背景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交代环境特点。背景通常用于表现主体所处的周围环境、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有利于帮助观众了解主体、熟悉主体、增加画面的说服力。

(2)衬托突出主体。利用背景与主体的远近距离、光线明暗、色调深浅等因素的衬托对比,能有效地突出主体形象。

(3)加强空间深度。背景通常包括远处的景物,空间表现有一定的延伸距离,能增加画面的透视感和纵深感。

(4)显示主体运动。当运动拍摄跟随主体同步移动时,因为拍摄的运动速度与主体的运动速度相当,主体在画面中处于相对不变的位置,动感并不明显。如果同时加上背景移动的衬托,就能够清楚地显示主体的运动效果。

在电视画面中,前景中划过的人流、车流等形成动态的前景,透过动态的前景拍摄主体,可以大大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环境氛围,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另外,在电视摄像中,通过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在一个镜头中,前景和后景或背景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在电视摄像中有动态背景和静态背景两种。

(1)动态背景是指处于主体背后的运动对象。例如,运动中的火车,大街上的车流、人流等,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动态背景也可以是在行进中的运载工具上拍摄时,不断划过的画面景物,如窗外的景物,动态背景对静态的主体同样具有表现运动,形成运动节奏和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2)静态背景是指处于主体后面的静止的环境对象。静态背景也具有揭示环境、渲染气氛、帮助主体的功能。

背景对主体的渲染和衬托作用见图4-7。

img139

图4-7 背景对主体的渲染和衬托  杨建涛摄

讨论:

通过观摩一部优秀影片来理解电视运动摄像中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的转换。

二、电视画面造型中的线条、形状与位置

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除了主体、陪体、环境、前景、背景等这些具体实在形态的构成要素外,还包括各种能发挥造型作用的视觉因素,这些造型因素主要有线条、形状、位置等。

(一)线条

电视画面中的线条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实线和虚线、直线和曲线、外部线条和内部线条等。其中实线是指被摄对象表现出来的具体可见的线条,是被摄对象的外在形式,比如,电线、河流、马路、山脊等,而虚线是指画面中实际不存在而主要靠人们的想象和经验构筑成的线条,比如,人物的视线,运动的轨迹,人物之间的关系线等。这些线条在画面中虽然没有实际的形体,但是在画面构成时作为重要的要素被关注和运用,例如,人物谈话时的视线和关系线就是在访谈类节目中各自镜头构成的重要依据。

直线具体地讲有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基本形式。其中水平线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向左或向右挪动,从而获得开阔(图4-8)、舒展、平稳的感觉,以及在拍摄山川、河流、大海草原等景物时,常常以水平线为画面的主线条,垂直线给人以高大(图4-9)、正直、向上的感觉。尤其是结合了电视拍摄的垂直向上的摇动,可以很好的体现夸张被摄事物高度,从而有效地影响观众对事物的感知和体会。斜线条是电视画面拍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直线,斜线非常生动地具有流动、动态、失衡、紧张、危险等内在气质,不仅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感,还能有效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图4-10)。

img140

图4-8 水平线构图  杨建涛摄

img141

图4-9 垂直线构图  杨建涛摄

img142

图4-10 斜线构图  杨建涛摄

曲线也是常用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线条。但不少初学者感到很难将其用好,尤其是没有实际形态的虚化曲线似乎很难传达。曲线在生活中的形态非常丰富,主要有S形线、弧形线、圆形线、C字形线条等诸多形式。作为电视摄像师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和提炼画面线条,通过角度的选择、景别的控制、结合光影和运动等手段将曲线强化出来,呈现在观众眼前。

外部曲线是指被摄物体的轮廓线,是其区别于其他被摄对象的边界线。不同的被摄对象具有不同的外部线条,即便是同一被摄对象,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被摄的轮廓线给人的感觉常常有很大区别。而内部线条,也值得挖掘和表现,内部线条是指被摄对象轮廓线以内的其他线条,是被摄对象表面特征的一部分、摄像师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和提炼这些线条。特别是当对同一对象采用不同的景别拍摄,其在画面中的线条会有很大变化,例如,拍摄一栋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先拍摄全景画面,观众看到的是该建筑非常明确的外观线条。在随后的镜头中,摄像师采用小景别拍摄,通过重复的手段,例如,拍摄这栋古典建筑中的一个窗棂或是一个门饰,甚至是仅仅拍摄建筑表面的一些细微之处,这些小景别画面中的线条与该建筑大景别的线条常常会有很大的不同,使观众对这栋古典建筑的建筑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外部曲线构图见图4-11。

img143

图4-11 外部曲线构图  杨建涛摄

总而言之,电视摄像中的线条是比较复杂,甚至是杂乱无章的。对摄像师而言,如何选择、提炼和运用好线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只有找到了画面中最主要的引领性和指向性主线条,画面的构图把握才有了主体框架,才能结构好画面。

在画面造型上,线条还具有强化和表现被摄体特征,增加和控制空间感,加强事物表面质感,约束和引导观众视线,让画面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等诸多作用。提炼并用好线条,不仅在形式上让画面更美,在内容上和主旨的传达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由于电视画面具有运动性,所以电视画面的线条是相对于电视画框而言的。例如,一根旗杆,在电视画面中可能是倾斜的,也可能是垂直的。另外,电视画面经常在不断的运动中,特别是运动镜头时,起幅镜头中,该线条是向左倾斜的,在镜头的中间停顿时,该线条是垂直的,但是在镜头的落幅中,该线条可能向右倾斜。这种情况在长镜头拍摄时常有发生。

对于电视摄像师而言,不仅要学好用好关于线条的基本规律,还要考虑电视画面自身的特点,在做到真实、自然、符合视觉习惯的基础上,尽力开掘好线条的表现力,使之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创作工具。

(二)形状

每一个具体的物体在现实中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形状传达出事物在现实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例如,车轮是圆的,书本是方的,等等,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状特点。

形状是人们用视觉感知现实世界时通过对事物形状的视觉感受来判断和区分事物的基本特征及种类的依据之一。通过对形状的把握,人们能够把握物体空间结构的最基本特性。

物体的形状都富于概括地呈现出物体本身的特征。在很多时候,人们不需要看清物体的细部而光看事物的形状就可以判断出是什么物体。同时,形状也是电视画面构成的重要视觉元素、捕捉最具表现力的主要形状就是要选择最佳角度,运用恰当的光线将事物的主要轮廓线,清晰鲜明地形成一个平面形状。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的互相关联还会出现一些潜在的简洁的形状。所谓形状的发现和提炼就是要在现实生活里事物呈现出的复杂关系中,找出其富有表现力的形状,将被摄对象从繁杂中分离出来,例如,拍摄树林中富有特色的树枝,如何在杂乱无章的局部甚至是整体的枝丫中分离出画面构成所需要的具有富有特色的树枝,需要电视摄像师发现和提炼出具有一定的外部轮廓,或是色彩效果的形状,画面就会形成独特的视觉上的形式美,与此同时,电视摄像师还要观察运动中的物体的形状变化、事物之间的互相关联等。寻找出丰富的富有规律的形状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常常是电视画面运动变化的依据。常见的形状主要有三角形、丁字形、圆形、十字形、辐射形等。

三角形是最稳定、最有力的形状。三个顶点具有较强的结构力,是活跃的元素,富有动感和汇聚力(图4-12)。其中,正三角形在画面中显得非常的稳定,在视觉上显得异常稳固。所以,我国电视台新闻播音员的镜头常常采用正三角形构图。

img144

图4-12 三角形构图  杨建涛摄

丁字形是三角形的一种变化,比三角形活泼生动。例如,同样拍摄一个正在台上发言的演讲者,如果采用正三角形,画面显得庄重。但是侧面拍摄其近景,将话筒或其前面的鲜花挪到画面的另一侧,那就成了丁字形构图。此外,如果要强调背景或观众,也可以将演讲者安排到“丁”字的尖上,使画面更活泼。

底边丁字形构图显得大气庄重见图4-13。

img145

图4-13 底边丁字形构图  杨建涛摄

圆形构图可能是开放式的,也有可能是内敛式的。圆形是非常纯净的形状,其形式感非常生动,给人以运动的感觉。圆形在视觉上给人以柔和、完美、充实、饱满的视觉感受,从而形成和谐、美满的心理感受。圆形的这些特征在抒情写意的电视画面中大有用武之地。如果圆形与辐射形相结合,会形成富有韵律感的画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上海五角场商业中心全面建成,电视台夜间航拍上海五角场中心的大型椭圆形彩蛋及其周边与之辐射的五条笔直宽阔的马路,画面中色彩斑连的彩蛋加上五条马路上光影交错的车流灯光,画面极富美感和动感。这种圆形画面和辐射形画面的组合,不仅完美地表达出圆形画面的柔和饱满,同时也表达出辐射形画面的动感,并且极好的引导观众的视线。

圆形线构图见图4-14。

img146

图4-14 圆形线构图  杨建涛摄

十字形画面也是我们常常能从电视画面中看到的,尤其是采用高角度的俯拍时。例如,要表达车水马龙的街道,采用十字形构图,不仅让画面具有非常良好的形式感,而且能有效地表现地理位置特征。

辐射形与十字形结合画面构成见图4-15。

img147

图4-15 辐射形与十字形结合画面构成图  杨建涛摄

方形构图的特征,当被摄物体的四边都与电视画面的边线平行,画面的形式则显得稳重和稳定。当方形的四边仅仅是两边的边线相等时,就是长方形形状。长方形形状有两种,一种是横向伸展的长方形,在视觉上具有水平线的稳定、横向开阔的感觉。另外一种是垂直向伸展的长方形,在视觉上有一定的稳定感,垂直线的向上给人崇高的感觉。

长方形构图见图4-16。

img148

图4-16 长方形构图  杨建涛摄

生活中,其他形式的形状构图方式还有很多,多到甚至无法完全被例举。画面构成的核心思想是电视摄像师必须学会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在繁杂的世界中,学会抽取你所需要的线条、形状、色彩、影调等要素,再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技巧将所要表现的内容很好地表现出来,从而让电视画面生动起来,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位置

当确定好机位,准备开拍时,镜头已经对准了被摄主体此时首先要确定应该将被摄主体处理在电视画面中的哪个位置,因为主体位置是影响视觉表现力的首要因素。

由于电视屏幕是固定不变的矩形,该矩形形成一个力场,当画面中的主体位置处于电视屏幕即这个矩形中的任何位置的时候,都会受到这个力场的作用,并且被摄主体在矩形中的不同位置,与之产生的力场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个被摄物体在画面框架中处于什么位置,常常会影响电视观众对该被摄物体的视觉感受。例如,当一个黑点处于画框的中央,该黑点的上下左右的空间都是对称的。实际上是上下左右两对边线的作用力相等,就会感受到这个点在这个力场中所受到的力是均衡的,该黑点被称为“均衡点”。当该黑点向电视画框的右上方移动时,此时的黑点主要受到画框上边线和右边线的作用,看上去有一种被从右上方拉出画框的倾向。同理,当黑点处于画框的左下角,黑点主要受到画框下边线和左边线的作用,因此,黑点显得似乎将从画框左下方被拉出的感觉。如图4-17所示。由此可见,由于物体在画框中的不同位置,形成的张力也不同。

img149(www.daowen.com)

图4-17 点在不同位置,其动感也不同

从古到今,人们对主体在画框中的位置已经有很多研究和实践。经过总结,人们发现了一些主要的规律:将主体放在画面右侧比放在画面左侧更引人注目;将主体放在前景的位置比放在背景的位置更显突出;将主体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左上方或右下方比安排在左下方或右上方更醒目(图4-18、图4-19);将主体安排在三等分线的上方比下方更醒目,等等。虽然,这些规律都得到了视觉心理学的有力支持,但是由于电视画面是运动的画面,在实际拍摄中我们往往还需要考虑运动的画面主体对画面视觉感受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表现主体运动趋势的画面中,应该为其即将前去的方向多留一点空间:如画面中人物不能正好站在或坐在画框的底部,而要为其留出一点站或坐的空间;人物不应该在画框的一侧或与之并列;如果是中景或近景,画框的底线不能正好在人物的关节处,要避免把人从脚腕、手腕、膝盖、肘部或肩部切开的嫌疑,等等。

img150

图4-18 九宫格示意图

img151

图4-19 画面视觉中心位于九宫格视觉点上  杨建涛摄

画面视觉趣味点见图4-20。

img152

图4-20 画面视觉趣味点图

画面视觉中心在对角线视觉趣味点上见图4-21。

img153

图4-21 画面视觉中心在对角线视觉趣味点上  杨建涛摄

三、画面构成中的色彩要素

补充阅读:

在影片《新龙门客栈》中就很注意色彩的使用。在影片一开始,为了渲染东厂太监的嚣张气焰,在画面上运用了色彩的强烈对比,如衬在浅蓝色亮背景中的武士身着的里外黑红两色的披风和衬在浅黄色背景中身着青蓝色服装的军士和旗帜等,这时“作与止”的对比关系就直接与对立性很强的色彩融合在一起了,稳定的背景色成为“止”的物化形态,运动的主体色成为“作”的物化形态。有的被摄主体如身着黑色披风的东厂太监在背景中的运动状态,因色彩的强烈对比而使视觉节奏感得到了加强,显示了一种剽悍与蛮横;有的被摄主体如穿着白色服装骑马奔逃的囚犯在亮背景中的运动状态,因色彩对比不强而使节奏减弱,显得奔逃的行为软弱无力和徒劳无功,这时对画面中色彩的设计和运用,直接体现了视觉节奏中色彩表现的直觉效果。

电影是一门与生活最为贴近的艺术,电影画面的生活真实感很强。在营造画面视觉节奏的效果中,色彩表现既要符合生活逻辑又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在生活常态和瞬态这两种生活状态中,色彩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画面上依靠色彩表现出来的视觉节奏感也不相同。在生活常态里,虽然色彩对比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色彩对比的高频率变化现象却不常见,而且在生活常态中,多数被摄景物的固有色,不论是在明度或是纯度上都趋于保守,并不十分张扬,为此使色彩的对比力度也就受到了限制,色彩表现也就相对谐调和稳定。因此在表现生活常态时,多数情况下,在画面上用色彩来形成较强烈的节奏效果时,往往条件并不十分理想,不能完全满足画面情感的要求,这就需要摄影在遵循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加工。

(资料来源:高向明.视觉节奏.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我们每天都身处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也注重于多彩的荧屏世界。色彩的美丽和神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欣赏和享受,而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感动和震撼。色彩是画面造型的基本手段之一,摄像师只有在对宣称色彩有着正确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借助色彩来描绘电视画面,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将色彩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电视屏幕画面更加完美。

(一)色彩的物理特征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来自光和物两个方面。当一束白光投射在三棱镜上,在进入和离开三棱镜时均发生折射,因为白光中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折射率的不同,在白色屏幕上形成了一个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连续分布的彩色可见光带。因此,色彩是不同光波在视觉中的反映,波长不同则色彩感觉不同。物体的色彩也是来自物体表面的性质,表面性质不同对光波的吸收反射能力不同。一束白光投射到物体表面上,如果只有长波中的红色波段被反射出来,其他波段全被吸收则物体表面呈现红色;如果照射到物体表面的白光全部被反射出来,则物体表面就成了白色;如果全部被吸收则物体表面就成黑色;如果按照等比例反射或吸收,物体表面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灰色。所以,色彩是光和物体表面性质的视觉反映。

白光的分解见图4-22。

img154

图4-22 白光的分解示意图

三原色的原理。在众多单色中,我们选择互相独立的三种单色光作为基色光,这三种基色光中的任何一种色光都不能由其他两种色光混合产生,如果将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就可以引起千变万化的彩色感觉。一般采用红、绿、蓝三色光,也就是三原色光。

如果将人眼在两种以上的色光作用下只产生一种综合色觉的过程称为色光的混合,则色光混合的基本规律就是三原色的混合。当我们用聚光灯将红、绿、蓝三原色等量投射到屏幕上,三种光束的交叉部分会形成白光(图4-23)。

img155

图4-23 三原色光等量混合比示意图

当三种颜色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时,形成的是各种颜色光。自然界中所能观察到的各种色彩基本上都能由三原色混合得到的。三种基色光按照不同比例相加而获得不同色彩的方法,被称为相加混色法。相加之后的混合光不但色彩发生了变化而且其亮度也增加了。例如,绿光和红光混合在一起形成的黄光其亮度要比红光和绿光都强,当然在复杂的混合光中减去某种色光而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方法,被称为相减混色法。

在色光的混合过程中,如果有两色光混合之后形成白光,则称这两种色光为互补色。例如,黄光和蓝光等量混合后形成白光,则蓝光的补色就是黄色;绿光和紫光等量混合后形成白光,则绿光的补色就紫黄色。由此可得到:黄光+蓝光=绿光+紫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二)色彩的属性

现实世界中物体呈现的色彩多样,万紫千红,我们人眼都能基本准确地区分。这是因为色彩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色别体现了色彩的种类;明度体现了色彩的深浅;饱和度体现了色彩的鲜艳程度。

1.色别

色别指的是色彩之间的区别,也称色相。光谱中现实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都是不同颜色的色别。色别是色彩的主要特征。因为人们视觉上的差异及色明度、饱和度的变化,对于同一色别的颜色会有不同的感觉。同一色别不一定就是指同一颜色而是指同一色类,例如,黄色这一色彩可以为深黄、纯黄、浅黄等颜色。人眼在最好的观察条件下,能分辨的光谱中的色别数目大约150种,还能分辨出光谱中没有的30多种红、紫之间的一系列色别。

2.明度

同一色别的色彩在视觉上还有深浅、明暗之分。这就是色明度。色明度是色彩的基本特征之一。色彩的明度可以用反光率来表示颜色属性,反光率大则明度大,反光率小则明度小。

同一色别的明度大小取决于该色中所含的黑、白消色成分的多少、含白色成分多则明度大,含黑色成分多则明度小。一般情况下,纯色的明度适中,随着黑白成分的加入会使色彩的明度增大或减少。消色中的白色明度最大,黑色明度最小。明度的差别是构成影视画面影响层次的主要因素。人眼对色彩明度的反应相当敏感,能够精确地判断明暗之间的差别,但是因为人眼的视觉适应性特征,使人眼不能准确地判断色彩的明亮度的大小。

不同色别的色彩的明度区别主要是因为人眼对相对应的原色光的敏感程度。例如,红、绿、蓝大约都能够反射白光的三分之一。人眼对绿光最敏感,红光次之,对蓝光反应最迟钝,因此,在同一光照条件下,人眼一般都会觉得绿色的明度高,蓝色的明度低。在所有的光谱中,黄色的明度最大。

3.饱和度

色别相同的色彩除了有明度的不同外,也有饱和度的区别。色饱和度也是色彩的基本特性之一。衡量色彩饱和度的尺度是某一色别的色彩与同一明度的消色(黑、白、灰)差别的程度,也就是某一色彩中所含的彩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色彩中所含消色成分越多则饱和度越低;色彩中所含消色成分越少则饱和度越高,色彩就越鲜艳。饱和度最高的色彩为光谱色。色饱和度的高低受到物体结构和光线条件的影响。

物体表面光滑则物体所呈现的色彩要比粗糙物体的颜色显得饱和。直射光照射的物体所呈现的色彩要比漫射光照射的物体的色彩显得饱和。晴天和雨后的景物比阴天、雨天的物体的饱和度高。

需要注意的是,色明度和饱和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色明度变化时,色饱和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明度是增大还是减弱,色饱和度都会降低。只有明度适中时,色饱和度才最高。因此,在实际拍摄中注意画面曝光的准确。

(三)影响拍摄画面色彩的因素

色彩是画面造型的一种基本手段,如果要拍摄出心目中理想的色彩画面,就必须考虑可能会影响拍摄画面的色彩的因素有哪些。

(1)被摄体自身的色彩,也称自身色,自身色是被摄物体的自然属性之一。在自然界中生气勃勃的小草;在蔚蓝天空中飞舞的五彩风筝;在运动场上奔跑的身穿红色、蓝色运动服的运动员;在冬天里飞舞的白雪;在春天里鲜艳的花朵,等等。被摄体自身的色彩成为拍摄画面色彩的主角。

(2)周围环境的色彩,也称环境色。例如,把同样大小的黄色小纸片分别贴在亮度相等的灰色或黄色纸板上,相比之下会感到黄色纸板上的黄色小纸片的亮度和饱和度都较低。这是由于人们的眼睛的感光作用有随外界光的强弱而自动调节的能力,使在暗背景中的色彩看起来要比亮背景中的彩色亮度和饱和度都发生了变化。被摄体总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被摄体的颜色在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微妙但仍能被察觉的变化,所以这些原因会影响到拍摄画面的色彩。

(3)照明光源的色彩,也称光源色。色彩的正确还原主要依赖于光的作用,因为有了光才能使我们的眼睛中的锥细胞发挥作用而感受到不同的颜色,例如,日光的色温是5400 K,而灯光的色温是3200 K,在日光与灯光下,同一件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其次是光源与被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采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同一物体,例如,直射光与散射光、顺光与侧光都会使被照射物体色彩的还原产生不同的差别。散射光比较柔和、反差小,在其照射下色彩的饱和度较高。同一物体的色彩在顺光的照射下受光面基本相同,色彩明暗对比反差较小、侧光照射则可使在同一物体的色彩形成明显的明暗对比反差。还有就是光线强弱,例如,晴空万里的中午日光很强,这时被摄物体的色彩就显得很鲜艳;而在风沙漫天的天气里,光线昏暗,此时被摄体的颜色就变得暗淡无光。

(4)摄像机光学系统的精密程度。摄像机结构中的光学系统对拍摄画面的色彩再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摄像机变焦镜头由于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色差会使摄像机成像面上出现彩色重合度精度不高的情况,还有在不同色温的照明条件下,即使拍摄同一被摄体也会出现色彩不尽相同的情况。这就借助色温校正滤色片来进行校正,所以色温校正滤色片的正确选择是确保色彩正确还原的关键之一。另外,摄像机镜头拥有比人眼强大的辨别色光的能力,以及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偏色的高灵敏度,这些都会反映在拍摄画面中,而人眼的结构无伦怎么精密,能分辨的色彩至多1000多种,两者之间的差距也造成了对拍摄画面色彩的影响。

除上述四项主要影响拍摄画面色彩的因素外,还有磁带质量的影响,数据压缩方式的影响,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从观看角度分析,对拍摄画面色彩的影响还有摄像师观看时光线条件,以及其对色彩的主观感受也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拍摄画面的色彩。在实际拍摄中要时刻注意各因素的变化,以及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更为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些变化和影响。

(四)色彩的感情特征

色彩的感情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不同色彩的不同感情。例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警告;绿色象征着生命、青春、安全、和平。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以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孤独感、明朗与阴森、兴奋与沉静、华美与质朴等来表达对色彩的感情。

1.色彩的“冷”与“暖”

在人们对色彩认识的感觉中,冷和暖的色彩感觉是很基本的一种。红、绿、蓝三原色在人的视觉反应和心理联想上分别产生了暖调、中间调、冷调的感觉。形象地说,红色总是与人们印象中的朝阳、火焰、热血等相连,它是温暖的;蓝色常常会使人想到月夜、寒天、冰湖等,它是冷清的;而绿色是生命之色,它是协调的,既不偏暖也不偏冷。

(1)冷色调。在一个画面中以冷色为主所组成的色调称为冷色调。人们常把青色、青紫色(蓝色)和深绿色及它们的类似色作为冷色。冷色有收缩感,冷色调能给人以肃穆、压抑、纯洁、沉静等视觉感受,多用于消极、悲愤的情绪,宁静、凉爽的环境,以及性格内向的人物衣着和家庭环境的布置等。冷色还给人以后退、沉闷、收缩的感觉。在电视节目画面的色彩配置时,常常是冷色的色块应用比暖色色块大一些,以实现镜头中的色彩均衡。在人物的塑造上,冷色的衣服会使被摄人物相对消瘦些。冷色调与暖色调的运用是等同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

(2)暖色调。在一个画面中以暖色为主所组成的色调称为暖色调。暖色主要是指红色和黄色及红色和黄色的类似色。暖色调有膨胀感,多用于表现欢乐、喜庆的场面,给人以温暖、和谐、幸福、友爱、亲密等感觉,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暖色调也用于表现斗争危险的场面,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与情景规定下才用它,例如,战争和战斗场面的拍摄。暖色还给人以靠近和膨胀的感觉。在色彩配置时,暖色的色块在镜头中就应比冷色小一些。

2.几种主要色彩的情感倾向

色彩和情绪不可分割的连接在一起,人们会在接触具体的色彩时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几种主要色彩的形象联想和感情倾向见表4-1。

表4-1 色彩的联想和情感倾向

img156

(五)色彩的画面表现

1.色彩的基调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影视作品中画面总的色彩倾向。一部影视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明快、悲情、低沉、浪漫等。我们把这种情绪基调称为总体情绪。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一部电视片或体现在片中的一个段落中,有一种或近似的几种色彩成为色彩主导构成的同一和谐的色彩倾向。

色彩基调的形成包括多个方面,其一是在一个画面中,画面的主导色彩占据一定的面积;其二是一个段落或是一部电视片中的整体效果中突出某一种色彩,或是形成色彩基调的镜头在整个电视片镜头总数中占据一定的数量。

作为基调的色彩必须在一个画面的面积上,在一个段落或整部电视片的镜头数量上占有主导地位,以一种色彩的优势加深观众的印象,通过色彩基调来形成一种总体情绪。例如,电视剧《士兵突击》的色彩基调是草绿色;电视剧《潜伏》的男主角余则成的代号叫深蓝,《潜伏》的画面基调是蓝色;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基调是黄褐色,等等。色彩基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法获得,一种是画面内部色调的配置,比如,环境色调的选择,服装、化妆、道具色彩的配饰,光线的处理等,这种方法称为内部色块法,另外,一种是通过不同滤色镜的使用,后期配光等方法来获得基调效果称为外部色罩法。

2.色彩的重音

在电视片中对剧中人物或人物的某一部分或环境的某一部分进行着重地色彩设置,以突出造型,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用来表现主要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特定情绪的色彩。这一色彩在整个电视片中出现的频率很少,在一个画面中所占面积也较小。

影视剧中的每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中会有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与影视剧的总体情绪并不一定一致,表现这种情绪就需要使用与影视剧色彩基调形成对比的重点色,即色彩的重音。

3.色彩的和谐与均衡

色彩的和谐是指色与色之间的配合、呼应、衬托及色与色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性。例如,黑色和白色对光线呈现均等的吸收或反射,所以,只有亮度的不同,没有色别的变化,与其他色彩容易调和,所以称之为调和色。如果要想画面中取得色彩的和谐,应该多使用调和色。例如,在拍摄蔚蓝的天空时总要连带着拍摄一些白云,这样就在单一色调的画面中增加了色彩的反差和层次而使画面活泼起来。另外,也可以利用类似色来形成和谐,例如,在白色墙壁前布置的衣橱,在床上铺着黄色的床单,还有在大自然中我们看到的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等都体现着色彩的和谐。

色彩的均衡是指画面上不同色彩面积的分布比例要避免等量、对称和凌乱。如果画面上各种色彩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是对称的,画面就显得平淡乏味。如果色彩过多,过于凌乱,就会使人眼花缭乱而产生厌烦的感觉。摄像师可以根据被摄主体的颜色以适应预期背景的色彩或是调整被摄主体的颜色以适应背景的色彩,这样不仅能够使被摄主体更加突出,还能得到色彩均衡的画面,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鲜明。色彩在画面中的分布主次、大小之分以避免形成生硬的色彩对比,从而使画面更简洁、单纯。

色彩的运用和设计是电视摄像造型中很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画面造型的基本要求。电视摄像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再现或模拟自然本身的色彩,更在于通过色彩来表达一定的感情和情绪,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当色彩在电视摄像的运用具有美学意义时,色彩才能成为电视的艺术语言。

讨论:

如何在一部电视片中考虑视觉节奏及色彩的运用与设计。

四、画面的影调构成

(一)影调的作用

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关系。在电视摄像中,影响画面影调的因素主要是光线的强度和角度的变化。如果光线强,形成的明暗对比分明,明暗层次丰富,画面调子明朗,给观众一种舒展感;相反,如果光线弱,则形成的明暗对比很小,画面缺乏影调层次,调子灰暗,给观众以压抑感。另外,如果光线照明角度大,例如,侧光、侧逆光所形成的明暗对比强烈,则画面的影调强烈;相反,光线照明角度小,例如,顺光则形成的明暗亮度对比小,画面影调对比小。

1.影调的种类

(1)按照以画面明暗分布划分分为亮调、暗调、中间调。亮调画面中明亮的景物较多。所占的面积大,给人以明朗、轻快的感觉(图4-24);暗调画面中暗的景物较多,给人深沉、压抑的感觉(图4-25);中间调的画面则明暗适中,层次丰富,比较接近于人们生活中通常所见的视觉感受(图4-26)。

img157

图4-24 亮调画面效果  杨建涛摄

img158

图4-25 暗调画面效果  杨建涛摄

img159

图4-26 中间调画面效果  杨建涛摄

(2)按照以画面明暗对比或反差来划分,可以分为硬调、软调和中间调。硬调画面中明暗反差大,对比强烈,景物的中间层次缺乏过渡,给人以粗犷、硬朗的感觉;软调的画面缺少最亮和最暗的调子,亮暗反差小,对比弱;中间调,也称为标准调,画面明朗反差适中,层次丰富。

(3)按照不同基调在画面上占统治地位划分,划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基调不是在一个画面中所形成的影调,而是对于整体画面的影调。被摄对象的特征、画面内容、主题情节、环境气氛等决定了基调的形成,同时,不同的基调也可以抒发和烘托不同的情绪和气氛。在高调的画面中亮色调占压倒优势,即画面景物多以白色、浅色为主,如卫生、教育、科研等题材的电视片中多以高调为主,给人以明快、清洁、单纯、高雅、活泼的感觉。而在低调的画面中深色调为主,整体影调偏暗,给人以神秘、忧郁、深沉、庄重、严肃、昏暗的感觉、中间调画面以柔和细腻的灰色调为主,影调明暗均匀适中,过渡层次丰富,给人正常、平稳、协调的感觉,中间调画面在电视摄像中被普遍运用。

2.影调的运用

影调是电视摄像中最基本的视觉因素之一,是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反映主题的重要手段。影调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利用影调塑造被摄对象。电视摄像利用各种色彩所产生的黑、白、灰效果,在画面中形成影调对比,有利于展开被摄对象的外形特征,表现被摄对象的表面结构,同时,不同的影调层次和线条组成了被摄对象的多面形状,也构成了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如果选择被摄对象时,在大面积的亮影调中安置一个小面积的暗影调物体;或是大面积的暗影调中安置一个小面积的亮影调物体;或是亮的主体处理在暗的背景上;或是暗的主体处理在亮的背景上,可以使主体清晰突出,有利于表现所要强调的被摄对象或主体景物,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同时,电视摄像也要注意被摄主体与周围景物之间、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影调关系、一般是周围景物的影调要服从被摄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影调对比,防止喧宾夺主。

(2)借助影调形成空间深度。自然环境中,由于空气介质的薄厚不同及光线明暗的差别产生了空气透视,由于轮廓清晰度不同、明暗变化不同、反差不同及色彩饱和度的不同,形成了空间深度。在电视摄像时,就是要利用空气透视来表现黑白影调对比,恰当地安排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影调对比关系,形成影调透视,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中形成三维效果的空间深度。

(3)依托影调渲染气氛。不同的影调处理会引起观众在视觉、情绪、心理方面不同的反应。利用这些不同的反应可以渲染相应的环境气氛。如前面提到的高调为主,给人以明快、清洁、单纯、活泼的感觉;低调给人以神秘、忧郁、深沉、庄重、严肃、昏暗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应该完全符合拍摄主题的需要。

(4)把握影调均衡画面结构。如果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清淡的明调,整个画面就给人失衡的感觉。摄像师可以在确定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影调明暗关系,从而改变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

3.影调控制

影调控制是指在电视摄像中,通过对光线条件、拍摄角度、曝光控制等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有目的地还原近似现实中的景物自身所具有的明暗关系的对比,创造出艺术形象,突出画面主体,形成画面的基调效果,渲染情绪气氛。

影调配置与拍摄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影调取决于景物本身的色彩及照明条件,还可以通过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曝光控制、后期加工处理等方面来把握。因而拍摄角度的确定,光学镜头和滤色片的运用、光线的控制和感光材料的性能、曝光的准确与否等都会影响画面影调的再现和配置,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哪种影调的画面,都应该有黑、白、灰的影调配置。如果技术条件运用不当,就会失去画面的某一部分的影调层次,造成影调配置的失调,从而影响整个画面影调的和谐和统一。

想一想:

画面影调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讨论:

线条、形状、位置、环境、色彩、影调在画面造型中各起到怎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