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南藏寨姑娘的心声:口弦琴与藏族传统音乐

甘南藏寨姑娘的心声:口弦琴与藏族传统音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舟曲藏族姑娘们的随身最爱之物品。口弦琴是舟曲藏族姑娘表达心语的工具,它用优美动人的旋律诉说着藏族妇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年四季,口弦琴以独特的方式抒发着姑娘们不同的情感。

甘南藏寨姑娘的心声:口弦琴与藏族传统音乐

第二节 口弦琴——舟曲藏寨姑娘的心声

口弦琴,是舟曲藏族民间乐器,也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之一,曾流行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在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舟曲藏乡山寨的口弦琴,奇妙而独特,她承载着舟曲藏族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音乐创造力,真实地再现了甘南林区藏家山寨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风情,是藏族民间民俗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流行在甘南舟曲藏乡山寨的口弦琴,其构造与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随意性、多样性的演奏特点,是山寨藏族妇女生活中必备的饰品和馈赠亲友的礼品,也是她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她的历史渊源、制作方式、演奏形式、音乐特征和文化意义,与这里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藏乡山寨人独有的生活情趣,塑造了一方特殊的地域音乐文化形象。

一、口弦琴及其演变

舟曲口弦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关于口弦琴身世,当地流传着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舟曲白龙江畔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绿色葱茏的八楞山乡,这里有一位名叫达玛的姑娘,她经常跟随爷爷上山采药,用山药、山花为当地老百姓医病。有一年五月端午节时,达玛姑娘与爷爷一同上山采药,老人采药时不慎一脚踩空掉到了悬崖下,等乡亲们找到他时,已经咽了气。达玛姑娘悲痛欲绝,乡亲们也为老医人的不幸去世伤心至极。无奈,大家只能在山里就地埋葬了老人家。后来,埋葬老人的地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达玛姑娘上山时亲手割了爷爷坟墓上的竹子,回家后,她茶饭不思,目光呆滞地抱着那丛竹子。到了黄昏,她摘了片小竹叶含在口中伤心地吹了起来,乡亲们也一起跟随她吹竹叶,没有竹叶的就拿着竹片吹,没想到竹片吹出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到了第二天,竹叶干枯而吹不出声音了,达玛姑娘就拿竹子削成了薄片含在口中吹了起来。就这样,为了纪念爷爷,她自制发明了竹片乐器口弦琴,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爷爷的思念之情。从此,每当夜幕降临或到祭奠亲人的日子,达玛姑娘都会用口弦琴表达自己的心声,口弦琴及其故事也在八楞一带姑娘们中祖辈流传下来,达玛姑娘和爷爷也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民间传说自然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和当地民间艺人介绍,舟曲藏乡很早就有口弦琴和羌笛,羌笛在汉代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口弦琴是藏羌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从它们两个的材质、制作工艺、流行区域来看,具有三个特点:都是我国古代藏族的民间乐器,都以半老的锦竹为材料精制而成,都流行于藏族山寨。从外观上看,口弦琴制作简单,形体较小,但它的起源比羌笛更早,历史更为久远。

舟曲口弦琴折射着地域文化变迁的轨迹。古时候,口弦琴是自娱自乐的器具,随着制作的进化,成了山寨藏族妇女自娱的乐器和饰品,从乐器形制到表现的音乐形象,都比较婉约、轻盈、温馨。而羌笛与口弦琴相比,体量和演奏时的气量较大,音调相对高亢一些,是男人们的用品。男人出征时携带上它,可作娱乐之用,但更多的是作为表达离家之痛、倾诉思乡之苦的悲情乐器。口弦琴与羌笛,一个婉约、温馨,一个悲壮、凄凉,一个成了女儿的化身,一个成了男子的象征,成了一对藏乡男女特有的天地绝配之物。

二、口弦琴的制作工艺及特征

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口弦琴材料多为铁制、铜制或竹制,流行在舟曲藏区的口弦琴为竹制,其构造简单,便于制作与携带,制作原料取材于当地的竹片,由民间工匠手工削刻而成。琴体主要由竹簧片、细麻绳两部分组成,竹簧片由竹片削刻成薄片而成,长5—7厘米左右(近两寸),宽0.3厘米左右,极簿,簧片做成后在右边打一小孔,主要用以拴住细麻绳。簧片平时装入一个10厘米长的竹筒内,竹筒一端没有去节而旋有一小空,从中出来一条五彩丝线拴竹筒挂在领下;另一端去节,被一枚古铜钱堵住筒口。口弦琴不用时就搁在琴筒里,需要时用右边的细麻绳抽出即可。巧夺天工的民间艺匠设计了放置口弦琴的琴筒,琴筒由天然竹筒由艺匠精雕细刻手工制成,精巧美观,仅10厘米长的竹筒表面,刻有民族吉祥八宝图案,有的则绘有龙凤呈祥,或是虎啸山林、马鸣长天等图案,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是舟曲藏族姑娘们的随身最爱之物品。

三、口弦琴的演奏方法及音乐特征

在舟曲藏区,口弦琴仅限于女子演奏,姑娘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口弦琴,学会后便随身携带,只要有闲暇时间可以不分场合地随意演奏。演奏时,用右手抓住细麻绳将口弦琴簧片抽出,将簧片含于口腔上下齿之间,左手抓住簧片左边,右手有规律地来回牵动麻绳,在唇、舌、齿的配合下,口弦琴就会发出美妙的声音,犹若蝉鸣,犹若蜂舞,时浊时清,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口弦琴的演奏有一定的技巧,主要靠气息的调整来控制音量、音高与音色的变化,音色、音高与音量靠口腔、唇的开合及呼吸的强弱来配合调节,随着演奏者牵动麻绳的力度与速度以及气流大小的不同,使音高、音量及音速发生细微的变化,整个口腔就是口弦琴的共鸣箱。(www.daowen.com)

口弦琴因其发音器的体量和振幅较小,所以音域狭窄,音量微弱,音色质朴旋律流畅自然。以la、do、re、mi构成五声羽调式音阶,乐曲以2/4、4/4为主要节拍类型。乐曲由引子与主部组成,引子部分没有旋律曲调,只是有规律地打节拍,八拍完成一引子,第九拍时主部插进,旋律终止明确、规整,每首乐曲的结尾都落到了调式主音上。乐曲的速度及情感的表达取决于演奏者当时的心情,随着心情不同,牵动麻绳的频率力度和气流均有差异,欢快时轻盈、快捷,音色清盈、明亮;幽怨时低沉、有力,音色沉郁、顿挫,表现出或喜悦或沉闷的情绪。

谱例1

该曲为羽调式,曲调简单优美,全曲围绕“la、do、re、mi”展开,以大二度、小三度主要音程,四小节为一乐句,动机重复发展。

谱例2

此乐曲也五羽调式音阶,以大二度、小三度为主要音程,四小节构成一乐句,且不断地重复直至结束。

四、口弦琴的功用

诉说心声。口弦琴是舟曲藏族姑娘表达心语的工具,它用优美动人的旋律诉说着藏族妇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朋友们相聚,姑娘们会弹起欢快的口弦,表达喜悦的心情;恋人相约时,会有深情的口弦声相伴,表达出期盼、甜美的感受;遇到烦恼、心情不畅时,姑娘们会弹起忧伤的口弦,流淌出低沉、忧郁的心声。一年四季,口弦琴以独特的方式抒发着姑娘们不同的情感。

女性饰品。口弦琴的琴筒绘有精美的图案,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因其轻巧、便捷而被佩于胸前,所以,它又是藏族姑娘们用以装饰服装的心爱之物。姑娘们相聚时,除了展示自己的鲜艳服装外,还要相互看一看谁的口弦琴的琴筒精巧、别致,看谁上面的丝线颜色花样美丽。姑娘们带上精巧的口弦琴,既能展示自己的风采与手艺,又能吸引异性的关注,从而得到异性的赞美和青睐。

馈赠礼品。舟曲藏族有赠予口弦琴的习俗,姐妹之间互赠口弦琴,是期望对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上辈赠予晚辈口弦琴,是祝愿下一辈欢乐开朗、记住亲情,能传递这种民间艺术传统;而小伙子给喜欢的姑娘赠送口弦琴,则有展示自己的手艺、期望与她交朋友,希望听到她的歌声和琴声的含义,蕴有爱慕、喜欢姑娘的意思。

舟曲藏族祖祖辈辈在大山深处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为了生存,他们与自然灾害抗争,与天地和谐相处,不仅在大山深处寻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而且以自然的物产为材质,寻找着自己的文化表达途径和方式。舟曲口弦琴根植于大山森林的地理环境,成长在农耕种植的生产条件,是一种原始的音乐器具,它呈示着古人类在音乐上的发现和创造业绩,承载着这一特殊群体人们的音乐创造力与源远的历史文化,真实地再现了大山深处藏家人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风情。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乐器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口弦琴的生存面临挑战,传承更令人担忧。保护口弦琴,就是在保存和传承舟曲的一方文化,延续一个藏民族特有的精神情结。在舟曲人民“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各族儿女痛失亲人、家园被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口弦琴无疑成了他们“医治精神创伤、寄托民族情感”的有形载体,具有“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交流民族情感”的功效。我们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保护和传承舟曲藏族口弦琴艺术,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功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陪伴灾区人民走出精神低谷,重建美好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