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书学新论:书法艺术的无达诂性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书学新论:书法艺术的无达诂性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若将上述观点移之于书法而说“书无达诂”,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见,仅仅在这个书法形象审视与观照过程中,就已经可以说是“无达诂”的了。这种丰富性与多义性,就是“书无达诂”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从审美主体的方面来看,书法艺术的这种“无达诂”性质,也相当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书学新论:书法艺术的无达诂性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6.书无达诂

我国传统诗论中有一个观点,叫作“诗无达诂”。其义是说,诗的内涵与底蕴丰富多彩、深邃隽永,因而无论有多少欣赏者,也是永远解释不完的;亦即是说,诗的内涵与底蕴是永远都无法穷尽的。然而,如果将诗歌书法作些比较,恐怕就不难发现,在“无达诂”方面,书法是要更胜一筹的。所以,若将上述观点移之于书法而说“书无达诂”,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书法为什么会“无达诂”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艺术形象的抽象概括,以及这种艺术形象所荷载的美学内涵是概括而抽象地凝聚并反映着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与特征的。譬如说,一个横画,就把客观世界中的无数横状物的属性与特征体现于自身了;而一种萧潇的神采,则把客观世界中的无数潇洒类事物的属性与特征体现于自身了。正是这种情况,才使得人们在对同一书法形象的审美欣赏中,可以审视并观照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内容来,诸如你从一个横画中看到“一叶横舟”,他从一个横画中发现“千里阵云”等等。可见,仅仅在这个书法形象审视与观照过程中,就已经可以说是“无达诂”的了。

当然,书法形象还只是一种载体形式,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能荷载一定的美学内涵。而书法艺术的这一美学内涵,则几乎可以说是涵盖着包括物我双方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如同人们所熟悉的,书法艺术的美学本质根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人的心灵世界,所谓“书为心画”;二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神韵风采,所谓“道法自然”。这一美学本质,正是书法形象所要荷载的美学内涵。很显然,在这里,无论是指向人的心灵世界的“书为心画”方面,还是指向客观事物的神韵风采的“道法自然”方面,都是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无法穷尽的世界,就更不用说这两个方面的综合与交融了。在我们看来,这两个方面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当然不是全部),都是可以通过书法形象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这一个性特征,而相当精彩地被反映和表现于书法艺术之中的。譬如,一种以刚劲为特征的书法形象,就不仅可以反映出一系列以刚劲为特征(诸如劲健有力、刚硬挺拔等等)的客观事物的特征,而且同时可以表现出一系列以刚劲为特征(诸如刚正不阿、忠贞亮切等等)的人的心灵世界的特征。这正是人们在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之中,无论是在客观世界方面还是在心灵世界方面,均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进行自由的联想与想象的美学原因之所在。这只要思考一下自古以来的书法赏评文字中,那些要么以物状书要么以人状书的内容,对此便会确信不疑了。

书法艺术作为供人们进行审美欣赏的一个客观对象,正是由这种艺术形象和这种美学内涵的“合二而一”,而构成的一个生命一体、血肉浑成之物。这使得书法艺术在人们的审美欣赏中,具备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这里最为突出的有这样两点。

第一,是其审美内容的纵向的丰富性。这是说,人们依照书法形象的某一具体审美属性与特征,可以不断向纵深发展地开掘出由这一审美属性与特征所决定着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内容。这种开掘,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譬如,颜真卿之书有一种端庄、凝重、雄伟、浑厚的阳刚之气。这使得欣赏它的人们,可以从中观照出那些富有阳刚之气的客观事物来,诸如长河峻岭、苍松翠柏之类;也可以从中观照出颜真卿本人那富有阳刚之气的行为品格来,诸如其忠贞不阿、大义凛然之类;还可以从中观照出一般的忠臣烈士那富有阳刚之气的节义操守来,诸如其高风亮节、胸襟怀抱之类;甚至可以从中观照出儒家学说的世界观与人格理想之中那富有阳刚之气的有关内容来,诸如兼及天下、先忧后乐之类。千百年来,人们正是这样欣赏颜真卿之书的。实际上,对书法形象的任何一种具体审美属性与特征,均须进行这种纵深开掘。(www.daowen.com)

第二,是其审美内容的横向的多义性。这是说,人们对于书法形象的某种具体审美属性与特征,都可以作出各式各样歧义丛出甚至大相径庭的理解和阐释来。这方面的活动空间,也十分广阔。譬如,同样面对赵孟頫那以温润、妩媚为能事的书法特征,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赵氏那皇族贵胄气象的一种表现;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赵氏那文人学士情怀的一种表现;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赵氏那软弱随顺性格的一种表现;也有人可能觉得这是赵氏那道义气节不足的人格的一种表现了,如此等等,也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期以来人们对赵孟頫之书所展开的审美批评的现实状况,正是如此。实则在每一位书家的身上,都十分突出地存在着这种可以让人见仁见智的情况。的确,面对如此抽象概括的书法形象,人们依据自己的主观理解所从中观照出的审美内容,不可能不是言人人殊、如面各异的。

这种丰富性与多义性,就是“书无达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对象,就是因为这种丰富性与多义性而“无达诂”的。当然,这是就书法艺术作为供人们进行审美欣赏的一个客观对象而言的。而从审美主体的方面来看,书法艺术的这种“无达诂”性质,也相当突出地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某一审美主体而言,书法艺术似乎永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源泉。譬如说,一个爱好某一件书法作品的人,总是可以不断地从这件作品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获得一些新的感受。这一发现过程似乎是无止境的。这是一件优秀的书作可以让一个人倾心十几年、几十年直至一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又譬如说,一个人对某一作品的某一具体特征的理解与阐释,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可以是大相径庭的。这大相径庭的具体表现往往便是:原先的优点成了后来的缺点,原先的缺点成了后来的优点。当然,大多数情况还只是不尽相同而已。这实际上正是人们的欣赏能力和水平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提高的结果。这也是一件优秀的书作可以让一个人倾心十几年、几十年直至一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对于成千上万的审美欣赏公众而言,书法艺术也似乎永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源泉。譬如说,不同的人从同一件书法作品中所发现的审美内容,是不尽相同的,甚至会大相径庭。这便是即使大家都称赞同一件作品,所持的具体观点却往往千差万别的原因所在。当然,这也是千百年来那些声名显赫的经典作品,可以让各式各样的人都为之倾倒的原因所在。又譬如说,对于同一件作品的某一具体特征,不同的人从中观照出的审美内容,也是千差万别的,甚至会是大相径庭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对具体书家的风格形态的审美批评方面,总是各有所见、褒贬殊致的一个主要原因。总之,书法艺术是一面镜子,人们在这面镜子中所要见到的与所能见到的,总是自己的面容。既然“自己”是千差万别、无一雷同的,这“面容”又岂能不是如此的呢。

因此可见,所谓“书无达诂”,归根结底还是作为审美欣赏者的人的主观世界的“无达诂”;书法艺术之所以会“无达诂”,只不过是因为其艺术形象具备可以对象化与反射人的主观世界的“无达诂”性质的某种审美属性与特征罢了。因而,人们对书法艺术所进行的那种“无达诂”性质的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也就是将自己那“无达诂”性质的主观世界对象化为书法形象,并让它再由这书法形象而反射出来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