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平等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提供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平等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提供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带来了教学的平等、开放和鲜活,教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第二天,我刚到学校,方就把自己的日记送到我的手上。叮铃铃,小朋友拿起话筒,是春姑娘的声音“春天到了,快来唱歌、跳舞。”则给她定下了自我努力的近期目标。我不由得生气起来。小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薄弱。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特性,我今天只是串演了一回导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平等和开放的教学理念:提供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新的课程理念带来了教学的平等、开放和鲜活,教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小心地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面对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我们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智慧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春的电话

记得那是烟花三月,我布置孩子们放学后到野外去走走,把自己看到的春天写下来。第二天,在那一大叠日记本中,不乏对野外美景描写老道的习作,什么《美丽的春天》《春天,我爱你》……当我批到最后一本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题目“春的电话”和一句没写完的开头“睡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春姑娘醒来了。她拿起电话给……”可没有下文,一看名字——方,一位常常“赖”日记的学生,这回,她又偷懒,没写完开头就完了。正准备在那句话下写上“补完”两字,可那题目——“春的电话”又闪入我的眼帘,这个题目,和前面那么多的习作有着多么大的不同,虽只一句没写完的话,却那么强烈地让人感受到作者构思的巧妙,我没在方的本子上下笔,合上本子就走进了教室。

孩子们见我拿着习作本,都知道我要讲评日记,一个个平时常被表扬的孩子们马上坐得端端正正的,还略微挺起了胸脯。可方还低着头,不知在翻找着什么。我清了清嗓子:“昨天,日记写得最有新意的是——方。”“啊?”教室里有些许骚动。方也停下了手,瞪着那双大眼睛好奇地瞅着我。“是方!”我又补充了一句,“她的题目就与众不同,是‘春的电话’,很有新意。开头更是富有趣味:‘睡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春姑娘醒来了。她拿起电话给……’只有有才气的人才想得到啊!为了写得更好,她迟迟没往下写。今天她又整整思考了一天,放学后准备写完。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下,和方来赛一赛。”

第二天,我刚到学校,方就把自己的日记送到我的手上。“曹老师,我的日记写完了,您看看!”,“曹老师,后面还有一首小诗呢!”

春的电话

叮铃铃,

小鸭拿起话筒,

是春姑娘的声音

“冰雪化了,快来游泳。”

叮铃铃,

小蜜蜂拿起话筒,

是春姑娘的声音

“百花开了,快来采蜜。”

……

叮铃铃,

小朋友拿起话筒,

是春姑娘的声音

“春天到了,快来唱歌、跳舞。”

在以后的日子里,方再没有“赖”过一次日记,却常有灵动的东西在习作间流淌。

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他人(尤其是缺少赞美的人)真诚的赞美,犹如荒漠中的甘泉一样滋润着人的心田。我想,我的成功就在于我把方身上的“才气”尽可能地放大,把她不做作业的缺点尽量地缩小,然后用真诚的表扬来传达我对她的期望,用其他学生“羡慕和赛一赛的心理”来达到学生共同监督的目的。“今天她又整整思考了一天,放学后准备写完。”则给她定下了自我努力的近期目标。为了不辜负我的赞扬,她在写日记上全力以赴。我的一个表扬,就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方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老师是什么?是一群能决定众多学生命运的,最可爱也最可怕的人——他们的一句话,一个批注,甚至一个眼神就足以让学生‘死亡’或‘重获新生’。”或许这话说得有些偏激,但我们老师如果能拨通孩子“心灵的电话”,那属于他们的春天还会远吗……

一串灵动的音符……

那天清脆的铃声响起,我正准备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新课文《放小鸟》,忽然发现调皮鬼涛涛正起劲地叠着纸飞机,另外有几个孩子还在东张西望、窃窃私语……他们仿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放小鸟》中希望被放飞的“小鸟”。我不由得生气起来。

但经验告诉我,我不能由于一两个孩子而影响了上课啊。发火指责可能使师生之间产生隔膜;而视而不见,置之不顾,孩子的注意力涣散,也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该怎么办呢?

记得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孩子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孩子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是呀,我不能强硬地把他们拉到课堂上来,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而做点什么。

于是,我试着播放班得瑞的音乐《寂静的山林》。让幽远的音乐响起来,让孩子们闭眼聆听,感受着空旷的山谷、幽静的树林、婉转的鸟鸣……同时我伴音轻读:“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大自然。春天,万物苏醒,冰雪消融,看!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听!溪水在叮叮咚咚地唱着歌……”串串音符流淌在教室里,刺激着孩子大脑的“荷尔蒙”,启迪着孩子的灵感。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孩子们全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里。

等孩子们欣赏完曲子,我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智慧的火花闪耀着: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见青山绿水,真的听到鸟儿在欢快地叫着。”另一个学生说:“我看见绿绿的竹林,一大片一大片的。”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见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有一个人在河边吹笛,鱼儿和小草跳起了舞。”等等。

这一声声稚嫩的话语吐露出孩子们对美好大自然的认识和憧憬,就像清晨荷叶上的露珠那样新鲜,那样灵动。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孩子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被激活了,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中。

回味课堂上精彩的一幕幕,我沉浸在运用教学机智带来的喜悦中。小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薄弱。可是,用围墙围成的一间间教室,孩子天天接触的一本本书,老师的许多不成文规定,无形中又使孩子的个性处处受束缚,使一些孩子对课堂学习产生距离感、压抑感。

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特性,我今天只是串演了一回导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让音乐增近孩子与自然的亲和力,缩短孩子和文本的距离;让音乐引领孩子很快进入“角色”,促进人本和文本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让音乐点击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潜能。

瞬间扬起的音符,敲击着我们的心田,丰润着我们的思维,(www.daowen.com)

呼唤着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燃烧着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这种热情正持续着、高涨着……

画一画,精彩笔下现!

在我们的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发生的意外事件,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并利用这些资源,不仅更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有时还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在“认钟表”一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一个这样的事件。课开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画钟表的环节,想通过“画一画”来了解全学生对钟面的已有认识,通过各个小组议一议,每个人画一画的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外显在钟面上,然后我再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有序而细致的研究,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师: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一定见过钟表吧。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先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然后动笔画一画。

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便各自高高兴兴地画开了。大约过了五分钟,作品完成了。我把学生的作品挑选一些贴在黑板上展示,并组织讨论。

师:看这个小朋友的作品,他的钟面上有什么呀?

生:有数字,有分针和时针。(学生在幼儿园里已经初步接触和认识过钟表)。

师:你真棒,连分针和时针都认识了。那么哪一根是分针,哪一根是时针呢?

生:长一点的是分针,短一点的是时针。

……

在这些讨论与回答中我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学得专注而愉快,我也被小朋友感染了,教得非常有趣味。

在孩子给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的练习时,我看到有两个孩子做好了书上的习题之后正在书的页面空白处专心致志地画钟表。在那一个时刻,我差一点要冲上去批评孩子了。然而多年的课堂训练已经让我学会了冷静。我在瞬间马上让自己平静下来,甚至没有走到这两个孩子的面前。

在走回讲台的那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我决定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既然学生这么爱画钟表,我就给时间他们画吧,正好也是让孩子们对学习的钟表知识来一个大的梳理和总结。

在反馈完画时针和分针的这个习题以后,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节。

师:今天,小朋友跟钟表交了朋友,认识了很多关于钟表的知识。那么你能把这些自己学到的认钟表的知识画下来吗?

生:能!

师:画完后,再在钟面上画上自己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然后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在那一个时刻你正在做什么。

在我宣布开始画以后,孩子们便开始画他们喜欢的钟表了。我见到了世界上最幼稚也最有创意的各种各样的钟表。钟表的外形各异。有的是普通的圆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菱形,还有的画了小动物的形状。虽然大多数孩子画的钟面都是12个数学数字,也有小朋友虽然画了12大格,钟面上却只有12,3,6,9这四个数字;而更令我意外的是有些孩子钟面上只有12大格,没有任何数字。画的时刻各不相同。当然也有个别小朋友不知道从何下手画。他们偷偷地看同桌快画好了才慢慢画起来。这时候我就悄悄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指导。

同桌学生交流完以后,我选几个学生把自己的钟表带上讲台来给大家欣赏,并介绍自己画的时刻和在那个时刻里自己正在做什么。听讲的孩子格外认真,没有议论的声音,大家都很专注地倾听着,这让我感到惊讶。

课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所画的钟表写好了名字贴在教室后面的瓷砖墙上让大家欣赏。

这一个由于学生的一个举动而让我调整的教学环节让我意外得获得了一个精彩的设计。课尾的“画一画”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盘点、整理,再表现在外在的钟表上。动手画钟表说一说时刻的过程,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棉花与铁孰轻孰重?

课程目标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是为此而生发的。新课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又为学生的成长以及主体地位的凸现展开了一片蓝天。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感受,又不能因为个别学生而耽误教学时间——这可能是作为一名“班级授课制”教师的无奈。有些时候在教学中因为个别学生没有及时弄明白一个问题,而停下教学进度,放手解决一个孩子的问题是不明智的。

我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这堂课时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千克与克的认识”一课中有一个活动,让学生猜想1千克的铁与1千克的棉花哪个重。在充分认识了1千克的认识以后一部分学生能够明白因为都是1千克所以1千克的铁与1千克的棉花是一样重的。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经验在自己头脑里留下的印记,总觉得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还有学生认为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轻。为了验证结果,我做了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比较轻重的实验。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对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比较轻重有三种完全不同的意见。那么到底哪一种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学生们瞪大了眼睛等着看我到底怎么做。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慢慢地从讲台的背后拿出两个黑袋子。一个小小的,装着一件小物体,但是袋子却很沉,似乎要撑破的样子。另一个袋子却大大地装了一大包东西。刚拿出来,学生就开始叫起来“铁,铁,铁”,“棉花,棉花,棉花”。我放下手中的东西,示意学生静下来,微笑着用赞许的语气说:“小朋友猜得很对。运用你们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哪个袋子里是铁,哪个袋子里是棉花。”我点名叫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继续说:“你来拿铁。”边说边把铁装在白色透明袋里,装完递到学生手中。这个学生轻轻地说:“挺重的。”我笑了笑说:“这个小朋友说挺重的。那这块铁有多重呢,请一个小朋友来称一下。”通过台秤的称量,学生分明看到这块铁是1千克。然后我拿起那袋棉花也把它装在白色透明袋子里,举了举对学生说:“这袋棉花也是1千克,谁愿意来称一下。”学生兴奋地都举起了手。点名让一个学生验证了棉花了实际重量以后,我让他把棉花抱在了怀里。我一只手指着铁,另一个只手指着棉花对学生说:“小朋友,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们说到底谁轻谁重呢?”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是棉花重,因为你们可以看到棉花有很多很多,而铁只有1小块。”我在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啊?还这么认为啊,看来生活经验的错误印象很难纠正回来啊!还没想完,另有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叫起来:“他弄错了,他弄错了,应该是一样重的。”我让这部分的学生代表发表观点。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说:“我认为是一样重的,因为刚才比较的不是铁和棉花的大小,而是比较它们的轻重。我们刚才全看到了,铁的重量是1千克,棉花的重量也是1千克,所以棉花和铁当然是一样重的。”说完,这个小孩子还得意地眨了眨眼睛,一副胜利者的样子。我刚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们的掌声响了起来。嘿,这群孩子还真是挺会表扬的嘛。掌声完了,那个认为棉花重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我想错了。”

看到学生表现如此精彩又充满自信,我不由得意起来:看来这个实验做成功了。于是我喜气洋洋地对学生说:“小朋友,刚才你们的争论非常精彩,在实验中肯动脑筋来想想,真是不错啊。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比较物体的轻重只是比较它们的重量,和它们的形状大小是没有关系的。”话才刚说完,在我的眼皮底下却高高举起了一只手。我请他发言。他慢慢地站起来说:“老师,虽然刚才做了实验,可我还是觉得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棉花重。”我差一点愣住了,不谐和音符出现了。我勉强微笑地说:“那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为什么你就是觉得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呢?”这位学生红着脸,吞吞吐吐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时班级里的许多学生开始与他争论起来。他难为情地站在那里面红耳赤一言不发。在这个时刻,我的脑子飞快着转动着:如果我在这个时候为了这个不明白的学生再重复做实验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其余学生都已经明白了。但如果我在这个时候批评这个学生怎么就是不懂,肯定伤害他的自尊心。看着他的那个困窘样,我走到他身边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你有这种感觉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我们下课继续讨论好吗?”我转身对众学生说:“某某同学很勇敢,他没有弄明白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在重量上的关系,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没有不懂装懂,假装和大家一样的意见。这种勇气还是要表扬的。他的问题我们下课再来帮助他好吗?”学生都说好,绕开这个问题,课就继续下去了。课后,我和这个学生一起做实验,进行讨论和交流,他终于好不容易明白了。

事后,我进行了反思。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庆幸自己没有意气用事地为了一个没能及时明白原理的学生反复解释反复做实验。而是灵活地把个别学生的问题留在了课后,而保证了完成教学目标的时间。其次在对待这个孩子的身上,我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因为只有这个孩子弄不明白就气急败坏,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强制学生接受现有的结论,给孩子留了自尊,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