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石器时代中国房屋特点及文物分析

新石器时代中国房屋特点及文物分析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致上,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可分为穴居式、半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和地面房屋。中国南方的河姆渡遗址留有大量这类房屋的遗迹和构件。地面房屋于平地起墙架屋,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常见的房屋形式,可用木、泥、草等多种材料建造。仰韶文化时期,北方地区的半地穴房屋最具代表性。储物的窖穴散落在房屋之间,村落被一道壕沟围起来。

新石器时代中国房屋特点及文物分析

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定居相辅相成。定居需要建造房屋,而不同的自然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居住方式。

大致上,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可分为穴居式、半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和地面房屋。

穴居式是较早的建筑形式,挖地为穴,有脚坑或阶梯供人上下,穴口有遮蔽风雨的棚盖,保暖性较好,常见于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半地穴式同样是较早出现的房屋形式,在地上挖一方形或圆形浅穴,穴上加盖房顶,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仰韶文化遗址有大量这类房屋。

干栏式房屋在架空的底架上铺木板,屋顶长脊短檐,比较防潮,适合建于沼泽地区。中国南方的河姆渡遗址留有大量这类房屋的遗迹和构件。

窑洞式房屋在地面上挖出“凸”字形的洞穴建筑,有的窑洞还有院落。窑洞冬暖夏凉,在陕西、内蒙古的龙山文化中常见。(www.daowen.com)

地面房屋于平地起墙架屋,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常见的房屋形式,可用木、泥、草等多种材料建造。

仰韶文化时期,北方地区的半地穴房屋最具代表性。以姜寨聚落遗址为例,估计是由五个母系大家族组成一个氏族。中心广场四周有五组建筑群,每组有一间大房子,附近有中小型房屋,所有房屋的门都朝向广场,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凝聚力。

龙山文化时期,房屋的变化很大,父系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使房屋增多,每间屋子的居住面积不大,当人口增多或子女长大,便在墙外扩建小房子。屋中一般都有整套生活用具,如炊具、盛贮器、石斧、纺轮等。

姜寨母系氏族村落复原图
位于陕西临潼姜寨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面积55000平方米。房屋有圆形、方形,也有饲养牲畜的圈栏。储物的窖穴散落在房屋之间,村落被一道壕沟围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