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抚州学刊. 2021 :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核心

抚州学刊. 2021 :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核心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民众内在的信仰观念外,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也表现为外在的仪式形式。民众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进入节日气氛中,这种气氛是由节日传统、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等综合因素调动起来的。节日的具体文化内涵是通过参与者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活动赋予的,民众的心理期待或信仰是仪式的基础,而仪式是信仰的强化。尽管双方不停地交流互动,但某一节日信仰的核心基本不变。

抚州学刊. 2021 : 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核心

节日传统的生成,与民众的信仰观念相关,诸如原始信仰与宗教信仰在传统节俗中多有体现。岁时民俗的形成与初民的自然崇拜直接相关,初民对时间的划分出于对日月星辰的观察,逐步形成日月星辰崇拜,又形成相应的节日文化

古代天子春秋两季对日月之朝拜显然属于自然崇拜,传统七夕节的形成就与星辰信仰联系紧密。西周之前,织女星牛郎星作为星宿名已经存在,学界以此多引《诗经·大东》中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21]其中所提及的“终日七襄”等善织技巧与传统七夕节中的“乞巧”风俗关联,学界对此已多论及,兹不赘述。

岁时民俗中的民间信仰往往是混合多样的。传统七夕“乞巧”风俗与织女星有关,同时陈设瓜果等习惯与求子风俗亦有关联,瓜果多籽,女子亦希望多子。又如端午节,基本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充满禁忌的节日。《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多禁”,“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22],记载了旧时荆楚地区五月五日采艾悬门、五彩丝系臂、竞渡等习俗。其实浴兰习俗在《夏小正》中已有提及,“五月”有“蓄兰”之载,其《传》曰:“为沐浴也。”[23]可见浴兰采艾“以禳毒气”[24]之俗由来已久。而彩丝系臂、竞渡习俗当源于古代厌胜蛟龙的诸种巫术[25]。也就是说,一个既定的传统节日不可能只包含单一信仰元素,其信仰内涵是多元复合的,以符合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期望。

除民众内在的信仰观念外,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也表现为外在的仪式形式。仪式一般在公开场合按固定程序举行,具有集体性、周期性、礼仪性、神圣性等特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宗教意味。例如《艺文类聚》(卷四)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在传统七夕节俗中,参与者要“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26]。其步骤显然具有程序性,是祈祷河鼔、织女的祭祀仪式。除此之外,在一些庆典、庙会等活动中,祭祀仪式的程序性、复杂性、神圣性更为突出。(www.daowen.com)

民众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进入节日气氛中,这种气氛是由节日传统、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等综合因素调动起来的。英国人类学家简·艾伦·哈里森指出:“仪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它的集体性,是由若干有着相同情绪体验的人们共同做出的行为。”[27]相同的情绪体验是节日文化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实际上,人们参与节日活动,也是出于节日传统中的文化设定。节日的具体文化内涵是通过参与者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活动赋予的,民众的心理期待或信仰是仪式的基础,而仪式是信仰的强化。另外,我们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也可以看到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对立的情况(如传统节日中需要禳除的灾害),这个对立面被认为是人类的阻碍(甚至是伤害)。人们在传统节日中通过祭祀等手段尽力对这些对立面进行安抚、祈祷、驱除,其目的不外乎趋利避害。然而,这些对立面往往缘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在想象中建构了民间信仰。当然也是这些对立面的存在,让民众对自己的生活更为积极乐观,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信仰的内涵是由信众赋予的,并随着信众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民间信仰承载着集体情感经验,在岁时民俗节日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被固定传承。尽管双方不停地交流互动,但某一节日信仰的核心基本不变。即便是增加了新的节日内涵,而增加的内容也是围绕在核心信仰周围,所不同的只是与核心信仰的亲疏程度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