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与现状分析

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与现状分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学者只是在研究中提及了该问题,但并未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白淑英认为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是:预设性信任、由网上声誉产生信任、在给予信任的过程中进行主观判断。

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与现状分析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达20年之久,有关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才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数量并不多。就既有研究而言,鲜有专家学者对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关此方面的讨论主要散见于各个网站的讨论区,在传统媒体上也有少数讨论,更多的研究还主要是关于网络信任问题的现象描述、网络信任所带来的伦理价值的重新整合、网络信任所带来的新挑战。有些学者在对网络信任危机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信任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冲击。这些研究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缺乏深层反思。

总体而言,有关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问题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技术的视角研究网络信任问题,二是从理论和实证的视角研究网络信任问题。

(一)网络信任的定义及特点

目前,有关网络人际信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见。许多学者只是在研究中提及了该问题,但并未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网络信任的学者是鲁兴虎。在《网络信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挑战》一书中,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在梳理和分析有关信任问题的基础上,比较了虚拟及现实情境下,信任关系的特点及发生机制,并从网络信任的动机、格局、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信任的结构,探讨了“网络轻信行为”和“网络不信任现象”产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对建立与维持现实世界人际信任产生的影响。[133]

丁道群在其博士论文《网络空间的人际互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区分了网络人际信任的三个基本要素:对网络社区的基本信任、情感性信任、可靠性,提出并以实证调查论证了“网络人际互动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信任,这是网络人际关系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及“在某特定网络人际互动场合,人们会根据个体在这个场合前后言行的一致性与否来确定是否建立信任关系”的观点,并得出了“在这种貌似多元化的所谓后现代的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人际信任似乎尚停留在追求统一与一致的现代性认知模式中”的结论。[134]台湾学者黄厚铭从网络空间和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出发,指出网络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局部人格互动基础上的,互动中行动者的判断是网络人际信任存在的根本原因,网络人际信任仍以真实世界为其最大脉络。[135]

白淑英在西方微观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界学者关于人际信任的论述基础上指出,“网上的人际信任,无论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群体的角度出发,也无论是来自个体的言辞,还是社会的结构,其最基本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对交往对象的预期”。网络人际信任就是“在网络空间的交往过程中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预期和保障感”,是心理预期和行为策略的统一。[136]在其后的研究中,白淑英将网络人际信任的特征论述为:“风险小、潜在威胁小是网络人际信任产生的基础;情感风险是网络人际信任的主要因素;文本符号是网络人际信任的中介;网络信任文化的多元性。”白淑英认为网络人际信任的概念包括以下五层含义:“网络人际信任蕴含在网络互动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为情感;网络人际信任更为松散,信任关系可随时中断;网络互动者的主观判断能力在信任的给予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网络人际信任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137]其后,何明升、白淑英等人指出,网络人际信任是“在网络互动中,彼此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在意识到风险存在的情况下,仍旧相信对方能够完成自己所托付之事,并将自己献身出去的投注性行为”。[138]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有属性,网络人际信任关系是一种局部性的、较少受到制度信任及道德信任影响的关系,是一种虚拟的真实,是现实对虚拟的意义代入。[139]

胡蓉借鉴白淑英对网络人际信任的界定将网络人际信任定义为:“现实中人在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借助信息交换行为而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双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预期和保障感,这种预期和保障感会通过特定的网络信任行为体现出来。”他们认为,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信任相比,体现出以下七个特点:(1)信任主体的双重存在性;(2)对网络信息交互的依赖性;(3)更多地表现为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问题;(4)信任形成的相对容易性;(5)信任的自由性;(6)信任的短暂性和脆弱性;(7)信任的经验性。[140]

此后,张莉给出了与白淑英、胡蓉类似的网络人际信任定义,认为“网络人际信任是现实中的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往过程中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表现为:“信任主体的不确定性;信任关系的松散性;信任对象的广泛性。”[141]潘琳等人认为网络人际信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风险、期望、自信、弱点、利用和主观性等方面。[142]

(二)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

关于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很少,有学者构建了模型图用以表征网络人际信任的产生机制。丁道群在考察现实世界中陌生人之间通过互动建立信任关系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人际信任建立途径,并构建了网络人际信任模型(如图1-5所示)用以表示网络人际信任建立过程。[143]

图1-5 网络人际信任建立过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丁道群.网络空间的人际互动: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西方学者祖克尔(Zucker)对信任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信任产生于三种机制:其一是由声誉产生信任,就是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及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其信任;其二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相近的行为规范,交往双方容易相互理解,容易在交往中达成共识;其三是由法制产生信任。[144]目前,国内研究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的学者多是部分借鉴了祖克尔的观点,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信任产生机制之模型与理论。

白淑英认为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是:预设性信任、由网上声誉产生信任、在给予信任的过程中进行主观判断。[145]张莉提出网络信任的产生机制源于:预设性信任、由交往信息产生信任、交往中的主观判断。[146]胡蓉等人认为预设性信任、基于知识的信任、在给予信任的过程中进行主观判断构成了网络信任的基础。“网络中积累的人际信任知识可以概括为直接知识、间接知识、角色知识及声誉知识”,网络知识的积累使得网络信任逐渐形成,并有可能转化为基于情感的信任。在胡蓉等人建构的“网络人际信任建立的动态模型”(如图1-6所示)中,网络人际信任的基础是预设性信任,随着网络交往的进行,施信者积累与被信者有关的知识,在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施信者进行主观判断,若给予对方信任,则信任建立,否则信任可能中断。由此,网络信任也有可能与现实信任一样,经历建立、成长、削弱、消失的过程。但相比之下,网络人际信任更具灵活性和易变性,施信者随时有可能中断与被信者之间的信任。[147]

何明升、白淑英等人认为,网络人际信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贯穿于网络社交始终的动态协商过程,大致经历了五至六个阶段的内容。其中前面的三个阶段是网络人际信任的建立过程,后面的两至三个阶段则是其发展与深入过程,后者包含了两种发展结果——关系深入或破裂。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如图1-7所示。[148]

(www.daowen.com)

图1-6 网络人际信任建立的动态模型示意图

*资料来源:胡蓉.网络人际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4):98-101.

图1-7 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资料来源:何明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83.

(三)网络信任的影响因素

在有关网络人际信任的研究中,不乏探讨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多建立在借鉴现实生活中信任的特点及维度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网络人际信任建构与发展的影响程度。当然,也有研究者从理论层面对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如下:

朱京等人利用自填式问卷和网络访谈对网络人际信任进行测量,测量了青少年在面临三类不同关系的交往对象时在6个不同的网络交往事件上的愿意程度。该研究采用了5分制量表,愿意程度最高计分为5,最低计分为1。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网络信任呈现出差序格局,信任关系呈现出因关系的远近而由低到高的变化;另外,网络结构受到关系和事理的不同作用,而且性别和年龄对信任度的高低有重要影响。[149]在其后的研究中,朱京等人确定了网络人际信任对青少年的三类影响:权宜行为(例如欺骗网友、随意更换网友)、受害现象(例如受到对方的电话或邮件骚扰、情感甚至是物质上的欺骗)、受益(例如赢得对方的友谊、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慰藉)。[150][151]

庞勇认为网络人际信任关系只能发生在有限的行为主体间,信任关系主客体的自身变量是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主要因素;同时,网络人际信任产生的动机及类型受“信任委托者的网络自我呈现、信任受托者的网络自我构建与印象整饰以及其自定的网络身份的标签”的影响。另外,不同的网络情境会产生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网络人际信任关系。[152]

丁道群和沈模卫对386名大、中学生就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人格特质和网络社会支持会对网络人际信任产生直接影响;(2)人格特质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产生间接影响;(3)网络人际信任在性别和年龄上不存在差异。[153]杜艳飞利用问卷调查法,测量出性别及学科专业与网络信任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154]目前,有关性别因素对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可能是由问卷所设计的问题及样本不同造成的。

黄少华利用问卷调查法就网络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浙江、湖南和甘肃三地青少年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青少年个人特征(年龄、性别)、社会差异(家庭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家中有无电脑及能否上网、地域因素)、网络介入度(网龄、网络使用频率、上网持续时间、上网地点)、网络交往认知四个方面。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在网络中建立了真实的人际信任关系,这种人际信任关系既存在于熟人间,也存在于陌生人间,但熟人间的信任程度明显偏高。网络交往认知是影响青少年网络人际关系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地域因素及网络介入度也会对网络人际信任产生影响。[155]

汪丹丹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网络人际信任与人际信任做了比较研究,经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信任水平偏高,人际信任水平偏低;人际信任与网络人际信任呈显著的正相关;网龄及每天上网时间对网络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影响,人际信任在每日上网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的程度随上网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网络人际信任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上不存在差异,而人际信任在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因子与网络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56]

何明升、白淑英等采用理论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对网络人际信任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可以从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探讨影响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因素。其中,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主体是人,客体主要是特定的网络环境。信任客体对网络信任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网络情境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人际信任关系只能发生在部分行为主体间;(2)不同的网络情境会产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网络人际信任关系。[157]信任主体对网络人际信任关系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施信者的“信任”因素和被信者的“值得信任”因素两个方面。施信者是否持有预设性信任决定了他是否会主动信任他人,而被信者的网上声誉则是决定其是否值得被信任的重要因素。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网络信任关系——网络轻信,这是由于现实中缺乏“爱”而导致的、大多发生在网络成瘾者身上的现象。这类网民往往为了满足自身对爱的追求,不顾一切地信任他人,或者是通过接受他人的信任委托来寻求他人对自身的关爱。[158]

(四)网络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实际上,网络上同样也存在着信任危机问题,网络信任危机是信任危机在网络层面的体现。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网络行为规范的滞后性使得网络信任危机与现实信任危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金枚、王茂福等将网络信任危机的表现归纳为六种心理,即游戏心理、怀疑心理、欺骗心理、攻击心理、消遣心理及寻求刺激心理。而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及网络社会规范的缺失则是造成网络信任危机的原因。[159]胡蓉等人认为网络信任危机的成因包括两个方面:网民诚实信用的形象尚未树立起来、网络社会秩序尚未完全确立起来。[160]也有人认为,网络信任危机实际上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它的产生与人们自身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体是游戏心理、欺骗心理和从众心理。[161]

韩丽红认为网络信任危机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1)交往主体的复杂性是首要原因,交往主体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地位及身份、年龄结构、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性;(2)交往客体的特殊性是重要原因,网络交往技术的特点造就了交往客体的复杂性;(3)主、客体交往过程的异化性是深层危机。[162]

纵观既有关于网络信任危机的研究,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对网络信任危机现象的描述阶段,缺少深层反思,并未找出网络信任缺失的原因,也未探讨消除网络信任危机、净化网络环境的有效策略。相比之下,理论解释与探讨的意识比较突出,缺少现实感。另外,几乎现有的所有研究都将网络信任危机的成因归结为网民自身的因素,研究结论显然有失偏颇。我们不否认网民自身的因素是网络信任危机的成因之一,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也可能会诱发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信任危机的成因及有效消除策略的分析似乎更应该结合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社会转型这一深刻而又特殊的历史背景。毫无疑问,对于网络信任危机相关问题的研究应该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把握,单一的研究视角难以解决现有的网络信任危机问题。随着网络及社会的发展,网络信任危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从根本上找到网络信任危机的成因才能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建立、健全适用于网络的法律法规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