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江南望族:入仕,家族崛起的关键路径

明清江南望族:入仕,家族崛起的关键路径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封者倘若存世,称封;倘若已去世,称赠。他们所属的家族便脱颖而出,成为威震一方、闻名遐迩的大家巨族。不仅上述三个家族,科举入仕是绝大多数家族通向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其目的一是光耀门楣,显示其社会地位已提高;二是作为榜样,激励族中子弟用功苦读,考取功名。[5]对于多数士子来说,读书、科考是手段,为官入仕、光宗耀祖才是目的。

明清江南望族:入仕,家族崛起的关键路径

在专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能享受众多特权,如,官员除了优厚的俸禄,还有其他收入,可减免赋税、徭役;未经皇帝允许,一定品衔的官员犯罪不得受审、判决;官员犯罪可以用官品来抵当,用财物赎罪,遇到大赦可以复职。官员的父祖、母亲和妻儿可凭借封赠制度获得各种优待,如明代三品以上京官三年考绩得荫一子入监读书,累官可至部郎及郡守,内阁则得荫中书舍人或尚宝少卿,其他大臣有武功及庶僚死事、死谏者亦间以特恩;为了满足官员“上荣祖考,下及子孙”的愿望,朝廷参照官员的品衔和勋业,将官爵授予其父祖,其母亲和妻室也可获得诰命夫人、淑人、恭人、宜人、安人或孺人等封号。受封者倘若存世,称封;倘若已去世,称赠。封赠的官职并非实职,但因为是朝廷的赏赐,受封者及其家族都引以为豪,不少方志的《选举》或《人物》都辟有《封赠》,家谱也多收入受封者画像。除了本人和父母、妻子,其兄弟,乃至族人也多能在求学、交际、婚姻、置产、仕途、司法等方面获得诸多好处,为世人艳羡和尊重。可见,只要为官入仕,官员及其亲族都能厕身特权阶层。官员的职位越高,能获得的财产和占有的社会资源就越多,享有的话语权和行动力也就越大。

作为甄选官员的考试制度,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极受朝廷重视,选拔官员首重科甲出身的士子。士子一旦进士及第,绝大多数被分配到中央政府各部门或全国各地为官,有的还能成为圣眷优渥的权贵。他们所属的家族便脱颖而出,成为威震一方、闻名遐迩的大家巨族。如,松江府青浦县陆氏世代务农,明嘉靖二十年(1541),族人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以会试第一、廷试二甲第四授庶吉士,累官至礼部尚书。陆树声弟树德(字与成)亦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登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其后,陆氏轩冕蝉联,光耀门闾。陆树声子彦章(字伯达),树德子彦祯(字以宁)分别于万历十七年(1589)、二十三年(1595)登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应天府乡试,树声曾孙庆臻(字集生)、庆衍(字椒仲)和树德曾孙庆绍(字孟闻)、亮辅(字左臣)四人同榜题名,庆衍和亮辅俱于次年成进士。“其他明经、茂才异等不下数十余人”[2],可谓盛极一时。如,苏州府长洲陆墓镇的云东韩氏原是家境清寒的农户,明隆庆二年(1568),族人韩世能(字存良,号敬堂)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世能侄孙治,字君理,万历三十四年(1606)乡试中举,官至黄岩知县。韩治孙菼,字元少,号慕庐,清康熙十二年(1673)连中会元、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长子孝嗣(字祖语)和次子孝基(字祖明,一作祖昭)分别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十九年(1700)成进士,官内阁中书和翰林院庶吉士。韩孝嗣子曾(字续古)为雍正年间举人,官泗州学正;孝基子彦曾(字沥芳)于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官至司经局洗马。由于代有英才,韩氏成为苏州清代最为显赫的望族之一。再如,余姚江南徐氏自南宋建炎年间随高宗南渡,数百年一直默默无闻,至明代中期家声始振。自天顺至万历年间,徐氏共涌现7个进士,2个举人,其中,徐谏(字廷忠,号慎庵)于成化十七年(1481)中会元,官至大理寺少卿;另有任知府和县令者共5人,成为一个士大夫辈出的望族。其乡人,万历间曾担任礼部尚书、大学士的吕本誉之云:“徐自明兴,来泽诗书,登仕进爵,誉辉映光,显家国者固多,而道高望重,杰然出人表者亦难胜纪,且子姓族属,葛绵螽揖,名家巨族无逾徐矣。”[3]余姚望族众多,吕氏和孙家境孙氏的显赫程度都胜过徐氏,吕氏的评价有溢美之嫌,但徐氏凭借科举跻身望族之列却是可以确定的。不仅上述三个家族,科举入仕是绝大多数家族通向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

士子如果考中举人,或获得贡生、监生资格,就能享有不少特权,见县官可以不下拜;如果犯法,须先革除举人功名,方可治罪。也有机会进入官场,职位一般不高,多担任学正、教谕、训导、主簿、县丞、县令、通判、同知、知府或王府长史等,而武举人则多担任守备、总兵、都司、参将和游击等;[4]历官至高位者也不乏其人,如:镇江府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孙时伟(字仲先)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江宁府清康熙十一年(1672)贡生陈士芳(字衡元)官至大理寺卿,高淳县康熙二十一年(1682)武科举人杨天德(字大生)官至左都督,嘉兴府康熙间副贡李维均官至直隶总督,苏州府元和县乾隆间拔贡韩崶(字禹三,号桂舲)官至刑部尚书,还兼任兵部尚书。(www.daowen.com)

正因为朝廷重视,绝大多数家族都极为热衷于科举,大力兴办族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支持族中子弟。子弟获得进士、举人和贡生等功名后,其亲族一般会在宗祠前竖立旗杆,在其家大门之首挂上匾额,有的还要奉旨修建牌楼、牌坊。其目的一是光耀门楣,显示其社会地位已提高;二是作为榜样,激励族中子弟用功苦读,考取功名。由于“明清江南社会对读书做官极度重视”,“虽然明清政府对进士名额实行地区分配制度,但是考中进士的人数,明代浙江居全国各省之首,江苏次之;而清代则江苏第一,浙江次之”。[5]对于多数士子来说,读书、科考是手段,为官入仕、光宗耀祖才是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