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礼器与祭品种类研究

唐代礼器与祭品种类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奠定了后世的礼器与祭品种类。宋代国学释奠主祀位前的礼器与唐代基本相同,登减为二,俎加为八,置于席上,殿前楹间牺尊、象尊均加为四,另外神位前增加太尊二、山尊二,殿下增加著尊二、牺尊二、牺尊二、壶尊六。州县释奠礼器与国学全部相同。州县释奠的礼器和祭品与国学大致相同,虽然正文作“簠一簋一”,但注文中说“簠实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实以黍稷,稷在黍前”,应该是簠簋各二。但祭品和尊变化较大。

唐代礼器与祭品种类研究

唐代国学孔子庙孔子神位前祭品礼器有“笾豆十,簋二,簠二,登三,铏三,俎三”,盛放币的篚和牺牲毛血的盘,书写祝文的版,盛酒有尊和勺,“牺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前楹间,北向”,尊皆有勺和幂,献酒有爵和坫,摆放祭器用莞席。此外,盥洗位有共用的罍、洗、勺、盘、匜、篚、巾、幂等。

唐代奠定了后世的礼器与祭品种类。笾十,分别实石盐、干鱼、干枣、栗黄、榛子人、菱人、芡人、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簠二,分别实黍、稷;簋二,分别实稻、粱;登三,均实太羹;铏三,均实和羹;俎三,分别实牛、羊、家,不用整牲,“皆载右胙,前脚、肩、臂、臑节一段,皆载之,后脚三节,节一段,去下一节,载上肫胳二节,又取正脊、脡脊、横脊、短胁、正胁、代胁各二骨以并,余皆不设”;篚一,实帛,白色,长一丈八尺。牺尊二,实以醴齐;象尊二,实以盎齐;山罍二,实以清酒;齐皆加明水(用铜鉴接取的露水),酒加玄酒(清水)。初献用醴齐,亚献和终献用盎齐。

州县学释奠主祀祭器笾豆减为八,笾减白饼和黑饼,豆减脾析和豚胉,俎虽然仍然是三个,但减去牛,而加腊,尊减为二,一实玄酒为上,一实醴齐为下。笾豆中的祭品,国家明确规定,“若土无者以其类充之”,本地不出产者可以同类替代。

宋代国学释奠主祀位前的礼器与唐代基本相同,登减为二,俎加为八,置于席上,殿前楹间牺尊、象尊均加为四,另外神位前增加太尊二、山尊二,殿下增加著尊二、牺尊二、牺尊二、壶尊六。但祭品和尊变化较大。左十笾“第一行干在前,干枣、形盐、鱼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梨次之”,以干(梅干)、干桃取代了白饼和黑饼,“梨”当为“栗”之误,因为果物祭品均为干果;右十豆“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醓醢次之”,以葵俎取代脾析,以鹿臡取代鹿醢。牲减去了牛,增加了六俎,“俎六在豆右,为三重,以北为上(第一重:一实以羊腥,肠、胃、肺、离肺,一在上端,刌肺三次之,肠三、胃三又次之;一实以家腥,肤九横载。第二重:一实以羊熟肠、胃、肺;一实以家熟肤,其载如腥。第三重:一实以羊熟十一体,肩、臂、臑、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一实以家熟十一体,其载如羊。皆羊在左,家在右)”。登减少一个,祭品一为太羹,一为肝膋。尊数量增加了,酒种类也增加了。殿前楹间牺尊四,一尊为上尊,实明水,其他三尊实泛齐,以供内法酒代替,供初献用;象尊四,也是一实明水为上尊,其他三尊实醴齐,也是以供内法酒代替,供亚献、终献用;神位前设太尊二,此处有误。下说“著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州县释奠”说“又设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太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国学释奠神位前设尊数量不应少于州县,至少应该相同,应该是太尊二、山尊二。另外“著尊一实泛齐”中的“著尊”应该是“太尊”之误;还在殿下增设了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壶尊六,“太尊一实盎齐,牺尊一实醴齐,象尊一实沉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壶尊三实玄酒,三实三酒。明水、玄酒皆在上”,“五齐三酒,皆设而不酌,藉以席”。引文中的“太尊”应该是“著尊”之误。

州县释奠礼器与国学全部相同。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曾经升为大祀,改为十二笾豆,庆元元年(1195年)又恢复中祀十笾豆,而地方学校释奠仍然为中祀。州县释奠的礼器和祭品与国学大致相同,虽然正文作“簠一簋一”,但注文中说“簠实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实以黍稷,稷在黍前”,应该是簠簋各二。尊有差别,殿上东南隅设尊不同,国学设牺尊四、象尊四,州县设著尊四、牺尊四,著尊为酌尊,“著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泛齐,初献酌之,牺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醴齐,亚、终献酌之”;神位前设尊、酒均相同;殿下设尊也相同,但酒不同,国学设五齐三酒,二州县“皆以本处酒充”。

金代国学释奠正位仍然是十笾豆,二簠二簋,祭品同宋代;但俎只有二俎,不用牛,一在笾前,“实以羊腥七体,两髀、两肩、两胁并脊。两脾在两端,两肩、两胁次之,脊在中”,一在豆前,“实以家腥七体,其载如羊”,州学释奠“尊二,笾八,豆八,簠二,簋二,俎三(羊、家及腊各一俎)”,俎反而比州学还少一个,可能有误,因为金代采用的基本是唐代的释奠制度,应该是三俎,供牛;尊只在殿上前楹间设牺尊、象尊各一,牺尊实泛齐,供初献用,象尊实醴齐,代以法酒,供亚献、终献用。

宋代国学释奠主祀位前的礼器与唐代基本相同,登减为二,俎加为八,置于席上,殿前楹间牺尊、象尊均加为四,另外神位前增加太尊二、山尊二,殿下增加著尊二、牺尊二、牺尊二、壶尊六。但祭品和尊变化较大。左十笾“第一行干在前,干枣、形盐、鱼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梨次之”,以干(梅干)、干桃取代了白饼和黑饼,“梨”当为“栗”之误,因为果物祭品均为干果;右十豆“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醓醢次之”,以葵俎取代脾析,以鹿臡取代鹿醢。牲减去了牛,增加了六俎,“俎六在豆右,为三重,以北为上(第一重:一实以羊腥,肠、胃、肺、离肺,一在上端,刌肺三次之,肠三、胃三又次之;一实以家腥,肤九横载。第二重:一实以羊熟肠、胃、肺;一实以家熟肤,其载如腥。第三重:一实以羊熟十一体,肩、臂、臑、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一实以家熟十一体,其载如羊。皆羊在左,家在右)”。登减少一个,祭品一为太羹,一为肝膋。尊数量增加了,酒种类也增加了。殿前楹间牺尊四,一尊为上尊,实明水,其他三尊实泛齐,以供内法酒代替,供初献用;象尊四,也是一实明水为上尊,其他三尊实醴齐,也是以供内法酒代替,供亚献、终献用;神位前设太尊二,此处有误。下说“著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州县释奠”说“又设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太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国学释奠神位前设尊数量不应少于州县,至少应该相同,应该是太尊二、山尊二。另外“著尊一实泛齐”中的“著尊”应该是“太尊”之误;还在殿下增设了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壶尊六,“太尊一实盎齐,牺尊一实醴齐,象尊一实沉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壶尊三实玄酒,三实三酒。明水、玄酒皆在上”,“五齐三酒,皆设而不酌,藉以席”。引文中的“太尊”应该是“著尊”之误。

州县释奠礼器与国学全部相同。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曾经升为大祀,改为十二笾豆,庆元元年(1195年)又恢复中祀十笾豆,而地方学校释奠仍然为中祀。州县释奠的礼器和祭品与国学大致相同,虽然正文作“簠一簋一”,但注文中说“簠实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实以黍稷,稷在黍前”,应该是簠簋各二。尊有差别,殿上东南隅设尊不同,国学设牺尊四、象尊四,州县设著尊四、牺尊四,著尊为酌尊,“著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泛齐,初献酌之,牺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醴齐,亚、终献酌之”;神位前设尊、酒均相同;殿下设尊也相同,但酒不同,国学设五齐三酒,二州县“皆以本处酒充”。

金代国学释奠正位仍然是十笾豆,二簠二簋,祭品同宋代;但俎只有二俎,不用牛,一在笾前,“实以羊腥七体,两髀、两肩、两胁并脊。两脾在两端,两肩、两胁次之,脊在中”,一在豆前,“实以家腥七体,其载如羊”,州学释奠“尊二,笾八,豆八,簠二,簋二,俎三(羊、家及腊各一俎)”,俎反而比州学还少一个,可能有误,因为金代采用的基本是唐代的释奠制度,应该是三俎,供牛;尊只在殿上前楹间设牺尊、象尊各一,牺尊实泛齐,供初献用,象尊实醴齐,代以法酒,供亚献、终献用。

宋代国学释奠主祀位前的礼器与唐代基本相同,登减为二,俎加为八,置于席上,殿前楹间牺尊、象尊均加为四,另外神位前增加太尊二、山尊二,殿下增加著尊二、牺尊二、牺尊二、壶尊六。但祭品和尊变化较大。左十笾“第一行干在前,干枣、形盐、鱼次之;第二行鹿脯在前,榛实、干桃次之;第三行菱在前,芡、梨次之”,以干(梅干)、干桃取代了白饼和黑饼,“梨”当为“栗”之误,因为果物祭品均为干果;右十豆“第一行芹菹在前,笋菹、葵菹、菁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鱼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拍在前,鹿臡、醓醢次之”,以葵俎取代脾析,以鹿臡取代鹿醢。牲减去了牛,增加了六俎,“俎六在豆右,为三重,以北为上(第一重:一实以羊腥,肠、胃、肺、离肺,一在上端,刌肺三次之,肠三、胃三又次之;一实以家腥,肤九横载。第二重:一实以羊熟肠、胃、肺;一实以家熟肤,其载如腥。第三重:一实以羊熟十一体,肩、臂、臑、肫、胳、正脊一、直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一实以家熟十一体,其载如羊。皆羊在左,家在右)”。登减少一个,祭品一为太羹,一为肝膋。尊数量增加了,酒种类也增加了。殿前楹间牺尊四,一尊为上尊,实明水,其他三尊实泛齐,以供内法酒代替,供初献用;象尊四,也是一实明水为上尊,其他三尊实醴齐,也是以供内法酒代替,供亚献、终献用;神位前设太尊二,此处有误。下说“著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州县释奠”说“又设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太尊一实泛齐,山尊一实醴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国学释奠神位前设尊数量不应少于州县,至少应该相同,应该是太尊二、山尊二。另外“著尊一实泛齐”中的“著尊”应该是“太尊”之误;还在殿下增设了著尊二、牺尊二、象尊二、壶尊六,“太尊一实盎齐,牺尊一实醴齐,象尊一实沉齐,各以一尊实明水;壶尊三实玄酒,三实三酒。明水、玄酒皆在上”,“五齐三酒,皆设而不酌,藉以席”。引文中的“太尊”应该是“著尊”之误。

州县释奠礼器与国学全部相同。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曾经升为大祀,改为十二笾豆,庆元元年(1195年)又恢复中祀十笾豆,而地方学校释奠仍然为中祀。州县释奠的礼器和祭品与国学大致相同,虽然正文作“簠一簋一”,但注文中说“簠实以稻粱,粱在稻前,簋实以黍稷,稷在黍前”,应该是簠簋各二。尊有差别,殿上东南隅设尊不同,国学设牺尊四、象尊四,州县设著尊四、牺尊四,著尊为酌尊,“著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泛齐,初献酌之,牺尊一实明水为上尊,余实醴齐,亚、终献酌之”;神位前设尊、酒均相同;殿下设尊也相同,但酒不同,国学设五齐三酒,二州县“皆以本处酒充”。

金代国学释奠正位仍然是十笾豆,二簠二簋,祭品同宋代;但俎只有二俎,不用牛,一在笾前,“实以羊腥七体,两髀、两肩、两胁并脊。两脾在两端,两肩、两胁次之,脊在中”,一在豆前,“实以家腥七体,其载如羊”,州学释奠“尊二,笾八,豆八,簠二,簋二,俎三(羊、家及腊各一俎)”,俎反而比州学还少一个,可能有误,因为金代采用的基本是唐代的释奠制度,应该是三俎,供牛;尊只在殿上前楹间设牺尊、象尊各一,牺尊实泛齐,供初献用,象尊实醴齐,代以法酒,供亚献、终献用。

明代曲阜孔子庙正位释奠陈设图

州县释奠比国学低一等,笾豆减二,俎虽然仍为三,但一俎实腊,两尻州学藉以莞,与国学藉以席不同。

元代释奠祭器“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但文献缺少祭品名目,共用牛一、羊五、家五,看来只有正位为太牢。堂上有牺尊三,实泛齐,象尊三,实醴齐,有上尊,加幂,有勺;堂下有太尊实泛齐,山罍实醴齐,有上尊,著尊实盎齐,牺尊实醴齐,象尊实沈齐,壶尊实三酒,皆有上尊。

郡县释奠制度未见,已经无从知晓其释奠使用的礼器与祭品了。

明代曲阜孔子庙正位释奠陈设图

州县释奠比国学低一等,笾豆减二,俎虽然仍为三,但一俎实腊,两尻州学藉以莞,与国学藉以席不同。

元代释奠祭器“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但文献缺少祭品名目,共用牛一、羊五、家五,看来只有正位为太牢。堂上有牺尊三,实泛齐,象尊三,实醴齐,有上尊,加幂,有勺;堂下有太尊实泛齐,山罍实醴齐,有上尊,著尊实盎齐,牺尊实醴齐,象尊实沈齐,壶尊实三酒,皆有上尊。(www.daowen.com)

郡县释奠制度未见,已经无从知晓其释奠使用的礼器与祭品了。

明代曲阜孔子庙正位释奠陈设图

州县释奠比国学低一等,笾豆减二,俎虽然仍为三,但一俎实腊,两尻州学藉以莞,与国学藉以席不同。

元代释奠祭器“笾十,豆十,簠二簋二,登三,铏三,俎三,有毛血豆”,但文献缺少祭品名目,共用牛一、羊五、家五,看来只有正位为太牢。堂上有牺尊三,实泛齐,象尊三,实醴齐,有上尊,加幂,有勺;堂下有太尊实泛齐,山罍实醴齐,有上尊,著尊实盎齐,牺尊实醴齐,象尊实沈齐,壶尊实三酒,皆有上尊。

郡县释奠制度未见,已经无从知晓其释奠使用的礼器与祭品了。

明代淇武元年(1368年),定国学释奠“先师笾豆各六,簠簋各二,登一,铏二,牺尊、象尊、山罍各一”;淇武四年“更定正位笾豆各十,酒尊三,爵三,余如旧”;淇武十五年“更定正位酒尊一,爵三,登一,铏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二”。成化十二年(1476年)升为大祀,“增正位笾豆各十二”,笾增加糗饵、粉粢,豆增加食、糁食;嘉靖九年(1530年)仍减为笾豆各十[23],国学释奠礼器较唐代减少了二登、一铏、三尊、二罍。其重大的变化有:一是祭器不再置于席上,而是供于桌上;二是牲用熟。礼器计有:俎一(牛一解为九体,羊一解为五体,家一解为五体),登一(实以太羹),铏二(均实以和羹),笾十(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醓醢、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篚一(实帛),酒尊三,爵三,馔盘一,祝文案一,罍洗一,盥盘二。府州县释奠礼器与祭品早期较国学低一等,笾豆各八,成化升为大祀后也用十二笾豆,所以张璁在《请正文庙祀典疏》中说:“况今各府州县可僭天子礼乐乎?”嘉靖九年厘正文庙祀典,地方文庙祀典一律改为八笾豆,分别减去白饼和黑饼、脾析和豚胉。

明代淇武元年(1368年),定国学释奠“先师笾豆各六,簠簋各二,登一,铏二,牺尊、象尊、山罍各一”;淇武四年“更定正位笾豆各十,酒尊三,爵三,余如旧”;淇武十五年“更定正位酒尊一,爵三,登一,铏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二”。成化十二年(1476年)升为大祀,“增正位笾豆各十二”,笾增加糗饵、粉粢,豆增加食、糁食;嘉靖九年(1530年)仍减为笾豆各十[23],国学释奠礼器较唐代减少了二登、一铏、三尊、二罍。其重大的变化有:一是祭器不再置于席上,而是供于桌上;二是牲用熟。礼器计有:俎一(牛一解为九体,羊一解为五体,家一解为五体),登一(实以太羹),铏二(均实以和羹),笾十(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醓醢、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篚一(实帛),酒尊三,爵三,馔盘一,祝文案一,罍洗一,盥盘二。府州县释奠礼器与祭品早期较国学低一等,笾豆各八,成化升为大祀后也用十二笾豆,所以张璁在《请正文庙祀典疏》中说:“况今各府州县可僭天子礼乐乎?”嘉靖九年厘正文庙祀典,地方文庙祀典一律改为八笾豆,分别减去白饼和黑饼、脾析和豚胉。

明代淇武元年(1368年),定国学释奠“先师笾豆各六,簠簋各二,登一,铏二,牺尊、象尊、山罍各一”;淇武四年“更定正位笾豆各十,酒尊三,爵三,余如旧”;淇武十五年“更定正位酒尊一,爵三,登一,铏二,笾豆各八,簠簋各二”。成化十二年(1476年)升为大祀,“增正位笾豆各十二”,笾增加糗饵、粉粢,豆增加食、糁食;嘉靖九年(1530年)仍减为笾豆各十[23],国学释奠礼器较唐代减少了二登、一铏、三尊、二罍。其重大的变化有:一是祭器不再置于席上,而是供于桌上;二是牲用熟。礼器计有:俎一(牛一解为九体,羊一解为五体,家一解为五体),登一(实以太羹),铏二(均实以和羹),笾十(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醓醢、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篚一(实帛),酒尊三,爵三,馔盘一,祝文案一,罍洗一,盥盘二。府州县释奠礼器与祭品早期较国学低一等,笾豆各八,成化升为大祀后也用十二笾豆,所以张璁在《请正文庙祀典疏》中说:“况今各府州县可僭天子礼乐乎?”嘉靖九年厘正文庙祀典,地方文庙祀典一律改为八笾豆,分别减去白饼和黑饼、脾析和豚胉。

清代国子监文庙正位陈设图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制定的春秋释奠制度规定:正位俎一,用纯黑牛犊一头,解为九体,羊一,家一,均解为五体;登一(使用太羹),铏二(实以和羹),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笾十(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兔醢、醓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爵三,各有坫;泰尊一,有画幂;山尊一,有画幂,兼贮配位用酒;著尊一,有画幂,兼贮配祀用酒;云雷尊二,均有画幂,贮初献酒;象尊二,有疏布幂,贮亚献酒;牺尊二,有疏布幂,贮终献酒;罍一;制帛一,白色,有篚;祝一,有祝版案;勺,大小十二把;棜一;洗一;庭燎八;香鼎二;灯八。后来增加了皇帝亲自祭祀使用的鎏金银爵一、鎏金铜爵一、银勺一、鎏金铜炉一、鎏金铜香靠一、锡香盒一、黄缎拜褥一。

此外,还有三爵、一炉(焚香)二灯(燃烛)、香烛案,上置香炉一、灯(烛)二,尊桌二(各置三尊),祝案一(置祝版),馔盘一。到道光时牛改作解为五体,但羊和家用整体,不再分解。

清代国子监文庙正位陈设图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制定的春秋释奠制度规定:正位俎一,用纯黑牛犊一头,解为九体,羊一,家一,均解为五体;登一(使用太羹),铏二(实以和羹),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笾十(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兔醢、醓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爵三,各有坫;泰尊一,有画幂;山尊一,有画幂,兼贮配位用酒;著尊一,有画幂,兼贮配祀用酒;云雷尊二,均有画幂,贮初献酒;象尊二,有疏布幂,贮亚献酒;牺尊二,有疏布幂,贮终献酒;罍一;制帛一,白色,有篚;祝一,有祝版案;勺,大小十二把;棜一;洗一;庭燎八;香鼎二;灯八。后来增加了皇帝亲自祭祀使用的鎏金银爵一、鎏金铜爵一、银勺一、鎏金铜炉一、鎏金铜香靠一、锡香盒一、黄缎拜褥一。

此外,还有三爵、一炉(焚香)二灯(燃烛)、香烛案,上置香炉一、灯(烛)二,尊桌二(各置三尊),祝案一(置祝版),馔盘一。到道光时牛改作解为五体,但羊和家用整体,不再分解。

清代国子监文庙正位陈设图

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制定的春秋释奠制度规定:正位俎一,用纯黑牛犊一头,解为九体,羊一,家一,均解为五体;登一(使用太羹),铏二(实以和羹),簠二(分别实以黍、稷),簋二(分别实以稻、粱),笾十(分别实以形盐、藳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分别实以菁菹、芹菹、鹿醢、韭菹、兔醢、醓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爵三,各有坫;泰尊一,有画幂;山尊一,有画幂,兼贮配位用酒;著尊一,有画幂,兼贮配祀用酒;云雷尊二,均有画幂,贮初献酒;象尊二,有疏布幂,贮亚献酒;牺尊二,有疏布幂,贮终献酒;罍一;制帛一,白色,有篚;祝一,有祝版案;勺,大小十二把;棜一;洗一;庭燎八;香鼎二;灯八。后来增加了皇帝亲自祭祀使用的鎏金银爵一、鎏金铜爵一、银勺一、鎏金铜炉一、鎏金铜香靠一、锡香盒一、黄缎拜褥一。

此外,还有三爵、一炉(焚香)二灯(燃烛)、香烛案,上置香炉一、灯(烛)二,尊桌二(各置三尊),祝案一(置祝版),馔盘一。到道光时牛改作解为五体,但羊和家用整体,不再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