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晋《泰始律》确立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78]的原则,后世王朝基本均对其予以沿承和发展,亲属之间的犯罪均是“根据五服所表明的亲疏尊卑关系来确定行为人的不同法律责任”。[79]这落实在《唐律疏议》上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亲属之间斗殴、杀、伤、詈骂等相犯的处罚规制。根据亲属之间的尊卑关系,笔者将之分为:①卑亲属侵害尊亲属,处刑较凡人相犯为重;且服制越近,科罚越重。如为了维护与君权相通的父权,《唐律疏议》认为“父母之恩,昊天罔极”,[80]要求子孙必须“善事父母”,[81]否则入于“十恶”中的“不孝”;若有殴打、谋杀等行为,则入于“恶逆”。以谋杀、殴打为例,如果是卑幼谋杀尊长,则处刑较凡人相犯为重。“诸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谋杀缌麻以上尊长者,流二千里;已伤者,绞;已杀者,皆斩。”[82]卑幼殴杀尊长处刑亦较凡人相犯为重。“诸殴缌麻兄姊,杖一百。小功、大功,各递加一等。尊属者,又各加一等。伤重者,各递加凡斗伤一等;死者,斩。即殴从父兄姊,准凡斗应流三千里者,绞。”[83]。②尊亲属侵害卑亲属,处刑较凡人相犯为轻;且服制越近,科罚越轻。同样,以谋杀、殴伤为例,尊亲属殴杀卑亲属的处刑较上述科刑大为减轻,也比凡人相殴杀为轻。“即尊长谋杀卑幼者,各依故杀罪减二等;已伤者,减一等;已杀者,依故杀法。”[84]“若尊长殴卑幼折伤者,缌麻减凡人一等,小功、大功递减一等;死者,绞。”[85]
其次,亲属之间性犯罪的处罚规制。唐律规定,不区分强奸,还是和奸,凡是“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的行为均构成“内乱”。[86]具体到刑罚方面,亲属之间的服制关系越近,科刑越重。“诸奸缌麻以上亲及缌麻以上亲之妻,若妻前夫之女及同母异父姊妹者,徒三年;强者,流二千里;折伤者,绞。妾,减一等。”[87]“诸奸从祖祖母姑、从祖伯叔母姑、从父姊妹、从母及兄弟妻、兄弟子妻者,流二千里;强者,绞。”[88]“诸奸父祖妾、(谓曾经有父祖子者。)伯叔母、姑、姊妹、子孙之妇、兄弟之女者,绞。即奸父祖所幸婢,减二等。”[89](https://www.daowen.com)
再次,亲属之间财产犯罪的处罚规制。《唐律疏议》规定尊亲属既在,“子孙无所自专”,同居卑幼不得私辄用财,否则“十疋笞十,十疋加一等,罪止杖一百”。[90]不过,亲属之间有通财之义和相互扶助的义务。因此,亲属之间一般财产犯罪处刑较常人相犯为轻,且服制越近,处刑越轻。“诸盗缌麻、小功亲财物者,减凡人一等;大功,减二等;期亲,减三等。”[91]若是同居亲属,则处刑更为轻省。“诸同居卑幼,将人盗己家财物者,以私辄用财物论加二等。”[92]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恐喝”的方式谋取亲属财物的,尊亲属恐喝卑亲属则处刑较凡人相犯为轻,且服制愈近,处刑越轻;卑亲属恐喝尊亲属,则处刑较凡人相犯为重,且服制愈近,科刑越重。“缌麻以上自相恐喝者,犯尊长,以凡人准盗论加一等。强盗亦准此者,谓别居期亲以下卑幼,于尊长家行强盗者,虽同于凡人家强盗得罪,若有杀伤,应入十恶者,仍入十恶。……谓恐喝缌麻、小功卑幼取财者,减凡人一等,五疋徒一年;大功卑幼减二等,五疋杖一百;期亲卑幼减三等,五疋杖九十之类。”[93]
最后,亲属之间论告的相关规制。出于“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爱亲人、敦亲情、睦伦理”[94]的基本人性及法律儒家化的加深,《唐律疏议》规定亲属之间有相互容隐的义务,且服制愈近,因容隐而科罪的处刑愈轻。“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即漏露其事及擿语消息亦不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95]在此基础上,自然禁止亲属之间相互论告的行为。其中,“缌麻以上亲属,有罪不合告言”,[96]子孙告言祖父母父母入于“不孝”,[97]“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98]入于“不睦”。具体到刑罚方面则是:①论告尊长处刑较为严苛,且服制越近,处刑越重,“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告祖父母、父母的,处绞刑;[99]非谋叛以上,“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所犯虽不合论,告之者犹坐。)……告大功尊长,各减一等;小功、缌麻,减二等”。[100]②尊长状告卑幼也须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不过服制越近,科刑越轻。“诸告缌麻、小功卑幼,虽得实,杖八十;大功以上,递减一等。”[101]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诬告需相隐的亲属,若所诬为尊亲属,则处刑较凡人相诬告为重,“诬告重者,加所诬罪三等”;[102]若引虚“诬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及奴婢、部曲诬告主之期亲、外祖父母”,不能按照诬告他人“流罪以下,前人未加拷掠,而告人引虚者”减一等科罚之例。[103]若所诬为卑幼,则处刑较凡人相犯为轻,“诬告重者,期亲,减所诬罪二等;大功,减一等;小功以下,以凡人论。即诬告子孙、外孙、子孙之妇妾及己之妾者,各勿论”。[104]并且,《唐律疏议》还明确规定除谋叛以上犯罪外,缌麻以上亲共同逃亡,其中一人“捕亲属首者,得减逃亡之坐”,但因所捕为缌麻以上亲,故“本犯之罪不原,仍依伤杀及告亲属法”论处。[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