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效应研究: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效应研究: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金融运用高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精神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有效缓解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资金需求双方的交易成本,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带来了福音。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给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极有可能成为打破金融垄断、促进行业竞争、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提高金融效率的一股重要力量。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效应研究:新金融业态创新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传统金融行业一直处于垄断状态,这导致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在金融压抑的宏观背景下,普通百姓的钱只能存放在银行并获得较低的利息,银行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也只愿意将资金出借给规模较大企业。这导致大量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融资成本非常高。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和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可以说与此不无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打破了这一局面,它不仅有效补充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同时也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为我国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契机。这将从三个方面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即降低融资成本、增强创新活力,以及增加消费需求。

(一)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的金融体系由于准入垄断、价格管制和市场封闭而呈现出竞争不充分、超额垄断利润明显、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较低等现象,进而导致金融机构在收益分配中的份额远大于实体经济和资金提供者(储蓄者和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这种情况的结果之一就是中国金融的低效率,即广义货币(M2)存量与GDP之比过高。其在微观层面的反应就是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因为各项管理制度比较规范,长期积累的商业信用记录较好,有关信息获取难度较小,以及大额业务的单位交易成本较低,从而可以在各种融资渠道中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大量资金,有时甚至造成这些部门过度发展并导致产能过剩;而规模较小、实力较差的小微企业却因为经营管理经验欠缺,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有关信息获取难度较大,小额融资业务的单位交易成本较高,以及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而无法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面临着很严重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自身成长和发展难以为继。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金融垄断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使部分资本生产率较低的企业获得了过多的资金,而部分资本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无法获得资金,从而降低了中国的总产出,不利于中国实体经济增长和发展。

互联网金融运用高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精神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有效缓解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大幅降低了资金需求双方的交易成本,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带来了福音。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迅猛发展。据统计,2017年,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产值占全国GDP的60%左右,缴纳利税占全国税收总额的50%左右,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它们的成长和发展。互联网金融凭借着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所形成的大数据,通过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挖掘和处理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准确地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资金需求状况和资金供给状况,更有效地按照使用期限、风险程度和收益大小将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匹配,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还克服了时空限制,使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地以更加符合自身资金需求的个性化方式获得资金的融通,增加了融资的便利性和快捷性,也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体现出了金融的普惠性。这一方面可以将更多社会上的闲散小额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本生产率,为我国经济增长增加了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给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极有可能成为打破金融垄断、促进行业竞争、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提高金融效率的一股重要力量。传统金融机构出于规模经济和风险控制的等原因倾向于为大客户提供服务。即使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可以获得较高的利率,他们也不愿意为其提供服务。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融资不足,金融效率较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仅仅只是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空白,还分流了很大一部分传统金融机构的存款来源,形成了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关系。这可能会打破利率管制的格局,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利润并在竞争屹立不倒就必然会转变经营理念,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快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融资成本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不仅会通过提高金融效率,使更多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增加社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还会降低传统金融金融机构的垄断利润,使更多的收益流向实体经济和资金提供者,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增加创新活力

创新,尤其是企业的创新,可以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一般经济理论认为,竞争性市场中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以及获得超额利润,更具有创新的激励,创新的效率也较高。中国的大量中小微企业多处于竞争性市场中,相比大企业,它们更新倾向于通过创新来应对各种生存危机。学者武晓荣发现,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据科技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约有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同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的比例已经达到80%以上。这表明,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对中国的创新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但是创新需要有资金的支持,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或者整个经济社会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这就要求一个国家具有一个强大、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有学者发现,金融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种类具有显著影响。当金融体系发展不充分时,技术创新的风险无法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有效分散,企业通常只会进行风险较小且技术进步不大的创新,以避免风险过高带来的巨大损失。而当金融体系比较完善、金融市场效率较高时,企业往往会选择进行风险较高、技术进步较大的创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完善的金融结构可以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长期发展。(www.daowen.com)

但是,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够充分,金融结构基本上还处于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为辅的状态。企业的创新,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往往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和无力承担创新风险而或浅尝辄止或以失败告终。何国华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与金融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我国需要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并推动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李志武、许承志认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融资需求时效性强,单次融资量较小的显著特征,而中国现有的资本市场的制度、规模和结构却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融资需求,这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受阻,并使它们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新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以创新的金融模式(例如P2P网络借贷模式、大众筹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模式等)和基于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的较为先进的风险评估机制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融资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和精细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企业的创新融资需求,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推动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结构和体系,进而促进了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以便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幅改善了企业创新的融资环境,为经济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三)增加消费需求

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小额贷款和各种金融保险和理财产品缓解了广大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财富收益,并通过风险管理增加了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这些因素对单个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但是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所能够服务的庞大的客户和潜在客户数量,它们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消费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就变得令人无法忽视了。

首先,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消费者队伍迅速壮大。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广大的消费者能够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创新的金融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降低了消费者获得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门槛。这将大量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或不愿为之服务的大量普通消费者纳入到了金融服务的范围之内,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普惠性。

其次,互联网金融缓解了流动性约束,增加了消费需求。流动性约束指的是当人们因货币或资金量不足且难以通过变现自己的金融资产或从外部获得借款时所面临的境况。当面临流动性约束时,消费者会无法实现收入的自由跨期转移,从而无法实现消费的最优化。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放松流动性约束会使消费需求显著增加。互联网金融通过便利化的支付方式和消费信贷(例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和京东白条等)等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了消费的便利性和即时性,放松了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改善了消费环境,这必将增加整个经济中的消费,增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

再者,互联网金融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财产收益,并通过财富效应增加了消费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服务主要是针对大客户或收入较高的人,进入门槛较高,普通的消费者根本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其通过互联网平台给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低门槛、标准化、并且具有规模效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使普通消费者获得了高于储蓄收益率的财富收益,还使一些平常没有任何收益的闲散资金也可以获得相当的收益。这增加了人们消费的欲望且提高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进而增加了消费需求。

最后,互联网金融扩大了人们获得风险管理工具的便捷性和渠道,为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提供了保障。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消费者在生活中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防范这些不确定性对未来生活造成过大的影响,消费者只能增加预防性储蓄并降低即期消费。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消费者减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即期消费的数量和种类,并促进消费升级。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和社交网络可以更加准确获得个人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增加技能保险产品的供给,扩大了人们获得风险管理工具的便捷性和渠道,减少了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而保障了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