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里乾坤:成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茶里乾坤:成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都人善饮茶古已有之,于今尤烈。成都作为四川的大都市,茶需求市场极大,同时也善于制茶。成都人的创意制茶方式给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在日常的吃茶过程中,成都人还形成了特别的茶礼。虽然现在我们无法了解成都人在从前吃茶的具体场景,但从历史记录的只言片语中可以观察到成都人对茶的态度,并不是因为是生活里的常见物而予以轻视。而成都人一代代将茶生活传承并发扬下去,就是在践行茶精神了。

茶里乾坤:成都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成都人善饮茶古已有之,于今尤烈。在秦汉时期,四川人就熟悉茶叶,并制茶。成都作为四川的大都市,茶需求市场极大,同时也善于制茶。“武阳买茶”是成都周边茶叶市场的最早记录,但,我们由此不难猜想,之后在成都诞生成熟的茶叶市场。

根据史料记载,在西汉时代,成都人就有了简单的制茶方法。三国时代,是将茶树鲜叶制成茶饼,用大火烘干,饮用时捣碎冲泡。到了唐代就发明了蒸青方法。即将鲜叶蒸后,捣烂,揉捏成有孔的茶饼,贯串起来烘干,饮用时碾成细末,加水冲泡或煮沸,又名碾茶,这也不是今天所谓的“抹茶”。陆羽《茶经》说:“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这些采茶法则与饮茶是相配套的,尽量呈现出茶的味道。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是中国饮茶文化的一大转变。根据《唐朝穿越指南》介绍,此前的北方人饮茶里,除了茶叶的涩香味外,还可能有葱、姜、花椒的麻辣味,大枣、桂皮的甜香味,橘皮、薄荷的清凉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猪肉的油腥味……而且,这时的茶还有可能是咸的。此后,饮茶才在全国大范围地流行起来,但吃茶并不是食用的原味,而是加入各种佐料。直到陆羽的《茶经》出现,饮茶才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

在宋代,制造饼茶(又叫片茶)的技术又有改进,鲜叶先洗后蒸,榨出茶汁,然后制成饼茶烘干。最大的特色是出现了龙凤团茶,《宣和北苑贡茶录》说:“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这种茶的制造工艺共有六种: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而这种制茶技艺最早是来自于成都。史料记载,邛崃所产的茶与雅安的茶,因品质优异,是作为贡品出现的。

值得一说的是,宋元时代,制茶的类别除饼茶之外,还生产蒸青散茶,制法是将鲜叶蒸后,不捣不揉,直接用火烘干,饮用时不再碾碎而是全叶冲泡。蒸青技术后来传到日本、印度和俄国,发展成不同种类的蒸青绿茶。成都人的创意制茶方式给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茶学者周重林认为,成都对茶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最早制茶饮茶,而是带动了全球茶文化的发展。

在成都博物馆陈列着许多与茶相关的器物,它们以时代的不同在式样上可谓多彩。这让人联想到古人的制茶品茶图画,不难猜想成都人对于茶的情感,是复杂而又美妙的。而正是这样微妙的情感关系,让我们洞察到成都人的茶世界观: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www.daowen.com)

至明代,制茶才有了锅炒杀青的方式,这种制茶方式不但可节省制茶劳力,且能提高绿茶的品质,因之就代替了蒸汽杀青。不过,红茶黑茶白茶等茶类至明代才陆续出现的。

在明代的私家园林中,吃茶的场所多在茶寮之中。文震亨《长物志》“茶寮”条:“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大户人家吃茶方式,至于老百姓的吃茶,那是以绿茶为主的茶生活了。

周作人在《吃茶》里说:“我的所谓吃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吃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样的吃茶方式与成都人是相似的。只是成都人吃茶的水,是府河之水。民国年间,这样的茶生活,还是成都人的吃茶主流。不管是老舍还是朱自清对成都人吃茶方式,都有直观的记录,这些珍贵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成都人的民国茶范。

在日常的吃茶过程中,成都人还形成了特别的茶礼。“客来敬茶”最早只是在四川流行,这是晋代的事情。至唐代,才演变成全国性的礼俗。同样,因茶具有“至性不移”的特性,也就象征着爱情。唐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就带去不少名茶,而这是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录。唐时的赠茶以礼十分普遍,且形成了不同的“茶会”,至于“茶集”“茶宴”也都是基于“茶会”由来的品茶方式。至于吃茶过程中的礼仪也十分丰富。在成都人看来,茶里乾坤,蕴藏着大千世界,善待一杯茶,就是善待生活的最直接的方式。

虽然现在我们无法了解成都人在从前吃茶的具体场景,但从历史记录的只言片语中可以观察到成都人对茶的态度,并不是因为是生活里的常见物而予以轻视。而成都人一代代将茶生活传承并发扬下去,就是在践行茶精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