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都茶文化:茶里乾坤,成都市区茶馆数量全国之冠

成都茶文化:茶里乾坤,成都市区茶馆数量全国之冠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都是一个爱喝茶的城市。这样的茶铺在成都以及周边遍布,可见成都人喝茶之潮流。但从晚清至今的文献来看,成都市区的茶馆拥有量从几百家,到数千家之多,绝对是全国之冠。多年以后,终于决定在成都定居,那时所见的文化名人,有的也成为身边的旁边,喝茶聊天,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关于平时所喝的茶,除了“啖三花”之外,成都的喝茶习惯也在悄悄发生变化。陈锦将茶定义为庶民之饮,是对成都喝茶文化的最好总结。

成都茶文化:茶里乾坤,成都市区茶馆数量全国之冠

成都是一个爱喝茶的城市。不止是城市,在乡间小镇上也遍布着大量的茶馆。如华阳,就有记载说,“入夜,镇中心的丁字街、正大街、茶房酒肆、小食摊点座无虚席,人群熙熙攘攘直到三更方静。”这里的一间茶铺,晚上就可以卖茶两百碗。在唐昌,有家深田茶庄,其“区别于都市茶楼、农家乐茶室,以自然田园为幕,绿树翠竹为屏,冷泉清涧为脉,乡村生态为蕴,白鹭石蛙为邻,人性服务为基,茶香茶品为境,滤沉都市的一抹烦躁,还都市人心的一池静水。”这样的茶铺在成都以及周边遍布,可见成都人喝茶之潮流。因之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诗句。

那么,成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茶铺的,迄今尚无定论。但从晚清至今的文献来看,成都市区的茶馆拥有量从几百家,到数千家之多,绝对是全国之冠。

一九九七年,我初到成都,看见街边的茶馆,坐着众多人群,无所事事貌,也颇觉好奇。在我的故乡哪里有这等喝茶的场景,好奇,也觉得新奇。那时成都尚流行录像厅,去看录像,老板就会泡一杯茶来,这等待遇,也是觉得新奇。这茶大概就是待客之道。

不过,在学校生活,能够喝茶的机会也有限,跟社会交际也颇多。时常见诸报端的各色名人,偶然在茶馆里遇见,也是觉得有趣的事。但那时尚没有在成都定居的计划,自然觉得这些场景与自己关系不大。

多年以后,终于决定在成都定居,那时所见的文化名人,有的也成为身边的旁边,喝茶聊天,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也就发现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大伙坐在一个茶馆里喝茶,也并没区分三六九等,各喝各的茶。这种氛围与时下的苍蝇馆子颇为相似。

喝茶,在最初的几年,是乱喝茶,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可讲(今天似乎也是如此)。因做媒体的缘故,认识的人多,喝茶地儿也就经常变换,最讲究的是各个人都方便的所在。由此,也就领略到了不同茶馆的风貌。(www.daowen.com)

在成都居住的时间越来越久,对其中的生活体味也就愈加广泛。这也许就构成了不间断喝茶的动力。每次外出,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喝茶故事,由此也不妨将喝茶视为一种生活场里的活动。

关于喝茶的作品,在成都,总体数量不少,但结集出版的并不是特别多。记得是在二〇〇六年,诗人何小竹的《成都茶馆:一市居民半茶客》(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当时就买来看看。洁尘说,这本书是一本闲谈成都茶馆的随笔,风格就像“茶话”。所谓茶话就是,东拉西扯,随心散逸,滋味清淡,韵味悠长,让人的读后感很舒坦很放松,就像何小竹本人给朋友们的感觉。此后,又看了摄影家陈锦的《茶铺》(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也与喝茶有关。学者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加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这也有可能构成茶馆学的设想吧。至于散篇零章地提到在成都喝茶的故事,内容就更多更为丰富了,相对于这些作品,成都喝茶经验,是否还有书写的必要?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间茶馆。对成都人来说,不是喝茶,就是在去喝茶的路上,这种感觉,当然是与成都人深得茶中三味有关。在《吃茶记:一半成都一半茶》(花山文艺出版社2018年7月)里,我所关注的不只是茶事,也还有茶人,不仅有当下的茶事,也还有茶史。它以成都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如吃讲茶、吃书茶所关注的就不太多了。关于平时所喝的茶,除了“啖三花”之外,成都的喝茶习惯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这里所着眼的是对变化的关注。

喝茶,在成都人眼里,可能很少涉及茶道。陈锦将茶定义为庶民之饮,是对成都喝茶文化的最好总结。不过,喝茶的功能不管如何演化,但喝茶的趣味,可能仍为要紧一些,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共空间,也是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成都人喝茶或许更有意思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