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里乾坤:成都制茶带来的新世界

茶里乾坤:成都制茶带来的新世界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的采摘、保存都是一件技术活,在日积月累中,成都人有了制茶的经验,这是一个从粗加工到精制的过程,而这些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成都人在制茶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天赋,这也逐渐演变成了成都所独有的“制茶学”。而这完全得益于成都制茶的进步,才有了茶叶的新世界。这背后自然是成都人制茶技艺的成熟。但这与今天所流行的“工匠精神”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茶里乾坤:成都制茶带来的新世界

三国张揖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所说的即是制茶。

成都周边分布着众多的茶园,五代毛文锡《茶谱》:“彭州有薄村棚口、灌口,其园名有仙岸、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茶者尤妙。”茶的采摘、保存都是一件技术活,在日积月累中,成都人有了制茶的经验,这是一个从粗加工到精制的过程,而这些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正是因制茶技术的成熟,成都茶才有了迈向全国市场的可能。

根据史料记载,制茶的最初时间,是在春分时节,当茶园中有百分之五左右的茶芽发出时便开始采摘,只选择单芽或者一芽一叶初展者,通过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工序加工而成。

制茶离不开的是制茶工具。不过,古早时的制茶工具颇为复杂,并不像今天的制茶器具丰富。但成都人在制茶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天赋,这也逐渐演变成了成都所独有的“制茶学”。

陆羽在《茶经》中对制茶工具多有详细的记载,这些工具多达十四种:籝、灶、釜、甑、杵臼、规、承、檐、芘莉、锥刀、鞭、焙、贯、棚等等。这些工具各有用途,且广泛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制茶工艺、工序的复杂且多元,要想制出好茶,必须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起来,而这些环节都决定了茶的质量高低。

这种精心制茶的方式,让蜀茶终究成为享誉天下的饮品。

唐代郑谷入蜀之后,写了一首诗:“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这里将蒙顶茶和浣花笺列为成都著名的商品,可见饮茶在当时何等的流行。而这完全得益于成都制茶的进步,才有了茶叶新世界

唐代施肩吾在《蜀茗词》中写道:“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越地的茶具盛着蜀地的新茶,那真是美好的享受,犹如今天茶客的讲究。这样的混搭不仅显得文艺,也富有格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成都茶的质量之高,是超过同时代的其他茶区。为什么成都人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茶?这背后自然是成都人制茶技艺的成熟。(www.daowen.com)

宋代《苕溪渔隐丛话》说:“唐茶品虽多,亦以蜀茶为贵。”至今,四川的多个茶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也说明了四川在茶业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仅以成都为例,周边所出产的茶叶也排在行业的前列。

值得一说的是,宋徽宗曾写过一部《大观茶论》,这部书从采茶、茶叶原料(芽)分类、制茶工具、茶叶制造、茶叶审评(鉴辨)、碾茶、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也说明宋代的茶行业已经系统化了。

至今保留下来的制茶工具并不算多。这跟制茶工具流行且为竹木器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器物是不大容易保存下来的。在成都博物馆有一个宋代的带流铜壶。这铜壶是制茶所必备的工具之一。在当时的制茶工艺中是经过铜壶来检测茶叶的质量好坏。

我们知道,茶叶的发展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唐代的制茶工具就十分多样,而到了宋代,制造贡茶则增加了研盆和茶榨。一般的茶叶制造则没有这般复杂。其实,这是茶叶生产所带来的分工,比如贡茶更为精细一些,则产量更少,一般人家是难得一尝的。而普通茶叶虽然比不上贡茶,但质量也断不会差到很低的程度,毕竟茶是成都人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茶叶制造的差一些,势必会在市场上淘汰的。

到了明代,则出现了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和晒青绿茶。四川则主要制造蔑包茶。因之,制茶工具也多有变化,相比唐宋而言,制茶就简单了许多。这种手工制茶的方式却是效率不高,即便是一个人一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所生产的茶也不过只有五至十千克。但不管怎样,这一时期所生产的茶叶也是丰富的,不仅满足于四川人的需求,甚至满足藏地牧民的需求。在一些描写松茂古道小说中就有茶叶运往藏地的记录。

四川的现代茶叶制造则是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之后的。这个过程看似漫长,是跟成都的手工制茶技艺高超有关,“手工制茶,让茶叶有了更多的温度,也更容易让人体验出茶味。”但这与今天所流行的“工匠精神”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不管怎样,我们从这制茶工具的流变上,是可以看出成都人制茶技艺的发展。对更多的茶客来说,老川茶的味道,才能尽显川茶的本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