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时期社会变迁中的家庭藏书: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新时期社会变迁中的家庭藏书: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对家庭藏书的调查和观察是相当困难的。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可知,当代中国家庭阅读和家庭藏书处于缺席的状态。况且,调查数据中的阅读率是指“识字者阅读率”,换句话说,识字的人中有一半几乎不读书。

新时期社会变迁中的家庭藏书: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

(一)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狭义上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人际交往由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或者社会基本价值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内涵包括:器物生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改变。以上不同层次的社会变迁会互相影响,例如:社会经济的改变、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器物生活)改变了人类沟通互动的方式和观念,改变了人们对家庭藏书和阅读的态度与方式(价值观念)。

1.社会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财力增长,在文化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出版文化发展等领域投资增多,给图书文化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图书出版事业繁荣,近些年每年新书出版数量已经超过25万种,可以说随着文化市场和图书出版市场的发展,大众有书可读了。与此同时,家庭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在变迁,老百姓的收入在增长,一些家庭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逐渐重视家庭教育和文化投资,购买图书的可能性和条件增多,并且大众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变迁直接带来家庭藏书和家庭阅读需求的不断增长。在这些情形不断发展的同时,全民阅读成为可能。随着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发达,社会民众能更方便快捷地获取图书,读者的阅读需求可以说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满足。这些都是社会经济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事物都有两面性,社会经济变迁也会带来消极影响。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至上的时代,许多人对家庭藏书和阅读忽视或无视现象也很严重,并导致家庭藏书缺席,后文将对此进行深入阐述和讨论。

2.技术变革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和活跃,古今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的碰撞更加激烈,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内容和信息。在知识信息剧烈增长的同时,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图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如电子图书、网络图书的出现,证明了技术革新对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图书载体和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图书传播流通途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看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变革,给图书文化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让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获取图书和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变革,也给家庭藏书和纸质藏书带来了巨大冲击和问题,纸质图书的承载介质和传播方式受到网络技术的挑战,人们在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选择面前有了争论和摇摆,甚至有人提出纸质图书消亡论。尽管存在耸人听闻的消亡论,我们也看到纸质图书领域的反抗与回归。例如,有很多学者提倡回归经典和重新诠释传统文献,出现了国学热和经典阅读推广的繁荣景象。可以说,纸质图书及其传播,依然坚守着阅读的阵地,守望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3.文化发展

正如前文所列举的大量阅读推广的机构、个人和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充分显示图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股巨大力量,这股力量主要来自全民阅读推广事业中的一些机构和个人的努力。图书馆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者对家庭藏书重建的呼吁和努力,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看到文化繁荣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前进方向,社会文化发展、家庭文化培育和个人文化素养提高是人们的普遍诉求和努力方向。文化发展既能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反过来全民阅读活动也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化繁荣和发展中的另一面,劣质图书和低级趣味的图书,甚至垃圾图书大量流布在图书文化市场上,给读者选购图书带来困惑,让读者对读物的质量缺乏信心,很多读者因失望而远离了图书文化。为此,我们需要对出版物市场进行规范和加强管理,提高图书质量的规范和要求,净化图书市场,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图书,吸引更多的读者买书、藏书和读书

(二)家庭藏书缺席

有别于图书馆等公共藏书和读书的场所,家庭藏书是以家庭为单位,有一定的藏书空间,藏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图书,主要供家庭成员阅读,古代称为私家藏书。由于种种原因,对家庭藏书的调查和观察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如何了解中国当前家庭藏书的状况呢?众所周知,藏书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家庭藏书是对家庭阅读最直接有效地推动,按照以动观静的方式,我们可以从家庭阅读的角度来观照家庭藏书。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可知,当代中国家庭阅读和家庭藏书处于缺席的状态。

从1999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开始,到2013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全民阅读调查已经走过了14个春秋。(www.daowen.com)

200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国民狭义阅读率(指识字者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数与识字者总数之比)为60.4%。2002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2%。2004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1.7%。2006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2009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9.3%。2010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0.1%。2011年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3%。2012年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2013年公布的“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从这10次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最近十多年全民阅读率的走势,形如一个扁平的碟子状,底部是42.2%,碟子边是60.4%。这说明国民当中有超过50%的人几乎不读书,这对一个民族和社会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况且,调查数据中的阅读率是指“识字者阅读率”,换句话说,识字的人中有一半几乎不读书。

从调查结果中还发现:2007年平均家庭藏书量仅有76本;2008年家庭平均藏书量为68.62本,40.5%的家庭藏书量在20本及以下,24.1%的家庭的藏书量在21~50本,藏书量超过50本的家庭不到三成(26.6%);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比2007年的4.58本还少。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家庭藏书量很少,图书阅读量很小,对于民族而言,与爱读书的传统美誉不符,对于个人而言,是对当今知识井喷时代的叛逆或不适应。

家庭藏书缺席的严重后果,如同蝴蝶效应和木桶效应,由于最初人们没有意识到蝴蝶效应而承受了一只蝴蝶所引起的龙卷风对人类的长远影响和危害,同样,那块看似不起眼的最短木板对水桶整体盛水量的影响却最深刻。

1.家庭藏书缺席的蝴蝶效应

家庭藏书作为家庭教育的必备是毋庸置疑的。子女除了在校学习之外,放学回家后,拥有大量课外时间,如果家中有藏书且有经典图书,那么子女回到家后的时间就不会完全被电视、网络或者游戏所占据。如果子女在家中有阅读的空间,他们就不会迷失于放学后的无所事事或者游荡于街头的不良诱惑。不得不说,子女在家多读一些课外书对其在校学习和个人素养大有裨益,因为家庭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自由和轻松,有利于培养子女更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获取更广博的知识。反观之,如果缺席,必受其害。

成年人在事业发展中关键看能力高低,而能力高低与个人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即使在当今也仍然是读书学习,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工作日几乎不可能读书,读书的时间主要限于下班后和周末的业余时间,阅读场所主要限于图书馆和家庭书房,然而,大多数人,业余时间除了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之外,所剩的自由支配时间不多,况且,要让他们利用这些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也不太现实,因为往往会超过图书馆开馆的时间,那么,成年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就必然主要集中在家里。如果家庭有藏书,就可以在自己家中读书学习或者“充电”,通过利用在家的时间和占领阅读的空间,获取知识,对自己的事业成长和提升将会起到很大帮助。

2.家庭藏书缺席的木桶效应

人生在世,除了磨炼筋骨,还要锻造心智。心智是一个人思维言行的核心与主导力量,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度决定其人生的广度、厚度和高度。家庭藏书是满足很多人阅读需求的必要条件,阅读是心智修炼的途径,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通过阅读,可以增强其心智成熟度。

家庭藏书缺席如何影响家庭和睦健康呢?首先,家庭藏书是亲子阅读的必备品。亲子相处和情感交流有很多种形式,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传统家庭而言,亲子相处时除了玩些游戏之外,会有大量时间是父母陪读,那么,家庭藏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其次,家庭藏书是夫妻个人修养维生素,也是经营婚姻家庭的必备营养品。夫妻相处难免有摩擦,所以需要不断完善个人修养,为夫妻感情增添养料,而阅读是个人心灵修养的途径,因此家庭藏书是必需的。最后,家庭藏书也是家中老年人的必备品。老年人容易出现悲观和孤独的情绪,在子女陪伴时间有限的当下,除了社交之外,老年人也需要学会独处。如果独自在家,阅读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既可解闷也可增强大脑的活力,使得身心更加健康。但是,如果因家庭藏书缺席而使老年人的心灵世界长时间得不到慰藉,那么,势必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