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村秧歌戏与乡村女性:夫妻关系引发的家庭矛盾

乡村秧歌戏与乡村女性:夫妻关系引发的家庭矛盾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小安儿跪在地上说咧,说他爸爸,你现在50来岁,你还有妈妈。夫妻俩感情好本来没有事啊,就是当老人的(挑事)。

乡村秧歌戏与乡村女性:夫妻关系引发的家庭矛盾

郑:大妈,看戏呢?

女:我外村的,南齐。

郑:您平时爱看秧歌不?咱这还唱秧歌不?

女:老早散摊了,老早不唱了。辛兴(村)那儿还有的唱的,那里好唱……

郑:大妈高寿啊?

女:你猜?

郑:我猜60。

女:比这大,我70多了!当时全是大秧歌,老人都喜欢看大秧歌。

江:是男的更喜欢看秧歌,还是女的更喜欢看?

女:女的,嗯。也有女的唱的。还搭戏台子夺集,做买卖的,一唱戏来的人就多。当年那秧歌,那戏真他妈棒!

江:怎么棒?那什么戏呀?

女:那什么戏没有呀,嗓子也好,模样也好……现在可不,这差远了,这戏不好。

郑:话剧您知道不?光说不唱的。

女:不知道。

江:要不唱的话您觉得好吗?

女:他不唱看他哪儿呐?那没看头了。

郑:50年代以后,共产党不是给秧歌改造了几次?

女:我也老了,脑子不好,记不得。

郑:我是学历史的,她是学中文的,都是学生,想来看看。您看我是定县本地的,都29了,没听说过秧歌,还以为是那个扭大秧歌。

女: (笑)那不是!

郑:没看过,像我这个岁数基本都知不道。

女:唉对,知不道。大秧歌就是这个70往上,60来岁的人,再往下就知不道了(集上喇叭正在放梆子录音)。你说现在看不见个人、看不见个动作,光听个声音,这有什么意思啊?

(大妈开始讲述《安安送米》的情节)

女:小安儿跪在地上说咧,说他爸爸,你现在50来岁,你还有妈妈。小安儿刚刚交8岁,没有妈妈咧,他就是比方他爸爸的,唉,说得清楚(旁边另外一个大妈插嘴:演得可好啦!)。他爸爸上学,他奶奶让他爸爸休了他妈妈,他爸爸说你叫我打我也打啦,骂也骂啦,休书也写啦,你还要什么?这是孝子说给妈妈的,他妈妈就说我要手印脚印,没那手印脚印他奶奶还不干。他爸爸说你叫我打我也打啦,骂也骂啦,休书也写啦我就是不摁,他爸爸孝子呗,把那个拐杖一扔,这个事情我不干咧,我上我的学堂。那安儿倒在老太太身上(大妈做动作,学安儿,一把抱住我) ,他奶奶说你别吓着我的小孙孙咯,她把她孙孙撂在凳子上,逼着他妈妈:你冲着大门外面你走呗!你不走也得走!夫妻俩感情好本来没有事啊,就是当老人的(挑事)。它就是这个意思,就非要休了媳妇。小安儿,打这以后,他妈妈走了,上哪儿啦?当时离婚,那个老人叫给休了,是你这个命不好啊,那时候叫老人说是不要脸,这媳妇没办法啊,就上那个大庙里。小安儿呢,那是他妈妈呀,给他妈妈偷他奶奶的米,背着奶奶给他妈送,真叫可怜哪,打这以后……(停下来擦眼泪)

郑:我看大妈讲得真动情,入戏啦。

女: (不好意思)这看得多呀,看得多啦。像这个《老少换》,你年幼呀,给你一个老的(老婆) ,你老呢,给你一个小的,打这以后又住店,这店里这个人坏咧,这老的开心啊,他娶了一个小的多欢喜啊,他这个年幼的娶个老太婆他是不高兴啊。半道上他两个又住店,再换过来,这个老的才给他换过来,就是这么个意思。他们赶着那个马呀,预备着办喜事摆多少多少的席,半道上,那个老的一看,哎呀妈呀是你!但事也已经弄成了,他也不能半道上把人扔在那儿。它里面不是年幼的叫这个老头老公老公的,那个老的是叫他那个年幼的媳妇小娘子小娘子……(笑)

江:大娘是喜欢看苦戏,让人哭的戏还是开心的戏?(www.daowen.com)

女:我愿意看那个苦戏。

江:为什么?看完之后哭一场心里爽快?

女:对,看完心里就舒服了。

郑:过去看戏的底下都是什么人,老人、年轻人,女人、男人?

女:什么人没有啊,要看就去看吧。老人们现在是多,其他人没时间啊。

郑:如果说是五六十年代上面派人改造后的秧歌和原来的秧歌您愿意看哪个?

女:再怎么改,唱也是有那个秧歌调啊!

郑:后来改造不是还加了些乐器吗?

女:是,那是改了,但也行,也还是那样唱的,只要唱就行(大妈这儿打了一段秧歌锣鼓点) ,你该唱的唱,该拉的拉,它也是秧歌啊。

江:那加了琴听得清唱吗?

女:听得清。不是说改了就不看了,不是那个意思。

郑:没有说改了以后不如以前好了?

女:也差不多!它编得好,改得好啊!

江:那现在怎么就没有啦?

女:怎么就没了,它就不唱了呗,像我年轻时候还没结婚呢,我伯伯他们也会唱戏,平常没时间呢,一唱就是半宿半宿的,像咱们都是农民你不能把农活放在一边,也就是趁农闲有空。像我伯伯他们那会,也是这样的戏台子,也是穿着衣裳,打扮上好花头的。

郑:现在起庙,都改成梆子了。

女:哎,改成梆子了,以前都是秧歌多,这以后有没有秧歌就不清楚了。像我不识字的,家里弟兄多呀,七个八个,老人累呀,没有时间念书呀,像这个(梆子)就听不懂了。

郑:大妈知道这个秧歌是怎么来的吗?

女:我哪知道哎(笑) ,我没有文化我怎么知道,就是好看!

郑:上这个庙会一般都干什么?

女:生病啊,要娃娃啊,看得人太多了,挤不过来。以前的庙比现在这个好,不是“文化大革命”都扒掉了,以后才又修的。修的赶不上以前的,早先的设备、画、韩祖爷的像,早先你看他坐着的莲蓬,肩上是小人,现在做的不地道,这个庙历史久了。

郑:好像有四百年了。

女:你看,这个旗杆也和以前不一样。

江:现在是水泥的。不过看香火还是很旺。

女:对,对,它就是个大香火。韩祖爷他就是个救命的神,给粮食给治病,那年头咱也没经历过,都是听老人说过,以前发那大水,没粮食了,韩祖爷上哪里攒那个棱子种子。这一季的粮食没了,下一季的还没种好,韩祖爷就放棱子种子,就是荞麦面,韩祖爷这是个好神。老人们就这么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