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众媒体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大众媒体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弗勒和鲍尔·罗基奇关于大众传媒与社会和受众之间关系的波纹效果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总是会引起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不同层面的认识、感情和行为上的反映。”

大众媒体对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德弗勒和鲍尔·罗基奇关于大众传媒社会和受众之间关系的波纹效果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总是会引起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不同层面的认识、感情和行为上的反映。”[22]基于此,可以发现,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众声喧哗效应,也是形成“青春版《牡丹亭》现象“的重要因素。这些大众传媒密集的宣传和报道,本身既是这一现象的组成要素,同时又引导受众参与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收视狂欢中。

白先勇先生讲述,仅在美国演出前,就有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洛杉矶时报》等纷纷作了昆曲新闻报道。另有华文媒体《世界日报》、《星岛日报》,美国KQED公共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中天、大陆中央等电视媒体也天天都有报道。吴新雷教授也曾以见证人的角度记述其于2006年9月16日—18日在美国访问期间,看到华文版《世界日报》分别以“青春〈牡丹亭〉美国首演,美不胜收——柏大登场,词美、舞美、乐美、人美、腔美、台美,中西观众赞不绝口”;“《牡丹亭》美国首演成功,观众反应强烈,有人感动落泪”;“中国输出文化”;“《牡丹亭》热,中外学者谈昆曲:柏克莱加大一连三天举办讲习班,探讨〈牡丹亭〉及其社会氛围”、“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尔湾加大”、“《牡丹亭》虏获主流观众”等为标题的多篇连续报道,洛杉矶电视台第十八频道甚至每晚都播映青春版的宣传镜头,极大地宣扬了昆曲及青春版《牡丹亭》。[23]

在国内,正值青春版《牡丹亭》连篇累牍地报道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盛况时,总策划白先勇先生也应邀做客人民网文化论坛,接受网络媒体访谈,并与网友就“昆曲的保护与发展——兼谈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进行了在线交流。紧接着,由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主持人王志主持的新闻综合频道《面对面》栏目,也邀请白先勇先生作了一期题为“白先勇:青春念想”的电视访谈。随后,继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健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今年收视率暴涨的“百家讲坛”栏目,做“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文化意义”的专题讲座之后,央视又在五一黄金周前后连续八天播出有关昆曲的专题文化片——《昆曲六百年》。继而,因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解说《孔子心得》和《庄子心得》而名声大噪的“学术超女”于丹,又与昆曲名家汪世瑜先生做客新浪访谈“昆曲艺术”,紧接着又于“十一”黄金周期间亮相中央3台“文化访谈录”栏目,推出题为《于丹·游园惊梦》的系列专题节目,从“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七个方面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不一样的“昆曲之美”。(www.daowen.com)

这样,现代传媒通过新闻化、事件化、聚焦等方式为青春版《牡丹亭》造势,将原本平常的创作活动、传播活动加以放大和强化,制造出吸引眼球的热闹场面或者流行时尚,煽起了大众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戏曲文化消费欲望。以至于白先勇先生也由衷感喟:“媒体的影响,几乎是‘无远弗届’。”[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