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成果

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成果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禄培尔深受克劳泽哲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神”“人”“自然”三位一体,“人”和“自然”从属于“神”的理论体系。福禄培尔指出,儿童共有四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福禄培尔强调,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从上述观点出发,福禄培尔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学生被排除出一

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成果

(一)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

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早期进化思想以及自然科学成果。在创建幼儿教育理论体系过程中,福禄培尔既受到了裴斯泰洛齐、卢梭和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了费希特、谢林、克劳泽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他的教育体系既强调了人的发展和教育应适应自然的观点,又体现了万物有神论,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1.教育的目的

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主宰着。这条法则,无论在外部,即在自然中,还是在内部,即在精神中,或者在两者的结合中,即在生活中,都始终同样地明晰和确定。”“这个统一体就是上帝。”这是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他认为,“一切事物只有通过上帝的精神在其中发生作用才能存在。在每一事物中发生作用的上帝的精神就是每一事物的本质”。“上帝的精神”是全部生活和全部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精神”,把人身上潜藏着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和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

2.教育的原则

福禄培尔对教育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的原则。

在福禄培尔生活的年代,欧洲的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的科学以新的事实证明宇宙是发展的,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他们都服从相同的规律。这就使哲学有可能形成统一的与整体的观念,并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福禄培尔深受克劳泽哲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神”“人”“自然”三位一体,“人”和“自然”从属于“神”的理论体系。“这个统一体就是上帝……一切事物只有通过上帝的精神在其中发生作用才能存在。在每一事物中发生作用的上帝的精神就是每一事物的本质。”福禄培尔强调他的观点不同于泛神论,“正如自然并非上帝的肉体一样,上帝本身并不像居住在家里一样居住在自然中。但上帝的精神是存在于自然中的”。

福禄培尔试图用“力”来说明“上帝的精神”。“力”作为上帝的力量,“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他们的本质,即展现它们的上帝的精神。人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人是有自觉意识的最高贵的生灵,他能够感受、理解和认识存在于自身的上帝的精神。由此,福禄培尔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增长自觉,达到纯洁无瑕,能有意识地和自由地表达神的统一的内在法则,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智慧的人”。

2)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之中。他认为,同一切事物一样,人类起初总是不完善的,儿童作为自然的产物,仍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人不同于自然,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即认识到存在于自身的神的精神。福禄培尔指出,儿童共有四种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教育的任务是遵循自然,提供帮助,引导儿童成长,使潜藏在他们体内的神的精神表现出来。

福禄培尔强调,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他指出,一个人只有当他真正符合了他的幼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的要求时,才成为成年人。那种希望儿童可以跳跃少年期和青年期,在各个方面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的想法,会给后面的教育带来不可克服的困难。

发展的结果是对立面的调和,教育归根结底是成长的过程。福禄培尔认为,如同万物生长一样,人的成长也必须服从两条相互补充的原则:对立与调和。对立调和法则是一切运动的原因,亦是人的发展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无论是一株植物、一个动物还是一个儿童,其成长都有两重的过程,“变内部为外部,变外部为内部,并把两者协调统一地表现出来”。儿童一方面接受外界刺激,发展自己的天性;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教育总是从内因和外因的矛盾入手,在两者之间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使二者达到统一。

3)适应自然的原则。

在福禄培尔看来,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人之初,“尽管犹如一个自然的产物还是无意识的,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却必然地、无疑地是要求至善的,而且甚至采取完全适合于他的形式来达到至善”。因此,“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否则会使存在于人身上的上帝的精神(自由与自决)丧失掉,而自由与自决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

因此,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认为多次批判“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因为它们会阻挠、破坏甚至毁灭儿童身上善良天性的发展。他认为人身上的不良行为就是由于他的善良的品性和良好的追求遭到压制或扭曲,被误解或往错误方向引导而产生的。因此,“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

4)创造的原则。

创造的原则是与统一的原则相联系的。在福禄培尔看来,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上帝创造了人,即创造了他自己的摹本,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因而人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和发生作用”。人进行创造,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他不仅可以认识他自身精神的、上帝赋予的本质,而且能以这种方式获得第二位的派生物——面包和衣服。因此,需要及早地给年轻一代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在行动中和工作中,在形态上和材料上,从外部表现出上帝赋予他的本质。

从上述观点出发,福禄培尔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学生被排除出一切家庭业务之外,排除出一切以制造外部产品为目的的业务之外,乃是我们当今存在的学校,特别是所谓的拉丁学校和高级中学的最大缺点之一”。实际上,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更易理解;在生活中和行动中接受和理解失误,也比单纯地通过言语和概念接受和理解失误更有效。从另一个方面说,“智力活动及贯穿在其中的外部的,主要是身体的作业,从外部制造出作品和产品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振作精神,加强精神活动诸方面的发展,以至于使精神在经过令人神清气爽的劳作之后能够以新的力量和新的生命去投入它的智力活动”。

(二)论教育分期与各时期的教育任务

福禄培尔根据发展理论,把人类初期的发展分成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个时期,并详细讨论了前三个时期的教育。

1.婴儿期的教育

婴儿期主要是养护的时期,也可称为“吸吮期”。在这一时期,婴儿发展外部感官,从外界吸收和接受多种多样的东西;他们的感官和四肢开始了最初的活动,也是最初的求知欲的体现。“在感官、身体和四肢活动发展的基础上,到儿童开始自动地向外表现内在本质的程度时,人的发展的婴儿期也告终止,并开始了幼儿期。”

2.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期主要是生活时期,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应较多注意幼儿的心智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身体的养护转向智力的培育和保护。“游戏和说话是儿童这时生活的要素”。福禄培尔强调,幼儿期的教育对正在发展中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幼儿期教育不当,儿童本性和各种天赋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那么在未来“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其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3.少年期的教育

少年期主要是学习时期。儿童开始为了创造物而活动,为了成果而生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理解使外部的东西内化。游戏和家庭生活仍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儿童的活动本能发展为创造的本能。这一时期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分担父母的工作,并开展诸如纸工、模型制作等作业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有益于表达儿童内心世界寓言、童话、故事、唱歌等活动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三)论幼儿园的作用和任务

福禄培尔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学前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儿童以后各个阶段教育和发展的基础,儿童这一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其整个人生。同时,他还十分强调家庭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但是,当时多数父母不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子女,违背了儿童的本性发展倾向。因此,福禄培尔提出要建立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这样不仅能对儿童实施社会的公共教育,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帮助。

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福禄培尔认为,幼儿园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儿童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要发展幼儿的体格,促进幼儿感官和语言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态度和民族美德,使他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等等。(www.daowen.com)

(2)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福禄培尔提出,幼儿园不应只关注幼儿的发展,还应关注教师的自我成长;要为幼儿教师提供与幼儿接触的机会,训练他们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精于照顾与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发展。

(3)推广幼儿教育经验。福禄培尔很重视对家长的教育指导,认为幼儿园要定期向家长推广幼儿游戏和活动的教育经验,介绍适合幼儿的游戏和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育儿知识,以改善家庭教育现状。

(四)论幼儿园的课程

福禄培尔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全都放在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上。他指出,并非所有的活动和游戏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必须对儿童活动与游戏的内容和材料加以选择,并善加指导。根据感性直观、自我活动与社会参与的思想,福禄培尔建立起了一个以活动为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恩物、作业、游戏、歌谣、自然研究等。

1.恩 物

恩物,意为“上帝的恩赐”,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专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具。

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自然界的万物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但在发展中又显示出外在的差异性、多样性。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

福禄培尔于1835年正式研究游戏,次年创制出1~5种恩物。1850年,他在《教育周刊》上正式公布“恩物与作业体系”时,明确提出了8种恩物,其余只是笼统的叙述。他对于恩物的种类与数目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尤其没有清楚地解释恩物与作业之间的区别,因而后来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演绎出的各种体系,其实并不一定符合福禄培尔的原意。

福禄培尔认为,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第一种恩物是一个盒子里的6个绒毛小球,分为红、黄、蓝、绿、紫、白6种颜色,每个小球上系有两条线。福禄培尔认为球是万物统一体的象征和孩子天性统一的象征,是一切玩具中最有价值的。他认为这些球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供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使用。6种颜色的小球能发展儿童辨别颜色的能力;玩球能锻炼肌肉,训练感觉和四肢,培养儿童注意力和独立活动能力,持球和丢球的过程可使孩子获得存在、占有、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感性认识,还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第二种恩物是硬木制作的三件一套的玩具: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后两个有穿孔,是福禄培尔于1844年才加进去的)。这种恩物可以使幼儿辨别3种物体的异同,以帮助儿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和几何形体。此外,这种恩物还可以使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出各种办法来玩它们。

第三种恩物是一个沿各方向对开一下,可分为8块独立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福禄培尔将它作为一个整体介绍给儿童,通过教师的解释,可帮助儿童了解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儿童可以把这些立方体想象为“砖块”,激发他们的建造能力,利用8个小立方体构成宇宙中万物的形状。

第四种恩物是一个沿纵向切成许多平板的立方体,它能使儿童认识长方体与立方体的异同;获得长、宽、高的概念;帮助儿童明了算术的基本原理,他们因此不仅能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规则,并能很容易地写出算术数字和符号。它同样能激发儿童的建造能力。

第五种恩物是一个可以分割成27个体积相等的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其中3个小立方体再沿对角线二分,另3个则沿对角线四分。利用这种恩物,帮助儿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异同,以及不同角度的变化,有助于几何教学。

第六种恩物是27个砖形木块,其中3个纵向二分,6个横向平分,也可组成一个大立方体。

第七种恩物是一个可以分成64个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

第八种恩物是一个可以分成64个小长方体的大长方体。

这些恩物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儿童提供练习机会,并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2.作 业

作业与恩物的关系十分密切,要求将此前所学的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主要体现了福禄培尔关于创造的原则,但创造并不是臆造或滥造,它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前提,否则可能不具有什么教育价值。

作业的材料很多,包括各种大小、色彩不同的纸和纸板,可用来剪裁或折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有供绘画、雕塑、编织一类工作的材料;沙、黏土、泥土等。做这些手工需要较高的技巧,必须在学会恩物后才能进行,比较适合幼儿园内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与恩物中的平面相对应的有剪纸、织席、编条、缝纫、串珠、图画等,与恩物中的立体相对应的有泥塑、纸板、折纸木雕等。

作业与恩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从安排的顺序说,恩物在先,作业在后。第二,从作用上看,恩物的作用主要在于接受或吸收,作业的作用则主要在于发表或表现。第三,恩物游戏不改变物体的形态,作业游戏则要改变材料的形态。

3.游 戏

福禄培尔认为,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既是组成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个主要的教育手段。游戏还能预示儿童未来能力的发展倾向,“因为整个人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为此,福禄培尔还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游戏体系,力图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发展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儿童游戏体系中的游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活动性游戏,即儿童对自然及周围生活中事物的模仿。这类游戏主要有行走游戏,即幼儿沿直线或曲线行进,在行进中边走边唱并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将所见所闻编成故事相互交流;表演游戏,即幼儿手拉手、肩并肩地站成圆圈,按照螺旋形路线行进,观察身边事物并模仿生活中的事物;跑步游戏,即幼儿在操场、花园中赛跑,锻炼体力并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另一类是精神性游戏,即运用玩具进行游戏,主要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如质量、形态、弹性等,并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思考与判断,发展幼儿的智力和道德品质。福禄培尔专门为这类游戏设计了玩具——恩物。

4.歌 谣

1841年,福禄培尔出版了名为《儿歌》的小册子。1843年,他又将这本小册子扩充为《母亲与儿歌》。他编写该书的目的在于使母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帮助母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帮助儿童运用他的身体、四肢发展自身的感觉。福禄培尔认为这本书奠定了他的教育原则的基本思想。后来,这本书也被用来作为训练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教材。

在《母亲与儿歌》中,福禄培尔选择了7首“母亲的歌”,反映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接下来,他选择了50首“游戏的歌”,每首歌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指导母亲的格言,二是儿歌,三是与这首儿歌的内容相联系的图画,四是每首儿歌都附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运动方式的说明。

5.自然研究

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福禄培尔幼儿园的课程中设有“自然研究”。他认为在幼儿园开展诸如观察自然的徒步旅行、园艺与饲养动物等活动,不但可以使儿童养成爱护花木、动物之品性,还有助于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自制力和牺牲精神,促进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发展,以培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