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随着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一国储蓄流向国外和国外储蓄流向国内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这为准确衡量一国储蓄投资转化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如何科学地判断一国真实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二,本书分析了储蓄投资转化规模与方式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对资本产出比上升的结构及效率成因进行了探讨,如何将储蓄投资转化规模、方式、效率结合在一起深入探讨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注释】
[1]Feldstein M.S,Horioka C.Y.Domestic Saving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Economic Journal,1980,90:314-329.
[2]周国富,廖筠.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路径比较研究——基于储蓄投资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现代财经,2006(4):50-54.
[3]于春海.Feldstein and Horioka之谜的中国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7(1):39-48.
[4]王燕武,薛蕾.我国储蓄投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北方经济:学术版,2007(1):83-85.
[5]张家峰.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实证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4.
[6]李治国.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基于Feldstein and Horioka方法的检验.统计研究,2008(10):73-81.
[7]王博,文艺.储蓄投资相关性与中国地区资本市场融合——对中国费尔德斯坦-霍里奥克之谜的再考察.经济学动态,2012(10):71-75.
[8]罗云毅.低消费、高投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宏观经济研究,2004(5):6-16.
[9]李扬,殷剑锋,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财贸经济,2007(1):26-33.
[10]庞明川.中国的投资效率与过度投资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7):46-52.
[11]孙文凯,肖耿,杨秀科.资本回报率对投资率的影响:中美日对比研究.世界经济,2010(6):3-24.
[12]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亚太经济,2008(2):42-45.
[13]李稻葵,徐欣,江红平.中国经济国民投资率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2(9):46-56.
[14]沈翔.二元经济转型影响投资率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12(9):131-134.
[15]吴建军,刘进.中国的高投资率:成因、影响及可持续性.财政研究,2014(1):43-46.
[16]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2007(3):4-19.
[1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7):36-50.
[18]张卫国,任燕燕,侯永建.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经济转型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0(8):23-33.
[19]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2002(6):301-338.
[20]王秀芳.从需求结构的调整看扩大国内需求.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6):58-61.
[21]王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6(3):2-18.
[2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经济学(季刊),2009(10):29-52.
[23]朱超,周晔,张林杰.储蓄投资行为及外部均衡中的人口结构效应——来自亚洲的经验证据.中国人口科学,2012(1):39-50.
[24]郭晗.人口红利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代财经,2014(3):5-13.
[25]齐鹰飞,郭龙.现阶段我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关系分析.科技促进发展,2013(11):63-69.
[26]吴建军,刘进.中国的高投资率:成因、影响及可持续性.财政研究,2014(1):43-46.(https://www.daowen.com)
[27]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经济研究,2005(10):12-23.
[28]江晶晶,单超.中国M2/GDP高比率问题研究.经济科学,2010(4):50-62.
[29]张天祀.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问题.金融研究,1997(6):35-38.
[30]任碧云.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中国目标模式的选择——基于高储蓄率、高贸易顺差背景的思考.经济经纬,2006(4):13-16.
[31]尚福林.金融风险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观察,2014(4):59-60.
[32]曾令华.论我国M2对GDP的比例.金融研究,2001(4):59-66.
[33]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2006(6):59-69.
[34]吴建军,周音.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对货币化水平的影响.学术论坛,2016(6):44-48.
[35]谢平,张怀清.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经济研究,2007(2):27-37.
[36]王勇,张琪,雷华跃.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武汉金融,2016(12):40-43.
[37]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金融研究,2006(1):64-73.
[38]王汝芳,杜勇宏.我国直接融资功效的实证分析——以间接融资为视角.经济经纬,2006(6):131-134.
[39]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2):34-42.
[40]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经济学家,2009(6):75-83.
[41]张家峰.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39-141.
[42]吴建军,刘进.中国的高货币化:基于资本形成视角的分析.财政研究,2015(12):68-72.
[43]Zhang,J.Investment,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3,14:717-734.
[44]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亚太经济,2008(2):42-45.
[45]李屹同,张东.中国新增资本产出率与投资增速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6(7):128-130.
[46]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和展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1.
[47]曹吉云.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37-46.
[48]张家峰.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效率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43-146.
[49]史永东,齐鹰飞.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世界经济,2002(8):65-70.
[50]项本武.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1992—2003.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3):79-88.
[51]赵鑫铖,谭鑫.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73-77.
[52]Radelet,S.,J.D.Sachs.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Diagnosis,Remedies,Prospect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8.
[53]樊潇彦,袁志刚.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衡量:一个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1):44-49.
[54]吴建军,刘进.中国的高货币化:基于资本形成视角的分析.财政研究,2015(12):68-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