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QQ到微信:我的另一间教室》带您领略我的语文考试心得

《从QQ到微信:我的另一间教室》带您领略我的语文考试心得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自从有了学生可以转专业的政策以来,全校范围内要求往汉语言文学专业转的学生最多。我是中文系的教师,我深知一个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弊害。

《从QQ到微信:我的另一间教室》带您领略我的语文考试心得

期末大规模的任务内阅卷开始之前,先阅了一回本职工作以外的试卷。

这是教务处组织的这一年全校申请转专业的大一学生的语文水平考试的阅卷。因为考试题是我出的,所以考试结束后的阅卷也交给了我。110多份卷子,我一个人评阅。

试题是这样的:(略)

敝帚自珍,这份与当今一般选拔性考试通常所采取的极细密的标准化试题命制大相径庭的只有两道考题的命题,我还是很满意的,认为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出考生目前“语文素养”所达到的实际程度。据说自从有了学生可以转专业的政策以来,全校范围内要求往汉语言文学专业转的学生最多。我是中文系的教师,我深知一个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弊害。因此承担这个考试语文科目的命题与阅卷,我一方面衷心希望这些报考同学能够借此机会实现他的愿望,脱离原来极不适应的专业转到心仪的新专业,另一方面还要主动做个“恶人”,把那些语文真的不好的学生“堵”在外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把好门。因此,这套看似简单、随意的语文考题,我不是随便一拍脑门造出来的,而是也费过一番心思的,先是上网调阅了2018年的几种语文高考题,又通过熟识的正在教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找来他们正在领上学生试作的测试卷,直到研究后实在不能认同决定弃置不用后才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拟了这样的考题。另外,由于我是长期教授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关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已成为我的职业习惯,因而也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这些半年前才从中学考入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中学时所经历的语文教学情况。这些涵盖学校几乎全部专业、来自省内外广泛地域众多学校的大一新生的这份语文试卷,显然比我以往只面对中文专业大三以后且只跟他们谈论语文教学的学生那里获得的信息更具有调查的价值。这也就是两道考题的内容都跟中学语文教材直接相关的原因,其中第二题的两个阅读材料就直接取自目前“部编本”初中同一册教材中两篇课文(略)。

自己出的考题,并且只有两道题,所以阅卷应该很快,在一般比较麻利的人那儿一个上午估计就能结束,但我是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才完成的。之所以这么慢,还是源于题是我出的以及心中总是想着中学的语文教学这种职业习惯。因此阅卷中我就不只是给每份卷子判定一个分数,我还要看看每位考生都是怎么作答的,并且也要联想到他们从前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人生有很多种乐趣或享受,对于我们做教师的来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种,但出上一套自己比较中意的试卷来考考学生、阅卷中再猜猜学生,也是“一乐”。哪怕这些学生跟自己毫不相干。

在这场慢慢的阅卷中,我就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生的语文知识高于语文能力。

这从大多试卷的得分构成上就能说明。两个大题“知识考核”和“能力检测”各占50分。第一题要求“写出5位你最喜欢的中外文学家的名字并说出喜爱的理由”,第二题要求从给出的两篇阅读材料(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选出一篇写出读后感,另一篇写出简单介绍”。按常规,第一题知识检测因为比较琐细客观,出错机会多,因而容易失分;第二题能力考核为宏观且主观的大题,只要没有太大差错,一般都能得个比较好的分数。但这次学生答卷情况正好相反,第一题获40分以上的很多,而第二题连过30分的都不多。有的试卷第一题答卷非常好,知识视野也宽,列举作家突破了中学语文教材入选范围,且所举作家“喜欢的理由” 也比较充分。比如好几人都写到了我两年前才从爱读书的好友跟前听说过的日本的东野奎吾,也介绍了他的好些小说名称。阅及这样的试卷当然很兴奋,估计会得一个很好的总分,不想第二题却很令人失望:写读后感大都停留在对原文的复述或翻译,“感”写得不多,更少深度和新意;另一篇的作品简单介绍也不能把文本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其特别之处说出来。写作品介绍重在考测阅读能力,写读后感则既反映其阅读能力,也衡量其写作水平,试卷中这道大题普遍存在的这种问题,表明学生的语文能力总体水平不乐观。

以往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学“观察”中每每看到,师生对语文知识扣得很紧而对读写训练措施不力。这次考试就检测出了这种教学的结果。(www.daowen.com)

二是中学最经典的课文读得马虎。

第二大题两篇阅读材料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品,历来评价很高,被誉为“神品”。其最为人们称道的应该说是两点:一是对月光的描写,二是对自己闲情的抒写。作品一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这些年看语文公开课经常被老师教到,想必每一位读过初中的学生语文课上老师都讲得很细,也读得很熟。但就是这篇经典课文,这份试卷上学生的解答却很不好,大多学生对“闲人”说得多而对月光讲得少;更有甚者,有较多学生竟然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中的“如”字硬是忽略了,就直截了当地说是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的月夜看到了满院子的积水。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在这些当初中学时代应该属于中上水平的学生中就这样被解构了。我一直主张,课文教学“一定要把一篇课文最要紧的东西教给学生”,一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也说,语文课文教学就八个字:“咬文嚼字,含英咀华”,这篇文言短文中这个最关键的语句这么多的学生还犯这样的错误,真不知道他们那时候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

三是书写不美观且不守规范。

汉字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出来好看;并且,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书写符号,其使用是有规矩的,应该遵守。但是这些年几乎任何场合的汉字书写,至少是我所看到的大中学生的作业、试卷,其卷面状态总是不能让人满意。字写得不好看失去应有的美感不说,而且该守的规矩、规范往往被丢弃。其中让我最不能容忍的有两点:一是句号不见了,二是段落开头都是顶格的。所以这些年上课,每一批学生我一开始都强调:“凡给我做学生的,必须做到两点:首行缩进,句号画圆。”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我的名言。遗憾的是,虽然我这个话一提起来学生都知道,但最终还是有较多的学生没能改得过来。这次考试这些来自多个学院多个专业我没有教过的学生,这种情况当然也就更普遍了,哪怕是一些答题内容较好、得分较高的优秀试卷,也是这样。110多份试卷,书写看着舒服且能把句号画圆并首行缩进的,也就五六份。

110来份卷子阅完后我没有具体统计成绩,但总体记忆清晰,印象大多在60~80分之间,80分以上大概有十几位,60分以下的不到十位。这个比例符合预期结果,也表明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均较好。

不知道教务处怎么使用这个阅卷结果,也不知道这110多位参加考试的学生最后是否都能实现转换专业的愿望,但参与这次语文科目的命题与阅卷两个环节的工作,与我而言确实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特别做如上记述。

今天得到消息,我下学期将有两个2018级理科班学生的大学语文课。届时第一次上课,就跟他们通报这次考试的情况,希望班上有这次我阅过卷子的学生。

(来源:简书 发布时间:2019/0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