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孩子美的生命奠基:生存自护课程

孩子美的生命奠基:生存自护课程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存·自护”课程以校班会课、专题教育课为实施载体,培养学生探索生命之美的兴趣和能力。表4-8“生存·自护”校班会课程内容安排案例10“手拉手”野营文化探究北蔡镇中心小学五年级教研组一、课程目的通过文化探究活动了解野营的意义和乐趣。其四,抵抗疲劳。

孩子美的生命奠基:生存自护课程

“生存·自护”课程以校班会课、专题教育课为实施载体,培养学生探索生命之美的兴趣和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从家庭、学校向社区、社会扩展;从探究活动着手,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从生活琐事向突发事件应急拓展,关注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存的各方面。一至五年级十个学期中,依次围绕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游泳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网络安全、野外生存安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等主题,开展生命生存自护主题探究,并通过专题网站、生存自护专题论坛、生命与安全之窗专题版面等形式将各年级探究的成果予以展示分享,以此培养学生探索生命之美的兴趣、意识和能力。

“生存·自护”校班会课程内容详见表4-8。

表4-8 “生存·自护”校班会课程内容安排

案例10

手拉手”野营文化探究

北蔡镇中心小学五年级教研组

一、课程目的

(1)通过文化探究活动了解野营的意义和乐趣。初步了解野营的小知识和野外紧急自救的方法。

(2)在活动中培养社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对野营活动的热情,并产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决心。

二、课程设计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野营社团文化探究活动意义。

(2)全体社员统一认识,共同商议活动方案。

(3)商议、探讨过程中体现自主、民主

(二)活动过程

(1)组长在老师协助下向全体社员介绍野营文化探究活动意义及初步设想。

(2)学生自主分小组。分组情况见表4-9。

表4-9 学生分组及小组分工

(3)各小组根据本组文化探究主题商议、撰写文化探究方案。

(4)各小组交流小组野营文化探究计划,小组间相互提出意见、建议。

(5)各小组再次修改野营文化探究活动方案。

三、探究内容

周末,带上帐篷和睡袋,跋山涉水,远离喧嚣,走近自然和野趣。因为生活地点的改变,除了日常用品之外,还要准备其他的物品。这些物品可分为个人用与团体用两种,尽量将必需品的范围缩小,制成露营表作为准备用品的依据。

1.个人准备之物品

随身用具:背囊、副囊、背包。

食器类:饭盒、锅子、水桶、筷子杯子、盘子、碗、汤匙。

衣类:帽子、外套内衣、裤子、袜子、鞋、手套、雨具。

寝具类:睡袋、气垫、毛毯。

日用品:洗脸用具、笔记用具、卫生纸、手帕、自用药品

其他:手机相机、手电筒、刀子、地图、保险单、身份证件等。

2.团体准备之物品

野营用具:帐篷及其附件、绳子、铲子、铁丝、钳子、起子、剪刀、锯子。

炊事、容器类:大锅、罐子、水壶、水桶、菜刀、竹篮、开罐器、火柴、抹布、引火用的废纸

照明用具:蜡烛、手电筒。

文具类:放映器、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麦克风、卷尺、钟表、地图、文具、采集用具、指南针等。

急救用品:整肠剂、解毒剂、镇痛剂、感冒药、消毒水、冷热敷用剂、醒酒剂、绷带、三角巾、纱巾。

3.扎营技巧

▲近水:扎营休息必须选择靠近水源地,如选择靠近溪流、湖潭、河流边。但也不能将营地扎在河滩上或是溪流边,一旦下暴雨或上游水库放水、山洪暴发等,就有生命危险。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

▲背风:在野外扎营应当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滩上,应要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还有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向。背风不仅是考虑露营,更适用于用火。

▲远崖:扎营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一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危险。

▲近村:营地靠近村庄有什么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没有柴火、蔬菜、粮食等情况时就显得尤为必要。近村也是近路,方便队伍的行动、转移。

▲背阴: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营地,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背面,最好是朝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这样,如果在白天休息,帐篷里就不会太热太闷。

防雷: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是很容易招至雷击。

4.步行的原则(www.daowen.com)

户外旅行主要靠的就是双脚,步行平路、登攀山岭、过桥涉水等。虽说步行是孩提时代的课程,但在我们户外活动中同样有不少东西需要学习。

其一,起步宜缓。往往外出旅行要先乘一段汽车,才下车步行,如果是长途乘车,下车起步登山时一定要缓慢一些,以使自己的身体逐步适应运动状况。否则会出现心慌、头晕及无力等问题。

其二,大步健行。所谓大步健行就是在平路及登缓坡时尽量用大步,即比平常的步幅大些,这是科学的步行方法,因为这样在等距离里减少了双脚的摆动,其用功就相对减少而达到节省体力的作用,开始是有些不习惯,坚持就会适应。

其三,精力集中。朋友们一同外出旅行,总喜欢在旅行中嬉戏,别忘了,说话及唱歌等不仅消耗体能,同时还会分散注意力,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路段,如过桥、上下坡时,连眼睛都不能分散注意,如果一边下坡还同时陶醉在自然美景中,不出事才怪。因此,欣赏景色、交流问题、小娱乐等都必须在休息停步时进行。

其四,抵抗疲劳。当步行达到一定的路程时,人们就会出现双腿及身体的疲劳现象,以至会出现停步不前的打算,其实,这是到了体力的临界点,坚持下去,过了这个临界点,肌体就适应了大运动量的步行活动,疲劳感就会渐渐变弱。当然,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不能到了极限疲劳才休息。

其五,注意保持距离。一个队伍在行进中必须保持一个商定的间距,一般在2~3米,前后人员都要相互照应,并且不应拉开距离,要保证队伍的整体性、安全性。

5.方向的辨别

你可以在林中找一棵树桩,根据它的年轮来识别方向,因为其年轮总是南面的宽而北面的窄;你可以观察一棵独立的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你可以根据蚂蚁的洞穴来识别方向。因为蚂蚁的洞口大多是朝南的;在岩石众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苍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如果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则可以根据星辰来识别方向:先找到天上的北斗星,沿着其“勺柄”,找到第六与第七颗星,根据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原理,将这两颗星连接成一条直线,并在这条连线的延长线上找到比较明亮的一颗北极星,从“勺柄”到较明亮的那颗北极星,正好指示着从南到北的方向。

如果是在冬天,由于日照的原因,积雪难以融化的部位总是朝向北面的。

除上述方法之处,你还可以利用手表来辨识方向:你所处的时间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数对准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比如上午8时,除以2商数为4,将表盘上的4对准太阳,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了。如果是下午,应按规定24小时计时法计算。

6.如何使用指南针

要确定自己在地面上的位置,必须首先找到北方(即地图的上方),然后转动身体使人和地图均朝向北方,或者旋转地图朝向前进的方向。这样你才能将指南针设置在地图上。

(1)要确定从A点(你的位置)到B点(你的目的地)的方向,首先应使方向箭头从A点指向B点。沿指南针的边缘测量AB线的距离,并参照地图的比例。

(2)旋转中央刻度盘使南北线与地图的网格线重合。指北箭头(红色)现在指向地图的北面。这就确定了方向(AB线和磁北之间的角)。

(3)旋转地图使指北箭头与磁北重合,如指针所示。指南针上的旅行方向将指向你设置的方向。

(4)现在,你可以拿起指南针按照旅行方向箭头前进。保持指南针处于水平位置,并使刻度盘上的指北(红色)箭头与磁盘上的北方重合。

7.巧睡睡袋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会“睡”的人即使用高寒(-35°)睡袋在一般低温下(-5°)也会感到冷,那么怎样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时,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不发热,它只是有效地将体温流失减低,注意下面几点会帮助你睡得更暖些。

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尽量避开承受强风的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潮湿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保持睡袋干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主要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分。保温棉在受潮后会黏结而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多穿衣服

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充填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睡前热身

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微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的变暖时间。

▲使用睡袋及睡袋套

睡袋的种类很多,但在选择睡袋时和选择其他户外用品一样,并不是最贵的最先进的就是你应选择的,只有最适合你的,能和你从事的户外运动相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8.应急措施

毒蛇咬伤:在野外如被毒蛇咬伤,受伤者会出现出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几小时内就会死亡。这时要迅速用布条、手帕、领带等将伤口上部扎紧,以防止蛇毒扩散,然后用消过毒的刀在伤口处划开一个长1厘米、深0.5厘米左右的刀口,用嘴将毒液吸出。如口腔黏膜没有损伤,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所以不必担心中毒。

昆虫叮咬或蜇伤时:用冰或凉水冷敷后,在伤口处涂抹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用镊子等将刺拔出后再涂抹氨水或牛奶

骨折或脱臼时:用夹板固定后再用冰冷敷。从大树或岩石上摔下来伤到脊椎时,将患者放在平坦而坚固的担架上固定,不让身子晃动,然后送往医院。

外伤出血:在野外备餐时如被刀等利器割伤,可用干净水冲洗,然后用手巾等包住。轻微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一小时过后每隔10分钟左右要松开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环。

食物中毒: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除会腹痛、腹泻外,还伴有发烧和衰弱等症状,应多喝些饮料或盐水,也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将食物吐出来。

9.休息与饮水

在外旅行途中的休息同样要讲究方法,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是一个科学的休息原则。

休息原则:一般应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长短结合,即短时间的休息同长时间的休息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度。

短休息是途中临时的短暂休息,一般时间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站着休息为主。这种休息可以多一些,但时间短。

长时间的休息在平路旅行一般2小时一次,一次可在20分钟以内,休息时应卸下所有的负重,先站一会后才能坐下休息,不要马上坐在地上。休息期间,可以自己或者相互按摩一下腿部(尤其是小腿)、肩部、颈部等部位的肌肉。同时可以活动一下四肢。休息是积极的,而不是躺倒休息。

饮水原则:人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在运动中由于出汗蒸发,人体的需水量比平常多,及时地补充水分是必要的。但同样要掌握一个度,出现口渴时,应适当地忍耐一下,不要一渴就喝,每次喝水最多一两口就足够了,不要猛喝,过量的水只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科学的饮水应当是适量到人体基本需求即可。

水源可以是自带的饮水,如白开水、茶水、运动饮料等,途中一般不要喝啤酒或含糖分多的饮品。暑天可以预备一些消暑饮料,如酸梅汤、橄榄汤、酸角汤等,它们既可解渴,又可达到消暑作用,但这些饮料的浓度要低一些。

10.提醒:注意保护野外环境

不要随便在野外丢弃包装袋、矿泉水瓶、果皮等,将所有的垃圾带回家。

记住一句话:只带走记忆,仅留下脚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