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及服务:分析特征产生原因

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及服务:分析特征产生原因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主要归因于档案机构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随着档案事业体量的增加,档案机构运行产生的势能不断增加,其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能力随之增加。调查数据表明,档案机构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源量已经很大,综合性档案馆表现尤甚。究其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资源的把控能力有限所致。上述四个方面都会产生阻力,阻碍着面向共享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发展。

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及服务:分析特征产生原因

当前,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主要归因于档案机构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推动力。

(1)内部驱动力

内部驱动力是指为了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档案机构通过自身觉悟、优化机构、开发资源、拓展新业务等途径,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自觉地适应档案服务需求而产生的合力。归纳起来,推动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不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主要表现在:

①国家档案政策的导向力。

随着“十五”期间开始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是2005年起步的“金档工程”建设,我国档案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1年实施的国家档案局9号令和2013年实施的国家档案局10号令,对于推动全国范围内档案资源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政策导向作用,进而为档案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档案机构增加产生的势能。

2010年我国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文化事业档案馆、科技事业档案馆较1991年增加了541个,增幅12.12%[16]。随着档案事业体量的增加,档案机构运行产生的势能不断增加,其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能力随之增加。

③档案不断开放的惯性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的“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的规定的实施,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依法开放的档案数量也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2094.3万卷,增加到2010年的7428.6万卷,增长了2.5倍,平均年增长35.5%。这种依法不断开放档案所产生的惯性力,为服务广大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源。

(2)外部推动力

外部推动力是指档案机构所处的环境中所产生的力量,促使档案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踏上新台阶。归纳起来,推动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不断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服务的牵引力

公共服务是21世纪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17]。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最根本、基础的出发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18]。在政府职能转变的牵引下,档案机构(尤其是档案局[馆])通过组织变革,必然会形成一股为公众服务的力量,推动档案机构公共服务意识的形成和公共服务行动的产生和发展。

②信息产业发展的拉力。

信息产业是与信息的生产、搜集、存储、加工、传播和服务相关的多种行业的总称。计算机和通信行业的发展,各种硬件、软件数据库、通信服务、在线信息服务等,产生了一种无形的拉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在内的档案事业的发展。

③相关机构发展的竞争力。

相关机构发展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同属于文化事业机构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相比较,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显得非常落后。与虚拟博物馆的发展相比较,虚拟档案馆的发展尚未起步。这些机构产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文化事业机构多馆合一、集中设置的情形下,档案馆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面对竞争和压力,通过管理自身独特的资源,形成特色化的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是档案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向国外同行看齐的追赶力。

数字档案馆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发展较快,利用新型方式加大档案服务已经是欧美档案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19]。因此,如何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优化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使我国档案机构在追赶国外同行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力量,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

⑤公众利用的压力。

公众利用档案资源越来越普遍,对于档案服务的内容、途径、方式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使档案机构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出于应对这种压力的需要,档案机构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力量,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

正是因为内部推动力和外部推动力的双重作用,推动着以面向公众需求为目的、以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档案工作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档案工作的服务职能。

在分析成绩产生原因的同时,也不能讳言,我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存在着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

①档案行政管理的顶层设计不足。

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信息化、档案资源建设等工作方面存在着顶层设计不足的情形。以档案信息化为例,我国档案信息化率先起步于基层,由基层档案机构、地方档案馆先行试点,缺乏整体发展角度的宏观规划和干预。一旦开始顶层设计,便造成了已经起步的基层档案机构档案信息化与顶层规划之间的差异。当前,档案信息鸿沟、数字档案异构等现象的产生,与档案机构的条块管理、独行其是相关,也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足相关。

②相关政策与标准的滞后。

这在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方面表现得相当明显。2005年《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出台之前,国内相关机构,尤其是综合档案馆,实施数字化已经多年,形成了档案数字化流程、格式等方面不同的做法,在此过程中出台的标准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对于企业档案机构更是如此。

③档案资源的把控能力不足。

调查数据表明,档案机构产生的数字档案资源量已经很大,综合性档案馆表现尤甚。然而,可通过网络查询、利用的档案,尤其是数字档案全文是很少的。究其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对于档案资源的把控能力有限所致。

④档案开放的措施不足。

档案机构已经养成了档案开放的意识,但开放的措施尚显不足,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开放档案方面,包括开放档案类型、内容和时间的确立,档案开放利用模式的选择等,导致了“开放档案‘老龄化’和开放时间滞后性”[20]。档案机构在网上档案展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通过档案网站开放的档案以政务公开文件、档案目录为主,数字档案全文很少能够查到。(www.daowen.com)

上述四个方面都会产生阻力,阻碍着面向共享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发展。

以上是根据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虽然调查取得的样本并非涉及全国各地所有机构,但覆盖了全国的大部分(发达与不发达)地区,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鉴于此,我们认为,今后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如何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当前档案机构在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方法,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尤其是需要关注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针对档案机构已经开始形成的面向公众需求进行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现状,如何总结和提炼面向公众服务的档案资源建设和服务机制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

第二,针对以往基层档案工作机构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各行其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现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进行档案资源建设的规划?

第三,针对各个机构当前已产生的大量数字档案缺乏整合的现状,如何整合档案资源、为档案服务提供资源支撑?

第四,针对当前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如何使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动态平衡的整体?

第五,针对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涌现的远程服务现状,如何创新服务机制,系统地运用档案远程服务,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两种服务方式?

第六,针对当前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如何建立以推动、保障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质量为目标的评估体系?

上述问题,不仅是当前实践工作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界正在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具有理论指导价值,而且富有实践应用价值。为此,本书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答。

【注释】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

[2]关于档案信息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成果,为本调查提供了依据。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张照余.档案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档案,2007(9);郑丽.档案信息化建设测度指标体系探索[J].档案与建设,2007(2);刘菁.档案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整理鉴定学术委员会.十一五期间全国档案资源建设与整理鉴定概况[EB/OL].[2014-02-13].http://www.idangan.com/Achievement_info.asp?id=270.

[4]档案馆机构和人员情况[EB/OL].[2014-03-0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

[5]广州年鉴2012.档案资源建设[EB/OL].[2014-02-03].http://www.guangzhou.gov.cn/node_450/node_724/2012nj/html/1250.htm.

[6]黄凤平.抢抓机遇 奋力推进档案馆库建设 乘势而谋 积极拓展档案资源领域——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J].云南档案,2011(1):1.

[7]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情况[EB/OL].[2014-03-0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gjsj/ndsj/2010/html/v2126c.htm.

[8]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6(1):18.

[9]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档函〔2011〕261号)[Z].

[10]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批)》的通知(档函〔2011〕261号)[Z].

[11]傅华,冯惠玲.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5(5):41.

[12]陈姝.国家档案资源建设的途径、问题与策略[J].北京档案,2011(6):13.

[13]周林兴,仲雪珊.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2(5):46.

[14]宋慧敏.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8(8):41.

[15]李金海.试论馆藏档案的优化[J].浙江档案,2004(5):21.

[16]档案馆机构和人员情况[EB/OL].[2014-03-0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

[1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与中国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1.

[18]沈荣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路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4(1):30.

[19]马仁杰,谢诗艺,等.美国NARA网站的小众化服务特色解析及其启示[J].档案,2012(5):42.

[20]陈永生.从开放法规的实际执行反思档案开放——档案开放若干问题研究之一[J].浙江档案,2007(6):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