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公约规定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公约规定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是除生境丧失以外导致局部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的因素。近十年来,新入侵中国的恶性外来物种有20多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有1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是《公约》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公约》规定:必须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公约规定

外来物种入侵又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中,外来物种建立种群并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它是除生境丧失以外导致局部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它还严重地威胁到各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国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生物成功入侵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大多数外来有害生物是通过这种无意的人类活动而成功入侵的。

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但由于自然生境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很容易受到入侵物种的侵害。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物种无意或有意传播的机会大大增加。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环境的破坏已经非常明显,引起的生态问题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十分严重。据专家初步调查,IUCN公布的世界上100种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了中国,环境保护部《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已查明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524种。近十年来,新入侵中国的恶性外来物种有20多种,常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物种有100多种。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或多或少地遭到生物入侵的破坏,这些外来入侵物种已经造成了当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及基因污染的发生,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给农业林业、水产等生产部门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保守估计,外来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生态系统及其引起的间接损失。因此,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和危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

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是《公约》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组成部分,《公约》规定:必须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公约》缔约方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关于预防引进对生态系统、栖息地或物种构成威胁的外来物种并减轻其影响的指导原则》,要求各国将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放在优先地位,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政策、战略和行动计划

【注释】

[1]转引自蒋运龙编:《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2]肖国兴、肖乾刚编:《自然资源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5页。原文使用的表述是开发利用的“社会性”。

[3]参见刘成武等编:《自然资源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以下。

[4]Jeffrey A.McNeely et al.(ed.),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Washington D.C.and Gland,1990.

[5]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6]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

[7]参见[美]Richard B.Primack、马克平主编:《保护生物学简明教程》(第4版 中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8]引自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9]Jeffrey A.McNeely et al.(ed.),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Washington D.C.and Gland,1990.

[10]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11]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序言第一段指出,缔约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

[12]参见秦天宝:《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6页;秦天宝:“论中国大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法制完善”,载《月旦法学》2009年总第166期。

[13]The Crucible Group II,“Policy Options for Genetic Resources:People,Plants,and Patents”,Seeding Solutions,Vol.1,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Dag Hammarskjöld Foundation,2000.

[14]以下数据参见李文军、王恩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载陈灵芝主编:《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15]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Globalization with a Human Face,New York,USA,1999.

[16]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9:Globalization with a Human Face,New York,USA,1999.

[17]王献浦、刘玉凯编:《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18]Kerry Ten Kate and Sarah A.Laird,The Commercial Use of Biodiversity: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Benefit—sharing,Earthscan,London,2000,p.2.

[19]汪松、陈灵芝:“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永续利用和研究”,载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编:《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讨会会议录》,1990年。

[20]Otto T.Solbrig(ed.),From Genes to Ecosystems:A Research Agenda for Biodiversity,Paris,IUBS,1991.

[21]罗明典:《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www.daowen.com)

[22]参见自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23]例如,在全世界,生态旅游可获取120亿美元的收入。仅在加拿大,每年大约有84%的人口要参与到与野生动物有关的娱乐活动中去(如狩猎、参观动物园、到保护区旅游等),可为加拿大创造约8亿美元的收入。参见张正旺:“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概况”,载http://www.stcsm.gov.cn/learning/lesson/shengwu/200309 10/lesson-1.asp,访问日期:2004年3月15日。

[24]David W.Ehrenfeld,“Why Put a Value on Biodiversity?”,in Edward O.Wilson and Frances M.Peter(ed.),Biodiversity,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8,pp.212~216.

[25]参见杨通进:“整合与超越,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载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26]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序言中指出,缔约各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

[27]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28]“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与保护”,载http://www.sy.dq.hl.cn/biology/chapter71.htm,访问日期:2004年6月30日。

[29]Dr.I.Sundar,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rials Publications,New Delhi,India,2010,pp.113~114.

[30]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3版),2010年,第9页。

[31]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3版),2010年,第24页。

[32]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3版),2010年,第32、34、36页。

[33]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34]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35]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http://www.cites.org.cn,访问日期:2014年3月12日。

[36]环境保护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37]Lyle Glowka et al.(ed.),A Guide to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IUCN,Grand and Cambridge,1994,p.4.

[38]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和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UNEP/CBD/COP/10/DEC/X/2。

[39]于建荣、娄治平主编:《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战略研究报告(2010~2011)》,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23页。

[40]环境保护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页。

[4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2]环境保护部:《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四次国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43]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载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2zkgb/201306/t20130606_253396.htm,访问日期:2014年3月12日。

[44]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自然生态”,载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1zkgb/201206/t20120606_231056.htm,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