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休谟的审美心理学:西方美育思想史论集

休谟的审美心理学:西方美育思想史论集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较而言,休谟所谓美的快乐有其特殊性。休谟所谓的情感本身排除了单纯的感官刺激,当想象把外物转化为意象并在联结意象的过程中追寻快乐时,审美活动完完全全就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因而具有非功利性的性质,因为其中并不必然包含道德上的倾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休谟眼中的审美可以几乎涵摄一切对象,包括功利性的对象或行为。

休谟的审美心理学:西方美育思想史论集

休谟自然深受这股美学思潮的熏陶,在《人性论》中关于美的言论比比皆是,而他后来论美和文艺随笔也是众所周知,甚而至于其哲学就是一种美学,有人说:“若没有这种美学,休谟的哲学就会散落为一系列无法贯穿起来的问题。”[6]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情感是贯穿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一定程度上,休谟赞同霍布斯的观点,人以追求快乐为目的,这条原则支配着人类的几乎所有活动,他明确说:“人类心灵中生来有一种苦乐的知觉,作为它的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原则。”[7]一方面,知觉首先得到印象,而印象是情感活泼的意象,情感衰弱之后转变为观念,所以情感是知觉的最初素材,也蕴含在此后的一切认识和行为中。另一方面,当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构成复杂的印象和观念时,是想象在发挥作用,但是促使想象联结印象和观念的主要推动力,则是情感。心灵活动的普遍规则是,情感促使想象联结观念,而观念则为情感的运动提供媒介,此谓之印象和观念的双重关系。

相比较而言,休谟所谓美的快乐有其特殊性。他给美的定义是:“美是一些部分的那样一个秩序和结构,它们由于我们天性的原始组织,或是由于习惯,或是由于爱好、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8]严格意义上的美,偏重于形式对心灵的刺激,但美感并非感官的被动接受,而是依赖于想象对情感的激发、诱导和强化,并因此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美感。简言之,美感并不来自对象本身,甚至不来自观念本身,而是来自想象在观念间的转移。想象在观念间的平缓转移让心灵轻松适意,因而带来优美之感;但平缓的转移容易使心灵厌倦,新奇的因素则使心灵活跃起来;而对相隔遥远或模糊的观念的联结则导致崇高感:“除了模糊现象总是伴有一种不定之感以外,想象在补足这个观念方面所做的努力,刺激了精神,因而给情感增添了一种附加的力量。”[9]

此间,休谟无疑是借鉴了艾迪生和哈奇生的美学,但他用更为系统的经验主义方法描绘了审美的心理机制,也因此把美学原则推广到了所有领域:追求快乐是心灵的所有活动的动力,反过来,所有认识和实践也帮助人们获取审美的快乐。在休谟看来,想象的对象绝不限于平常所谓的形式,也包括抽象的观念,比如人们之所以有志于获得科学知识,是因为当他在因与果之间发现某种模糊而奇妙的联系时,心灵从探索中获得征服的快乐。又比如事物的效用是美的,但美并不来自效用本身:“效用或重要性本身确实并不引起任何真正情感,而只是需要它来支持想象;同样的这一个人在其他任何事情方面虽然会忽略十倍大的利益,可是打了几点钟猎以后带回家一打山鹬或其他鹬类,他会感到高兴。”[10]所以,审美是一种特殊的心灵活动机制,它可以把一切对象都转化为“形式化”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得到美感,因此,“美”并非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功能性概念。(www.daowen.com)

休谟所谓的情感本身排除了单纯的感官刺激,当想象把外物转化为意象并在联结意象的过程中追寻快乐时,审美活动完完全全就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因而具有非功利性的性质,因为其中并不必然包含道德上的倾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休谟眼中的审美可以几乎涵摄一切对象,包括功利性的对象或行为。既然如此,功利性的对象或行为就不能不对审美产生影响,因此休谟的美学明显带有一种享乐主义的倾向,虽然是比较缓和或含蓄的享乐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