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方美育思想史:教化目的和扩展

西方美育思想史:教化目的和扩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的审美区分理论把美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感觉的表现,伽达默尔反对这样的看法,认为审美中包含着科学难以企及的真理,并且在审美教化中能实现存在的扩充。伽达默尔以绘画为例说明了教化的真理如何实现在的扩充,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就是表现。”

西方美育思想史:教化目的和扩展

康德的审美区分理论把美看作是纯粹的主观感觉的表现,伽达默尔反对这样的看法,认为审美中包含着科学难以企及的真理,并且在审美教化中能实现存在的扩充。艺术真理观是在人文主义的教化传统中形成的,与康德的审美区分理论、审美无功利理论恰好相对,因为真正能作为教化的流传物绝对不可能是无功利的。

伽达默尔以绘画为例说明了教化的真理如何实现在的扩充,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就是表现。”[9]表现关涉艺术作品与原型的关系,这并非可以用摹本与原型的关系来解释。伽达默尔认为:“表现是比摹本还要多的东西。”[10]与其说作品是对原型的模仿,不如说,原型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表现而存在。譬如,对一件事物的表现,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加以展现,其中的每一种表现都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伽达默尔说:“每一种这样的表现都是一种存在事件,并一起构成了所表现物的存在等级。原型通过表现好像经历了一种在的扩充。”[11]他接着用新柏拉图主义的“流射说”进行了类比,原型通过表现使存在变得丰富。那么,这种在的扩充,对观众或读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伽达默尔提出了艺术具有偶缘性特质这个概念,指的是作品在特殊的境遇中产生了特殊的意义。对于读者而言,每一次与作品的相遇,都是一种全新的事件,作品的意义就被各种偶缘性所规定,或者说作品本身就是这种偶缘性事件中所表现的结果。伽达默尔说:“书本的阅读仍是一种使阅读的内容进入表现的事件。”[12]阅读变成了事件,变成了一种再创造。在阅读中,文字流传物化身为读者对话交往的对象,通过问与答的形式,使陌生的文字变成了熟悉的,死的材料被注入了活的精神。正是读者的阅读,才把作品变成了一种活的存在。在的扩充,离开了读者的理解,一切都不过是无生气的意义痕迹。

在理解中,文学艺术的意义才得以形成和完成。理解是主体间的视野交融,两种视界的交融,必然带来的是双方视野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一定带来读者的教化存在。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试图重构作品产生时的历史条件和生命状态,这种做法在伽达默尔看来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这样复现的东西只不过是假象罢了,读者的重构仅仅获得了“派生的教化存在”[13]。读者要获得在的扩充,必须要学会应用。理解总是一种应用,把理解的本文应用于解释者的目前境况。历史理解的对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义。读者阅读一个文本,就是把那个文本应用到读者自己的境地,同时自己也牵涉到文本的意义中去。“他属于他所理解的文本。”[14]于是,阅读变成了一个事件,读者并不是单纯地接受,而是包含了应用。一般人对应用有误解,应用不是把自身固有的先见强加到某个文本或情境,应用对接受者而言,“就是基于文本的普遍东西自身的实际理解”[15]。真正的理解不能单单从自己的视点出发来理解文本,而是在尊重文本基础上的视野融合,读者理解了文本的普遍本质,才能扩充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存在。反过来,读者应用自己的创造性智慧,体会作品的实际本义,并与自己视域的当代性结合起来,既见证了文本意义的存在,又创造出了新的阐释学境界。个人的理解限于一时一地之行为,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在阅读史的长河之中,视野融合事件还形成了效果历史,效果史同样也丰富了、扩充了作品的存在。(www.daowen.com)

要做到真正扩充存在,还要把握文本的普遍性的存在,即艺术的真理。伽达默尔认为:“只有当我们预先假定一件艺术作品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理念时,艺术作品才能被理解。”[16]这就要求有“完满性前把握”。理解的对象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真理,真正的理解是真理的显现。不理解、曲解或误读都是真理的遮蔽,只有回到语言中,把语言当作存在的真正家园,小心翼翼地对话和筹划,才有可能让真理显现。事物的真理存在于话语之中,语词并非仅仅是符号,意义的理念性就在语词之中,语词已经就是意义,就是认识过程本身。中国古书《淮南子·本经训》中把语言诞生描述得十分神秘,语言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西方解释学理论没有那么神秘,但也认为语言中有某种原始的精神力量。因为拥有语言,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人通过语言与世界相协调。话语是有限性的,但有限的语言通过自由组合可以产生无限的意义。哲学解释学关注的对象是存在,是意义。解释学告诉我们,读诗的目的不是要在文本中找到现实世界中已经存有的东西,而是要在不可能的世界中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即伽达默尔所说的“开辟神性和人类的世界”[17]。所以,阅读的教化带来了两种存在的扩充,作品成了一个神性的世界,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充满诗意。当然,伽达默尔虽反对方法的生搬硬套,但理解也并非无章可循。他一再强调文学作为事件性存在的特性,要求读者聆听流传物的诉说。其中,一切事物都能自身阐明、自我阐释。正确进入文本的方法不是盲目同化,也非以意逆志。同化虽是人类共通之习惯,但也是造就误读之机杼。读者不妨先顺从文本,因为真理就在文本之中,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接纳它,真理就会不期而遇。理解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只需要用心谛听,这就是哲学解释学的要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