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动画导演基础:场面调度的综合性与时空观念

动画导演基础:场面调度的综合性与时空观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场面调度的这种复杂性、综合性,创造了影视特有的时空观念。所以说,只要把场面调度运用得合理而有效,即使不按照现实中的时空设计影片,观众依然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另外,无论是人物调度,还是场面调度都离不开被拍摄对象所处的环境,即场景这个元素。在设计场面调度时,要充分考虑到。

动画导演基础:场面调度的综合性与时空观念

场面调度这个概念相对综合和复杂一些,因此,下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这个概念,希望可以让学习者相对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场面调度的含义以及一些与它相关的细节信息。

(1)关于“场面调度”这个词的词源:该词最早源于法语,意思是“摆在适当的位置”和“放在场景中”,并非我们现代影视人认为的“从最初它就专属于影视圈”,它也是被不同领域的人多次实践后辗转地输送到电影创作中,并将这个抽象词汇付诸实际运用的过程。如今影视创作手法上的相似性,让“场面调度”这个词和概念横贯电影和电视两个领域。

(2)场面调度最初的用途:场面调度起初只用于舞台剧,指戏剧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的活动位置、方式和路线以及不同演员之间的位置安排、他们之间如何交流等相关问题进行的构思和处理。场面调度在舞台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戏剧导演执导戏剧时的一种关键的手段。

在戏剧、舞台剧的表演过程中,观众与舞台或者说观众与表演者之间是一种实时的、直观的、近距离的关系,镜头根本无法进入其中,另外,观众在观看时只能固定在一个点上、无位移地进行观赏,而且受戏剧舞台“三面墙”的方寸空间的限制,导演在设计场面调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几方面条件的约束。

有很多戏剧导演试图把影视思维引入其中,力图增强舞台的表现力,最大限度地摆脱这种空间上的制约感以及舞台表现中浓郁的程式化味道。虽然我们能在舞台上见到一匹马穿台而过、大雨倾盆,甚至还可以看到一辆真的摩托车被骑到了舞台上,但一切努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也无法颠覆、撼动舞台和观众之间单一、固定的视点关系。

(3)场面调度在电影中的使用:电影和舞台剧导演在调度的艺术处理方面具有某些共同性。因此,该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但其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影中的场面调度所包含的内容比舞台剧中的要宽泛许多,其灵活性、多变性和丰富性都要比舞台剧更胜一筹。

(4)电影中的场面调度包含着不同的调度方式:包括对演员的调度和对镜头的调度,是一种综合的调度方式。电影导演将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场面调度,并借助场面调度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别、不同的距离,间接地观看银幕中的世界,体会演员的表演、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场面调度的这种复杂性、综合性,创造了影视特有的时空观念。通过这些调度无法保证影片中的时间和空间保持绝对的统一、完整和连贯,也不能保证影片中的时空与现实等同。而且影视中的时空往往被不停变换的镜头和场景分割和切断,在镜头与场景的变换中,观众的视点、剧中人物的视点以及影片的讲述视点灵活多变。这种时空上的非连贯性和视点上的多变性,会让影视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表现等方面存在某些“空白区”。但只要这些空白区是导演采用合理而巧妙的办法留下的,观众就完全注意不到这些“缺失”,他们在几乎无意识的状况下,主动在头脑中运用想象和联想把这些“空缺”填补上。所以说,只要把场面调度运用得合理而有效,即使不按照现实中的时空设计影片,观众依然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5)场面调度的依据:首先是依据人物而定,主要依据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个性特征、动作、走位以及状态;其次,依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变化;再次,依据人物与环境、场景之间的关系;最后,编剧所写的剧本,对剧本的理解、对影片的风格构思、希望通过影片表达的思想内涵等都可以成为导演构建场面调度的依据。

(6)场面调度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问题,几乎涵盖了之前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因此,在掌握场面调度这个知识点之前,要确定已经把以前所学过的理论点、名词和概念都熟记于心。另外,无论是人物调度,还是场面调度都离不开被拍摄对象所处的环境,即场景这个元素。在设计场面调度时,要充分考虑到。

第一,场面调度是一种独特的视听语言。它可以让导演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气氛以及节奏等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充分体会和领悟。

第二,场面调度具有构成镜头画面的作用。通过对人物和机器的调度使镜头产生不同的构图效果。例如《杀手里昂》中有一个镜头,是里昂先站在窗边,随后走向镜头,在这个镜头中导演借助把演员从窗口调度到镜头前这么一个动作,使得镜头从比较稀松的全景式构图,不露痕迹地转化成构图相对饱满的人物中近景镜头。

第三,场面调度可以借助构图传递出富于表现力的美感,这种美感既包括造型美,也包括镜头画面所传递出的一种整体美。由澳大利亚著名影星梅尔·吉普森执导并主演的影片《勇敢的心》中,当华莱士即将悲壮地死在贵族阴谋的砍刀下时,导演把时空发散了出去,平行刻画了刑场之外的三组人物——一个是老谋深算的老贵族首领,一个是对华莱士心怀愧疚的年轻贵族,另一个就是与华莱士产生爱情、年轻貌美的贵妇人。导演在调度这个女演员时,让她几乎侧坐在镜头前,头慢慢低下,一滴眼泪顺着脸颊滚落,并不大的动作把女人此时压抑在内心难以名状的悲痛表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形成了构图上的一种宁静而悲凉的美感(见图8-9至图8-11)。

图8-9 《勇敢的心》(1)

图8-10 《勇敢的心》(2)

图8-11 《勇敢的心》(3)

这个例子说明,场面调度不仅可以使镜头有美感,还可以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并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还以刚才提到的这个镜头为例,如果这个年轻的贵妇人是一个个性色彩非常鲜明、外向、脾气暴躁的人,当她面对自己所爱的人即将蒙冤屈死这一刻时,恐怕不会以默默垂泪这个动作来应对;相反,导演应该安排她大声嘶喊、哭叫甚至在房间里使劲摔东西以抒发胸中难以平息的怒气与无奈。所以导演可以借助恰如其分的场面调度来展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四,场面调度还可以起到渲染环境、营造意境的作用。美国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场戏,导演安排所有的学生下一个旋转楼梯,而片中那个保守派老师则逆着学生向上运动。这些说笑着、在狭窄楼梯上拥挤着的学生就像一只只被保守教育束缚的小鸟。尽管环境狭小不堪、制度生硬死板,但还是难以束缚住孩子们自然、活泼的天性。而导演安排那个保守派的强硬捍卫者逆流而上,是希望借助大量的学生明示出尽管这个保守派老师很顽固、很强硬,但他面对的学生并非是少数的一两个。导演通过对这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表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斥着保守、教条甚至泯灭人性的“死水”环境中。

第五,优秀的场面调度可以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促使观众自发地联想、想象和弥补影片中的一些“空缺”。这种弥补的前提是导演所使用的场面调度对观众产生了足够的感染力或者说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发地填补影片中没有交代、镜头没有给出、演员没有表现出来的那部分“空缺”。例如,一个人打算从某地坐飞机到另一地办事,一种调度办法是相对真实、完整地记录该人出行的过程,即导演可以选择:①该人拖着行李箱从家里出来;②坐上出租车;③出租车在公路上飞奔;④出租车停在机场的大门前;⑤该人从车上取下行李箱并走进机场大门;⑥该人拖着行李箱来到柜台前办理登机手续;⑦该人拖着行李箱奔往登机口;⑧登机口前,该人排队等待办理登机手续,一直到办理完登机手续;⑨飞机上,该人放行李,在座位上坐好、系好安全带;⑩飞机在天空飞翔;⑪飞机着陆;⑫飞机舱门打开,该人从机上下来,朝着机场摆渡车的方向走去;⑬该人乘坐巴士朝机场大厅前进;⑭机场大厅门口,该人拉着行李箱进来;⑮该人朝机场大门的方向走去;⑯机场大厅门口外,该人从门内出来朝着出租车的方向走去;⑰打上车;⑱出租车飞速行驶在各条公路上;⑲车停在一座现代化高层建筑前,该人下车。

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调度虽然相对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动作过程,但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因为写到第十九个镜头或者准确地说第十九大组镜头时,最主要的东西还没有被表现出来,而以上这些过程几乎都是过场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同样是这组动作,可以简化为:①该人拖着行李箱来到机票办理处;②其行李箱上被贴上一张托运条,镜头推向这张条并成为特写镜头;③随着上个镜头的动作,飞机起飞的声音进入,从托运条的特写镜头拉开,观众发现镜头已经切换到另一个机场,且行李箱已经到了传输带上,该人的手伸过来拿行李箱,箱子被拎起的一刹那遮住了镜头,镜头成黑屏;④接黑屏,行李箱被拿下,该人已经在一座现代化建筑内的会议室里了,刚把行李放在房间的角落;⑤一行人进门与该人寒暄,很快切入主题,他们开始了谈判。

从这短短的五个镜头里可以看到节约型调度带来的好处:简约、概括、节奏快、叙事紧凑。而其中没有讲述的过程戏,观众通过自我弥补一点都不觉得缺少了什么。(www.daowen.com)

总之,场面调度的作用非常重要,此处只是对主要的、重要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导演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千万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个老师或某一本书,认为只听一位老师的课或只看一本书就可以熟练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一劳永逸的思想是错误的。导演这个专业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整个影视专业也是如此。现在在影视院校中出现了一些不理智的情况,很多学生听课、做笔记、看书都非常认真,热衷于不断地考级、拿学历,但是对创作实践却提不起兴趣。很多人认为自己只有大量进行理论学习,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和竞争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违背影视专业本质的。影视是一类艺术创作专业,无论导演、演员、编剧,还是录音和摄影,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还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通过这个过程把理论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可操作的、真正融入自身血液的技能、艺术修养和专业素养。即使一些人打算在未来的日子里踏入理论行业,如果具备一些实践经验之后再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出来的结果才更会让人觉得言之有物。何况一些影视专业知识是具有时效性的,例如在导演专业中关于镜头的一些理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一些变化,现代观众接受一些大段的或只有几格长度的镜头没有任何障碍,而这一点对于最初的电影观众而言是难以适应和理解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场面调度的时候也要抱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态。

场面调度的作用绝不止于此,需要导演专业的实践者和学习者们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自我体会和总结。学习者和实践者们不要一味地“仰视”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创作规律,要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它们进行改良和扩充。

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场面调度的方法和分类是灵活多变的,是非固定的,要和影片内容、人物状态以及场景环境、具体的道具设计等这些非常具体的、细节的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受它们的直接制约和影响。反过来说,这些因素同样可以激发导演在场面调度方面的创作灵感。在这里总结场面调度的方法和分类,是希望能为一些初学导演者提供一定的操作方法,以免他们在进行第一次真正的导演创作实践时大脑一片空白。

第一种场面调度方法是纵深场面调度。指导演通过演员和摄影机、摄像机的运动,在一个镜头内完成从景别到光线、影像、影调,到镜头构图,再到人物造型、人物状态、人物动作等的变化,甚至是场景环境、整个镜头和环境氛围的变化,借此来丰富镜头的视听效果,传递出人物情绪、影片氛围等。这种调度手法普遍地将人物或物体作为一个镜头的前景,而处于景深处的人物,也就是处于后景的人物从后景运动到前景,从而使景别在一个镜头内产生了变化,即从全景到近景,也有可能是从中景到特写;或者是处于前景的人或物按照纵深的路线从镜头的前景位置运动到景深处,即后景,使得镜头画面从近景或特写景别随着运动变化为全景景别,而这个景别上的变化也是在一个镜头内完成的。

这种手法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十分常见,不仅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第二种场面调度方法是对比场面调度。指把相反或相同的人和事物联系在一起,使之起到互相比较、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对比双方不仅不会相互排斥,还能彼此呼应。

这种方法可以使对比双方更加鲜活和生动,而且还可以彰显出彼此的个性特征。例如,可以让急的更急,缓的更缓;安静的更安静,喧闹的更喧闹;黑的更黑,白的更白;色彩鲜艳的更鲜艳,颜色暗淡的更暗淡;高的更高,矮的更矮;冷的更冷,暖的更暖;拥挤的更拥挤,空旷的更空旷等。

第三种场面调度方法是象征性场面调度。指导演运用场面调度的时候,使其产生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再借助这种场面调度的方式象征某事物的深层含义或表象事物的深度的思想内涵。

例如前苏联电影《烈日灼身》中,一片麦田上升起了一面由热气球悬挂着的、画有斯大林头像的旗。导演借助这个镜头把处在斯大林强压下的政治局势一下子表现了出来,避免了直接用语言描述的简单感和直接感,把深层次的内涵巧妙地“讲述”了出来(见图8-12至图8-14)。

这种场面调度的方法,一方面丰富了视觉影像,另一方面把创作者深层的思想、抽象的理念潜藏在表象的镜头画面下,给观众一定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还可以使影片避免直白、简单的叙事,提升整部影片的叙事格调。

图8-12 《烈日灼身》(1)

图8-13 《烈日灼身》(2)

图8-14 《烈日灼身》(3)

第四种场面调度方法是重复性场面调度。它是指导演在影片中重复使用相同的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借助这种简单的重复起到一种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强调某种事物、某些现象、某个人物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如此一来,可以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造成某种冲击,让观众进行思考和联想,进而从这些信息中发现某些新的含义和价值。

但这种调度方式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让观众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感,让他们觉得乏味、平淡。

思考题

1.调度的含义及重要性是什么?

2.什么是人物调度?有哪些不同的方式?

3.什么是镜头调度? 如何分类?

4.什么是场面调度?它有哪些不同类型?不同类型场面调度的特点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