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招贤纳士,广受赞誉

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招贤纳士,广受赞誉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公元1679年,为了延揽培育人才,康熙紧急决定开设“博学鸿词”特科,广泛选取汉族知识分子中学问渊博的人。开设博学鸿词科,先由内外大臣荐举,不管是已经当官还是没有当官的,定期在殿廷考试,录取的人就授予翰林的职衔。求贤诏令公布和博学鸿词科开设后,一时间朝野内外、上下官员纷纷举荐自己所发现的人才,原来的一些隐逸之士也争相求荐。在开展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康熙帝唯恐遗漏人才,因此在录取时尤其宽大。

康熙开设博学鸿词科,招贤纳士,广受赞誉

公元1661年,康熙登上皇位,公元1662年改年号为康熙元年。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封建帝王中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康熙名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3月,卒于公元1722年11月,享年69岁。

康熙亲政后,清朝政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康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封建君主,他深深懂得知识分子对于维持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明确地认识到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于刚刚入关的清廷的不满情绪。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广泛地笼络、培育人才,巩固政权,康熙开始调整以前的文化政策,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他极力地举贤纳士,唯才是求,主张把具有真才实学的汉族文人提拔和吸收到自己的智囊库中。为此,他特意开展了开科取士、开馆修书、奖励文学、崇儒重道等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各项措施。特别是公元1679年,为了延揽培育人才,康熙紧急决定开设“博学鸿词”特科,广泛选取汉族知识分子中学问渊博的人。此前,康熙还颁布了求贤诏令。开设博学鸿词科,先由内外大臣荐举,不管是已经当官还是没有当官的,定期在殿廷考试,录取的人就授予翰林的职衔。

求贤诏令公布和博学鸿词科开设后,一时间朝野内外、上下官员纷纷举荐自己所发现的人才,原来的一些隐逸之士也争相求荐。开设博学鸿词科不久,在京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及翰林,在外的总督、巡抚、按察使等共举荐各种优秀人才189人。康熙皇帝把被举荐者汇集京师,谕令户部发给他们俸禄,以优厚的礼遇对待他们。

公元1679年3月1日,博学鸿词科考试开始,考场就设在宫中的体仁阁。康熙皇帝亲自到考场拟题两道,一为“旋玑玉衡赋”,一为“省耕二十韵诗”。考试从清晨开始,中午的时候,康熙传旨赐宴,下午继续答题。考试一直进行到午夜,吏部收了试卷,由翰林院总封后,康熙亲自批卷审阅。结果选中多人,对其中已经入仕者授予侍读、侍讲、翰林院编修等职务,还没有入仕的人一律授予编修、检讨职衔,都以翰林的规格使用,当即在东华门外设馆让他们编修《明史》。

在开展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康熙帝唯恐遗漏人才,因此在录取时尤其宽大。被录取的考生中,有的诗律并不和韵,有的文句滞涩,有的试题还没有做完,还有的字句之间带有犯上之意。但是,康熙考虑到考生都是当代的鸿儒才俊,对他们不以为嫌,全部予以录取。(www.daowen.com)

经过博学鸿词科的选择和培养人才,一大批学识德业、理学政治、文学词翰、品行都优秀的知识分子进入朝廷,为巩固清朝的统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悟在当下】给人才希望,让人才有所追求

康熙帝的高明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开设博学鸿词科一方面可以吸引人才,广泛搜罗人才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另一方面就是给更多的人才以希望和进仕的途径,让他们有所追求,在追求中发展自身,客观上起到了培育更多人才的作用。

现在的领导者可以从康熙帝身上学到的智慧,就是要尽可能地发现、使用、培养各种人才,不要让人才“游走”在自己的控制之外。同时,吸收不同的人才,给更多的人才以希望,充实自己的群体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