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CPM理论:领导行为模式、动力学与文化差异

CPM理论:领导行为模式、动力学与文化差异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CPM模式的领导概念CPM模式的领导概念,是基于组织机能的领导行为理论。CPM概念既不是单纯的领导特质理论,也不是单纯的行为理论,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包含了情境理论的思想。(二)CPM理论的动力学CPM理论既然是研究领导力,就应该有其动力学机制。图11-11CPM模式图(三)CPM领导模式的文化根源任何领导行为理论都不可能与其社会文化背景脱离。CP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领导行为评价上,中国与西方模式是存在着差别的。

CPM理论:领导行为模式、动力学与文化差异

(一)CPM模式的领导概念

CPM模式的领导概念,是基于组织机能的领导行为理论(即PM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两种机能:一种是组织目标的达成机能;另一种是组织的维系和强化机能。前一种机能可以简称为P,后一种机能可以简称为M。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就是执行组织的这两种机能。由此,领导行为就是由特定组织的领导者所代表的组织机能的表现。不同强弱的P因素和M因素可以组合成四种不同的领导类型,从而将领导划分成PM、P、M和pm四种类型。

早期西方的领导理论,仅停留在这两种机能概念上。但是,凌文辁等人认为领导行为与领导效果不能分开来考察。领导效果不仅受组织机能发挥好坏的影响,而且也受领导者个人品质的影响。因此,领导行为不仅是领导者所代表的组织机能的表现,而且也是领导者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所以,领导行为的概念应该既包括组织机能因素,也包括领导者个人特质因素。他们提出的CPM模式正是这一种新的领导概念的反映。CPM概念既不是单纯的领导特质理论,也不是单纯的行为理论,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包含了情境理论的思想。

(二)CPM理论的动力学

CPM理论既然是研究领导力,就应该有其动力学机制。其中P是完成组织目标的机能,是领导者的工作能力的反映,包括压力因素、计划性因素和专业性因素。为了完成组织目标,不仅要求领导者有周密可行的计划,精通专业知识,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而且要求领导者规定各级职责范围和权限,制定工作所必要的规章制度,限定下级完成任务的期限,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等。这一切都是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领导行为。

M是维系和强化组织的机能,是领导者人际能力的反映。领导者在执行P机能的过程中,往往会给被领导者造成压力,使下级产生紧张感和不满情绪。这种不满的积累将引起被领导者的心理抵抗。M机能的作用,就在于通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体贴关怀、信任尊重、激励支持,给下属表达意见的机会,激发下属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满足下属的社会性需求等做法,来消解上下级关系中不必要的紧张感,缓和工作中所产生的对立和抗争,以维护组织的正常运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M机能是维持组织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

C机能起着一种模范表率的作用。众所周知,领导是一种影响力,领导者通过所占有的职位和权力以影响被领导者,使他们去实现组织目标。P机能和M机能可以看作是领导者执行这种领导职能过程的直接影响力,而C机能则是领导者的间接影响力。由于领导者的模范表率行为,一方面可使被领导者在工作中的不满得到解除,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公平感;另一方面,领导者的模范表率行为,通过角色认同和内化作用,可以激发被领导者的内在工作动机,使其努力地去实现组织目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者的模范表率行为对被领导者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其影响力往往胜于命令、指挥、控制和监督。可以认为,C机能对P机能和M机能起着一种增幅放大的作用。

C、P、M三者的作用机理见图11-11。

(www.daowen.com)

图11-11 CPM模式图

(三)CPM领导模式的文化根源

任何领导行为理论都不可能与其社会文化背景脱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领导行为评价模式中,既有相同的成分,也会有不同的成分。前者反映了管理的共性内容,后者反映了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特质性。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异,国情不同,对领导行为的评价也会有所差别。CP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领导行为评价上,中国与西方模式是存在着差别的。这种不同,正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表明CPM模式具有中国特色,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因此可称为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模式中增加了“品德”因素。关于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凌文辁等人做了如下解释:

第一个原因与我国干部政策的要求有关。在中国现行的“干部”体制中,干部的选拔和评价首先都强调品德因素。共产党的干部不应该当官做老爷,而应该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因此,我国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必须强调德的标准,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

第二个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观念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人的评价都强调“德才兼备”,特别重视人的“德”的方面。老百姓对刚正不阿、不谋私利、秉公办事、德高望重的清官,倍加称颂,而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这种伦理观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一个领导者如果在德的方面很差,尽管他很有才干,也很难得到人们的拥护。因为那些歪才恶德的贪官,给国家、社会、百姓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个原因与中国的法制不健全有关。西方国家经历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的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领导者的行为往往受到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德的问题并不成为评价领导者行为的特殊标准。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意识还根深蒂固,一下子难以根除。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公私不分、任人唯亲、重私情等习惯还侵蚀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目前我国的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尚不健全,它们对领导干部的约束性还有不少漏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德的方面,因为品德高尚者才能自律。

第四个原因与中国的集权体制和中国人的国民心态有关。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各级领导者的权力过大,缺乏监督机制,一旦当上领导,就不容易下台。这种体制更增加了领导的“权威性”,使其主宰着被领导者的命运。如果领导者的德不好,就容易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使国家受损,百姓遭殃。因此,中国人总是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领导人身上,期望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来当领导,以抵消“官本位”带来的弊端。这一切,都使得领导行为评价的中国模式不同于西方模式,CPM模式正是反映了领导体制上的中国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