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的风俗文化-汉水流域民俗文化

汉水流域的风俗文化-汉水流域民俗文化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俗是公民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风俗的模式是通过程式化体现的。风俗文化的另一个特质就是规范性。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执行的行为准则,如法令、契约、纪律、戒律、禁忌等,其中,风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从起源上讲,风俗可以说是法律之父,在成文法产生之前, 风俗是远古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

汉水流域的风俗文化-汉水流域民俗文化

风俗是公民群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风俗的模式是通过程式化体现的。程式化是指风俗活动中人们的行为要依“规矩”而行,保证达成某种预期的结果。程式化的场景在风俗活动中随处可见,从共时的角度看,在相同的节令,风俗空间中展演着大致相同的场景:春节拜祖宗、吃年夜饭的场景,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的场景,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的场景等等。从风俗事件的历时过程来看,无论葬俗、婚俗, 还是其他习俗,其中的每一个礼俗环节都是前后相继,一般不容紊乱,因而其场景的表现也按照程式化的顺序依次排开。如汉族人民婚嫁习俗事象的顺序依次是:提亲、相面、看家、订婚、请期、送红书、填箱、娶亲、拜堂、入洞房、转院、铺床、闹洞房、换钟、暖床等。这些风俗事象的建构都形象化地反映了民众对风俗场景程式化的认识。正是这类程式化的场景使我们能够清晰地辨认出正在进行的风俗活动,也把风俗场景与其他日常生活场景、风俗空间与其他日常活动的空间有效地区别开来。

风俗文化的另一个特质就是规范性。回汉婚礼中的各种事项以及汉族丧礼中的“卒、殓、殡、葬、祭”,一般要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先后次序不允紊乱。而且在这些程式中,哪些人可参与,哪些人不可参与,都有规定,如在年节祭祀中,女人不可参加,把“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贯彻得很彻底, 至今一些地区还是如此。(www.daowen.com)

风俗的规范性决定了它有规范功能,这是指风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的制约作用。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执行的行为准则,如法令、契约、纪律、戒律、禁忌等,其中,风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从起源上讲,风俗可以说是法律之父,在成文法产生之前, 风俗是远古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汉字中的“法”字最早见于金文,形状是水边一块地方的一个两角动物和一个人,这个字形正是古代一种判案习俗的形象描绘,可见法律的确源于风俗。古时遇到疑案,就将争讼者带至神社, 由神兽来以角相触,被触者为有罪。《墨子·明鬼》中载有一个实例:公元前551年,齐国有二人争讼三年难决,最后,齐庄公命令将这两个人带到神社, 牵来一头羊,让二人将羊血涂在嘴上发誓,结果,一人在起誓中平安无事, 另一人誓词还未念到一半,那羊就跳起来,用角将他的腿撞断,他后来死在神社里。近年来,研究者们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还发现了不少各种风俗习惯法的遗存。

风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社会行为规范。成文法律无论多么细致,都不过是社会行为中需要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风俗却以习惯的力量,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暗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心理活动,从行为到语言,人们都不自觉地遵从着风俗的命令,并对此几无觉察。可以说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受着风俗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