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效沟通,解决困境-精益沟通

高效沟通,解决困境-精益沟通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言多”不是看话语的数量,而是要站在接收者的角度做评估,建立“思考循环”的习惯。3.在执行循环中调整:“思考循环”中对对方的评估判断也许是有偏差的,需要在“执行循环”中做进一步的调整。同时在沟通过程中,保持与员工的互动交流。很多时候多讲或者少讲,对沟通双方都是困境。另外,信息接收方通过提问进行评估反馈,评估收到的和对方发出的信息之间是否有差距,避免对方瞎猜。

高效沟通,解决困境-精益沟通

本章第一节是我们如何积极主动地修炼自己的沟通习惯,这一节我们探讨的是当我们遭遇沟通困境时,如何寻求破解之道?

沟通困境1:言多必失,经常说不该说的话,怎么办?

说话说漏嘴了,让人知道了自己的底牌;说得太忘我了,没有照顾到周围人的感受,误伤别人,都属于言多必失。反之“不说话”或者“话太少”,往往又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还容易让沟通氛围变得很尴尬。

破解之道:建立“思考循环”的习惯。

所谓“言多”不是看话语的数量,而是要站在接收者的角度做评估,建立“思考循环”的习惯。

1.沟通表达前先思考沟通的目的,如我为什么要沟通?通过这次沟通我期望达到什么效果?

2.试着站在接收者的立场评估一下:接收者对本次沟通有什么期望,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信息?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为了达到我的沟通目的,最精简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在执行循环中调整:“思考循环”中对对方的评估判断也许是有偏差的,需要在“执行循环”中做进一步的调整。我们觉得自己的表达不算“言多”,结果并不过分,但当我们说出去后,对方的反应很激烈,那一刻我们要觉察到自己“言多”了,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节奏,做到精益沟通。同时也调整对对方的认知,使得下次对对方的预判更准确。

沟通困境2:沟通耗时太多,成本太高,怎么办?

与人沟通时讲不清楚表达重点,陈述内容发散。内行对着外行,怎么说也说不清楚,沟通成本高。工作会议沟通话题不聚焦,大家各说各话,或者围绕一个细节点不停地重复讨论,会议成效低下。

破解之道:通过执行循环砍掉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1.通过执行循环让沟通越来越精益,关注接收者,关注彼此信息差,对于大家都明白、了解的就不用再说了,只说别人不知道的。

2.每一次沟通结束后,通过评估接受者的反馈,反思自己沟通表达中多余的部分,做到持续改善。

沟通困境3:关心对方,想要对对方负责,就会变得唠叨,唠叨却会引起对方的抵触,怎样沟通,不用唠叨也能让对方听进去?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有父母、子女、管理者等角色,职责所系,要为子女、父母、员工负责,难免会偶尔有千叮咛、万嘱咐的唠叨,引起对方的抵触,沟通目的没达成,通常我们会加强沟通,更唠叨,进入唠叨—抵触—再唠叨的恶性循环。

破解之道:留意对方是否关闭频道,引导对方打开频道再沟通。

1.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确保对方频道打开再开始正式沟通。

2.在沟通过程中,时刻关注对方,开展基于双向互通的沟通。

3.表达完成后,通过评估对方的反馈,确保对方是否听到并听懂信息。确认对方听懂后,就不用再重复唠叨。

比如,作为管理者,准备发布一项重要任务,先确保员工打开频道,再开始发布任务。同时在沟通过程中,保持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任务发布完成后,请员工反馈一下,刚才的任务是什么,具体有哪些关注点。长此以往,有评估、有表达、有反馈,形成部门良好沟通习惯,员工不会随意关闭频道,管理者也不用再重复唠叨。作为管理者,话不多,控制自己的表达欲,表达更精益,本身就在提升个人的威信和影响力。

沟通困境4:提不同意见容易伤感情,忍着不说又不能解决问题,“鱼”和“熊掌”如何兼得?

会议中大家因为意见不同,刚开始是对事的争论,后来上升到对人的不认同,产生人际冲突。还有另一个维度的极端情况,会议时明明彼此有不同观点,因为害怕破坏人际关系,又不表达出来,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会后又不执行。

日常工作中,领导安排了一项任务或定了一个目标,我们有不同意见,表达吧,又怕领导不悦,如何跟领导沟通呢?

破解之道:关键是做好人事分离。

关于在会议沟通中如何做好人事分离,做到以下三点。

1.沟通过程中时刻保持觉察,确保自己的沟通内容是对事不对人,保持对人的支持和对事的客观讨论。

2.在会议中有意识地安排主持人或第三方的力量,让他们站在中立的角度,冷静评估当事双方的情绪,并及时喊停,确保双方就事论事地讨论。

3.为了确保对方接受“事”的层面的不同意见,要持续巩固“人”的层面的信任度。

关于在具体任务和目标上,和领导意见不一,如何做好人事分离,可以参考以下三点。

1.确保沟通过程让领导觉得你是对目标结果负责,而不是争强好胜地证明自己对。

2.评估领导的接受度、彼此信任度以及任务目标的重要程度,如果不是原则性的事情,可说可不说,就尽量不说;如果领导接受度低,我们就提供基础的客观信息补充;如果领导接受度高,我们又彼此信任,那就可以把我们对未来的不同预判也让领导知悉。

3.沟通讨论的最终决策权在领导手里,一旦决定,不管是否与我们认知相符,都绝对执行。

沟通困境5:说少了,怕对方听不懂或瞎猜,说多了对方又嫌我烦,怎么办?

在工作中,领导发布指令,讲了两点,部分信息未说明,员工对未收到的信息就自动脑补,造成工作结果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如果领导把价值、目标、行为标准等讲得很清楚,员工又认为啰唆。给员工培训也是如此,讲得不细致,部分新人听不懂,讲细致了,职场老手不耐烦。很多时候多讲或者少讲,对沟通双方都是困境。

破解之道:精准定位信息差,做针对性的精益沟通。

在尝试表达之前先了解沟通对象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不妨先抛砖引玉,精准定位信息差,表达的针对性就越强。比如之前讲到的新员工培训,讲之前先评估一下,可以先抛几个专业概念评估一下,如果对方有认知,只需要补充对方不知道的部分,这样一来,我们的表达成本下降,效益提升。表达通过精准定位信息差,针对性的表达,才是精益的表达。同时恰到好处地表达,需要遵循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话要讲得既简洁又浅显。

另外,信息接收方通过提问进行评估反馈,评估收到的和对方发出的信息之间是否有差距,避免对方瞎猜。比如,在工作中,领导安排下属复印一份资料,并未做其他交代,作为下属,需要通过提问,确认复印资料的用途,了解到是集团分管领导来检查工作,那就可以通过反馈确认是需要单面彩印,且装订完成后放到二号会议室,如此互动,就是精益沟通。

沟通困境6:沟通中,人们更喜欢在自己的频道里,怎样让沟通双方愿意进入对方频道来逐步形成默契?

每个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也就是自己的频道里,都有表达欲,表达结束后也很有成就感。而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听别人表达,听不懂,没有成就感,也就不愿意继续沟通。当双方熟悉的领域不同的时候,就会各说各话,无法形成默契。

破解之道:关键是寻找共同话题或兴趣爱好。

两个人不默契,聊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不愿意聊;另一个是认知差异大,找不到可以共鸣的话题。

1.先建立彼此沟通的意愿:相比有共鸣的话题而言,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更容易一些,如天气、时事、趣事等。通过这些话题,让彼此有意愿沟通。

2.拓展彼此共有的知识面:如果我们对对方的话题不是很熟悉,可以先做个好的倾听者,这既能提升对方的沟通意愿,也能让彼此共有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共同关注或感兴趣的领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默契。

沟通困境7:经常过早判断甚至误解别人,该怎么办?

碰到已知的,自认为没有价值的,我们会关闭频道;当信息不完整时,又自动脑补,基于此,往往容易造成过早判断。判断下得越早,发生误解的概率越高。比如会误解领导的指示,“领导怎么会下达这样的指令?!”误解客户的需求,“客户怎么会有这样的特殊需求?!”

破解之道:把“!”变成“?”。(www.daowen.com)

听到不同观点,我们第一反应是“你错了”,其实是在对自己说“你是错的,所以你的话我不要听,你的话对我没有价值”。频道关闭。把“!”变成“?”思考“你为什么这么想?”是在暗示自己的大脑“有一些信息我没有掌握,我很好奇”, “我需要去接收更完整的信息”。这一刻频道重新打开。比如,误解客户的需求,思考为什么客户会有这样的特殊需求?客户的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基于此我可以为客户做些什么满足他的需求?

沟通困境8:听不出别人的弦外之音怎么办?

我们经常讲人际关系中追求圆融之道,话说三分好,点到为止。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客户对销售等,有些话明说或说透,直接说出来要冒风险,可能被拒绝了,面子上过不去,会弄得彼此尴尬。所以经常有话说一半,剩下的“你懂的”。但是万一我们“真不懂”,听不出对方的弦外之音,也会被变得更尴尬。

破解之道:共享上下文背景,掌握弦外之音的内在逻辑。

彼此共享的上下文背景越多,越容易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在我们没掌握完整的上下文背景之前,针对他人的弦外之音,我们要理解觉察,而不能直接说破。

1.观察和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愿望:通过关注对方的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了解对方的情绪感受,推测出在这种情绪感受下他的愿望。

2.推断对方的意图:问自己一个问题:“他向我表达了这种愿望,我要做什么才能满足他的愿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他的意图,也就是他最终的弦外之音。

3.持续补充上下文背景:通过给对方反馈,确认我听到的“弦外之音”是否是对方真实的意图,进而补充上下文背景的信息。每次与对方沟通的过程,都让我们加深互相的了解,都在补充上下文背景的信息,当彼此共享的上下文背景的信息足够多的时候,默契感也就产生了,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

沟通困境9:领导问“听明白了吗?”你不完全明白又不敢说明白,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直接说明白了,可能就没有下文了,也许做出的来结果并不是领导所期望的。说不明白吧,显得自己笨,又让领导很尴尬,好像没讲清楚,是个两难问题。

破解之道:把“你明白吗?”翻译成“你打算怎么做?”来回答。

通过“你打算怎么做?”这样一个反馈来验证自己是否听懂,错误就会被避免。因为,当你在想“怎么做”的时候,不仅思考了具体的行动计划,还会意识到自己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需要领导协调的资源,甚至提出了领导没有考虑到的盲点。

上司交代小白:“下午三点客户会来公司谈合约,你记得把相关事情安排一下,明白了吗?”小白心想,这个时候我要是说不知道怎么安排,估计老板会觉得我太无能,我要是直接答应了,这么大的合约我没安排过,我也不清楚领导具体的要求是什么。于是小白按照之前接待客户的经验回复上司:“那我先预定好会议室;您将合约相关资料发给我,我提前打印好放在您办公室;另外,客户地址您也一并给我,我来安排车辆接送,不知道还有没有遗漏的部分?”上司略微思考了一下,补充道:“毕竟是大客户,准备一些糕点,还有香槟,签约完成后我们同客户一起庆祝一下……”小白的做法很机智地化解了这样的沟通困境。

沟通困境10:遇到既不专业,又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沟通对象怎么办?

当我们面对老板、跨部门同事或者客户时,对方因为不在专业范畴内,有时会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如客户想装修新房,因为以往也没有相关经验,或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具体装修风格要求表达不具体;再比如公司想制作企业宣传画册,对接人对画册风格、版式、内容等要求不是很具体。

破解之道:通过提供“参考方案”,再根据对方的反馈不断调整,来逐步明确对方的需求。

1.给一个经典案例做参考:面对客户的“需求”模糊,作为乙方的服务机构,可以积极主动提供“参考方案”,协助客户梳理思路,引导对方思考判断,在不断地反馈确认中明确对方需求。

2.通过执行循环逐步调整:首先,评估对方的接收能力和意愿,通过调整自己的沟通节奏与对方做同频沟通;其次,在沟通中不断尝试不同的沟通策略;最后,通过提问、反馈等手段做沟通效果评估。通过以上沟通努力,逐步形成并巩固共识,达成沟通目的。

比如,上面案例中的企业宣传画册制作,可以多提供同类企业制作方案和成品供企业参考,同时列出须明确的内容框架,请企业客户内部讨论确定,收集并实施改善建议,直至取得方案共识示。如此既引导出了客户需求,又提升了彼此沟通合作效率

沟通困境11:专业术语能够简洁,却不够浅显,通俗的话浅显但不够简洁,怎么办?

这个困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沟通双方专业背景不同,掌握的信息不一样所导致的,在跨部门沟通、对客沟通中很常见,也会发生在成人和小孩的沟通中。

破解之道:针对对方的背景,打比方、举例子

针对这个困境,评估接收者,参考对方背景,通过打比方,引用对方脑海中已有的概念,向他形容一个不熟悉的概念,有机会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同时让对方觉得很有亲切感。

举个例子,一个十岁的孩子接到一个科普作业:给同学们分享“亚马孙的森蚺”,请爸爸协助写演讲稿。他们上网查到一些资料:“森蚺是全世界最长、最重的蟒,成年的森蚺可以长到9米140公斤,它的全身有1万块肌肉(人类只有639块),当它绞杀猎物时,可以产生每平方英寸90磅的压强,是亚马孙雨林的顶端掠食者。”孩子问爸爸“每平方英寸90磅的压强”是个什么概念,爸爸查了查资料,用打比方的方式给他解释,这个概念就相当于一辆大卡车压在一个人身上。这样孩子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沟通困境12:我已经很努力地避免他人产生误解,但还是被误解,怎么办?

被人误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针对表达内容,因为彼此对内容的理解判断不一致,让别人产生了误解。比如,老婆对做IT程序员的老公说:“老公,下班买五个苹果回来,如果看到西瓜,就买一个。”老公回家,手里拿着一个苹果回家了,产生误解了。老婆的意思是:买几个苹果,这是一件事;如果有西瓜,就买一个西瓜回来,这是另外一件事。程序员老公的理解是:如果没看见西瓜,就买五个苹果;如果看见有西瓜,就买一个。这样理解其实也没错。还有一种误解的情况是因为表达方在前期的相处或沟通中,不被他人认可,所以在后续的沟通过程中被误解,前一种是对事的误解,这种情况是对人的误解。

破解之道:首先不急着解释,先搞清楚对方是怎么误解我的,关注对方的反应和反馈。

不管是对事还是对人的误解,都不要急着解释,因为也许对方会认为解释就是掩饰,对解除误解不一定有利。而通过倾听,搞清楚为什么会被误解,找出原因,针对性地做出解释,化解误解。比如,前面说到的夫妻沟通误解案例,问题就出在夫妻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程序员老公把“如果看见有西瓜”理解为“就买一个苹果”的前提条件,导致不能领会到老婆的真实意思。如果老婆换成“如果看到西瓜,就再买个西瓜回来”,就不会出现上面的状况了。

沟通困境13:遇到固执的人,说什么他都不听,那该怎么办?

固执的人主要是倾听习惯不好,不管对方说什么,用什么方式沟通,他更多的时候,不是用心倾听,而是时刻准备着陈述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工作场合的向上、向下、平行沟通,还是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的沟通,都会碰到这种情景。

破解之道:既然你说他不听,不如你问,让他说。

固执的人是一扇推不开的门,推不开,我们就试着轻轻拉一拉,也许就开了。在沟通中,表达是一种推力,而提问是一种拉力。

比如,在跨部门沟通中,彼此观点不一致,而且你发现对方是个固执的人,不要急于表达自己,让对方说,同时在沟通中多提问,更激发了对方的表达欲望。然后从对方的表达里,寻找彼此共识的部分,予以认可,通过如此“先跟后带”的方式,对方做到了充分的表达,也得到了及时的认可,达成沟通目的就更容易了。

沟通困境14:对方带着情绪,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冲突,讲理又讲不通,该怎么办?

人是感情的动物,我们跟对方沟通的时候,彼此都有自己的沟通目的,同时须觉察的是对方当时的情绪状态如何,是正向情绪还是负向情绪,如果碰到对方情绪不好,又必须沟通,怎么办?

破解之道:先安抚对方的情绪,再处理事情。

人在负向情绪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大多是不理性的,容易造成恶劣的后果,所以当沟通对象的情绪状态不好时,我们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那如何安抚对方的情绪,就要用到我们前面讲到的“哄人八法”。

张军到北京出差,下飞机后没有收到中国移动的问候短信,本来是一件小事,正好他要到移动营业厅办理业务,就向服务人员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服务人员一愣,毕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莫名的投诉。接着,服务人员并没有做过多解释,而是直接站起来,对着张军就鞠了一躬,说:“先生,对不起,我代表北京移动欢迎您。”张军一看这情景不禁大笑,也没有再为难下去。这位服务人员没有讲道理,而是通过无条件倾听、认错、转移话题、满足需求等方式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的完美沟通”。

沟通困境15:面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碰瓷”行为,施压会扩大矛盾,“哄”又会助长对方的恶习,该如何处置?

在工作和生活中,偶尔会遇到一些“碰瓷”的现象。比如,“碰瓷”的员工,提出不符合组织规定的要求,且以此要挟公司,如不满足要离职。也会碰到“碰瓷”的客户,借着“客户”的角色,提出无礼或过分的要求。

破解之道:认真但别当真。

1.让对方意识到我们已经看破了他的“碰瓷”行为,同时注意不一定要说破,借助事实和舆论力量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2.原则一旦被破坏,后续的恶劣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借助规则或法制、行政的力量去解决。

孙强有一次来到超市的客户服务中心,这次他的诉求是申请十倍赔偿,理由是自己购买的微波炉在货架上标价299元,出来结账的时候显示899元,价格相差600元,要求超市十倍赔偿,否则就到工商局告超市价格欺诈。服务人员让家电区伙伴确认过,微波炉确实售价899元,不过孙强也拿出了自己的证据,他拍照的微波炉价签是299元。服务人员请相关管理部门介入予以解决。管理部门通过调取监控发现,孙强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偷偷更换了价签。了解情况后,管理部门并没有直接点破,想来孙强应该是个惯犯,不过是今天又换了一家超市讹诈。管理人员告诉孙强,他的情况已经通过调查取证做了了解,如果孙强还要申请十倍赔偿,就请行政机关介入解决吧。孙强一听直接虚了,想想也许自己的小伎俩被识破了,借口上厕所,直接从后门溜走了。所以对于碰瓷的现象,我们本着认真的态度,也要懂得利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原则底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