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国隐士赵良警告商鞅未果,商君大难临头

秦国隐士赵良警告商鞅未果,商君大难临头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文中秦国隐士赵良劝告商鞅,但由于各种原因,商鞅不听,结果五个月后就大难临头了。卫鞅功劳很大,孝公赐给他於、商十五邑,称商君。秦国的一位隐士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道:“您不满意我治理的秦国吗?”赵良提出这些,说明商鞅没有做到聪、明、强,也不谦虚,下面的内容就能解释赵良为什么说这些话。百里奚是秦缪公时的贤臣,因为他是被缪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所以称五羖大夫,他的功绩,赵

秦国隐士赵良警告商鞅未果,商君大难临头

【题解】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虽然最后商鞅惨死,但变法却是成功的。选文中秦国隐士赵良劝告商鞅,但由于各种原因,商鞅不听,结果五个月后就大难临头了。

【原文】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见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故不敢闻命。”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卷六十八,第2700~2701页)

【注释】

①怨望:怨恨。②赵良:秦国隐士。③仆:赵良自称。④戴者:爱民且有才能的人。⑤戎翟:对少数民族的称谓。翟,通“狄”。⑥冀阙:古时宫廷外的门阙。⑦五羖大夫:百里奚。⑧掖:通“腋”,狐狸腋下的皮制成的衣服最轻暖。⑨诺诺:随声附和。⑩谔谔:直言争辩。⑪墨墨:通“默默”。⑫荆:指楚国。⑬八戎: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⑭款关:叩关。⑮盖:伞盖。⑯舂:捣米。⑰嬖人:君主所宠幸的臣子。⑱黥:在脸上刺字的刑罚。⑲骏:通“峻”,严峻。⑳建外易:所建的事和所变的法都是违背道理的。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出自《诗·鄘风·相鼠》。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诗经》中现在没有这句,可能是逸诗。骈胁:肋骨相连,这里形容肌肉发达的人。闟(sà):通“钑”,短小的矛。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出自《尚书》,但不见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尚书》。捐:抛弃。捐宾客是说秦王去世。

【品读】

在秦国的历史上,卫鞅是至关重要的,但他并不是秦国人,他本是卫国人,所以叫卫鞅,姓公孙,又称公孙鞅,后因为封地在商,又叫商鞅。卫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做了中庶子的官。公叔座知道卫鞅才能出众,但还没来得及举荐,他自己就病了。魏惠王亲自来探病,并且向他询问谁能够替相国治理国家,公叔座推荐了卫鞅,而且要全国上下都听他的,魏惠王听后沉默不语。惠王要走的时候,公叔座让周围人都下去,只留下惠王,建议他,如果不用卫鞅,就杀了他。惠王答应了。公叔座把这件事告诉了卫鞅,让他赶紧逃走,卫鞅认为魏惠王不会杀他的,没逃。果然,魏惠王以为公叔座病得严重,糊涂了,根本没理睬相国的话。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找有才能的人,就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卫鞅通过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前两次的谈话让秦孝公很不满,第三次时受到了孝公的称赞,但也没任用,等第四次再见孝公时,两人相谈甚欢,说了好几天都不知道疲倦。卫鞅被孝公任用为左庶长,开始实行变法。经过五年的时间,秦国富强,诸侯都来朝贺。

孝公二十一年(前341),马陵之战中魏国大败,秦国乘机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迎战。卫鞅骗公子卬说要与其订立盟约,但当公子卬来参加会盟时却遭到了秦国军队的突然袭击。秦军俘虏了公子卬,然后攻打魏军,大胜而回。魏国由于先后败给齐、秦,国家已经非常虚弱,就把河西的土地献给了秦国,魏国国都也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卫鞅功劳很大,孝公赐给他於、商十五邑,称商君。(www.daowen.com)

商鞅担任秦相十年,变法损害了秦国宗室(国君的亲属)的利益,如变法中有规定:宗室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进入族谱。这使得他们对商鞅充满怨恨。秦国的一位隐士赵良来见商鞅(这并不是他有求于商鞅,而是商鞅想见他,还想和他结交,然而却遭到了赵良的婉拒),商鞅问道:“您不满意我治理的秦国吗?”赵良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能够自问叫作聪,能够反省叫作明,能够克制自己叫作强。”还引用了虞舜的话,强调虚心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赵良提出这些,说明商鞅没有做到聪、明、强,也不谦虚,下面的内容就能解释赵良为什么说这些话。商鞅紧接着说自己在秦国的功绩,主要有两样:变风俗,筑魏阙,使得秦国更加进步文明。所以他就问:“他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能?”

百里奚是秦缪公时的贤臣,因为他是被缪公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所以称五羖大夫,他的功绩,赵良做了简短的介绍和评价。赵良在比较商鞅和百里奚之前,特意征求了商鞅的意见,让不要怪罪他的直言。赵良的这两句话虽然只是为后面要说的做铺垫,但确实是很有见地的,在后世经常被人引用:“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赵良比较两人,以百里奚为贤,原因是百里奚有“德”,具体内容是:百里奚在担任秦国的相国期间,秦国偷袭郑国失败,百里奚反对这次战争,三次立晋国的国君,一次阻止了楚国的北上。在国内施行教化,巴国人都来纳贡;德行影响到诸侯,四方夷狄也前来归附。逃到西戎的由余(本是晋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前来投奔。从个人来看,百里奚即使劳累,也不乘车;天气很热的时候也不张伞盖,在都城中行走时,没有跟从的车辆,没有拿着兵器护卫的士兵。他的功名被史书记载,德行流传到后世。他去世后,举国哀痛。可见百里奚不论是在国家还是个人,都以“德”为上。商鞅的做法几乎和百里奚相反,他见秦王,是通过宠臣景监,而不是被秦王发现,因此谈不上什么名望。担任相国之后,不重视百姓的利益,而大筑魏阙,也就说不上功业。对太子的师傅施加刑罚,用严刑峻法残暴地对待百姓,是在积累怨恨,埋下祸端。他的命令超过了君主,还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改变君主的命令,如此一来,还称得上什么教化。此外,商鞅位高权重,用新法制裁秦国贵族,从《诗经》来看,恐怕长寿也谈不上。之后,赵良还指出,商鞅杀祝欢,对公孙贾处墨刑,出门要有护卫,等等。这些都说明商鞅已经处在危在旦夕的情势下,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赵良建议商鞅归还十五邑,找个僻静的地方种种地,并劝秦王任用隐居的贤士,赡养老人,照顾孤儿,尊敬父兄,叙用有功的人,尊重有德的人,这样做可能会稍微安全些。否则,如果继续贪恋富贵权势,积蓄怨恨,一旦秦王去世,商鞅的死期就不远了。商鞅没有听赵良的忠告。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有人告商鞅谋反。商鞅逃跑,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没人敢收留他,最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杀。

赵良的劝告当然是有道理的,商鞅没有听,首先是思想观念不同所导致的。商鞅喜好刑名法术,属于法家人物,治理国家不以古代为法,强调权力的力量,对于道德则不是很重视。赵良在和商鞅的谈话中,提到虞舜、武王、孔子、《诗经》、《尚书》等,又劝商鞅归隐,所以赵良可能信服儒家,还有点道家的观念,因此商鞅是很难听进去赵良的建议的。其次,商鞅也可能确实有贪图名位的想法,看到秦国在自己的治理下非常富强,就不免被成功迷惑,看不到潜在的危险。

对商鞅的评价,司马迁从性格方面分析他,认为他刻薄少恩,最后落得恶名,也是由于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商鞅变法对秦国而言是成功的,秦国的强大直至最后统一天下都有商鞅的功劳,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制度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不止于秦朝,所以宋代学者叶适说:“凡行于后世者,增损厚薄,微有不同,大抵皆鞅之遗术也。”(《习学记言序目》卷二十,中华书局,1977,第284页)可见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扩展阅读】

导言:先秦变法中,除秦国商鞅变法外,著名的还有楚国吴起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楚国强大,但楚国的贵族也对吴起充满怨恨。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

吴起变法被杀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卷六十五,第2624~26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