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刘备进军江南,建安十三年成果

刘备进军江南,建安十三年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备没有把诸葛亮留在自己身边当军师,而是让他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领兵驻扎在江南,负责征调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以备军用。这段时间,刘备手下的人马增加很快,仅靠南郡无力保障后勤供应,新收的江南四郡面积广大。他既不是常在刘备身边的军师,也不是统率江南的地方大员,他所做的是一些具体而实际的工作。廖立、蒋琬、魏延等人也是这时加入刘备阵营的。

刘备进军江南,建安十三年成果

刘备来说,周瑜突然去世及鲁肃接替周瑜是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重大转折,如果周瑜是“鹰派”,那鲁肃就是“鸽派”。鲁肃参与了孙刘联盟的缔造并一直支持、维护这个联盟,由鲁肃主政荆州,孙刘联盟将得以延续。孙权让出半个南郡,尽管只是一小步,但对刘备来说也是极为宝贵的。在此之前,刘备就已经努力扩充着势力,南郡的取得,让刘备如虎添翼。

赤壁之战后,刘备派人到长江以南的江南四郡,即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在地图上看,这四个郡的面积很大,远远超过北方的三个郡,范围涉及今湖北、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等几个省区。当时,武陵郡的太守名叫金旋,长沙郡的太守名叫韩玄,桂阳郡的太守名叫赵范,零陵郡的太守名叫刘度,他们都是刘表任命的。刘表死后,他们曾短暂地归服于曹操。曹操撤走后,这四个郡实际上处于自治状态。

刘备派诸葛亮、赵云等人去收服江南各郡,进展很顺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几个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后来战败被杀。刘备提升赵云为偏将军,兼任桂阳郡太守。《云别传》记载,桂阳郡原太守赵范投降后一心巴结赵云,他的嫂子樊氏“有国色”,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赵范想把嫂子嫁给赵云,被赵云拒绝。赵云不想伤赵范的面子,推辞道:“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有人劝赵云不妨接受,赵云说:“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赵云看得很准,后来赵范果然逃亡了。

在收服长沙郡的过程中,刘备又得到一员猛将,名叫黄忠。他是南阳郡人,刘表在世时担任中郎将,和刘表的侄子刘磐一块驻守在长沙郡。曹操到荆州后有意拉拢黄忠,升他为裨将军,仍驻守原地,归长沙郡太守韩玄调遣。韩玄投降刘备后,黄忠也投身刘备阵营。他作战勇敢、战绩卓著,身为高级将领的他经常带头冲锋陷阵,逐渐成为刘备手下与关羽张飞和赵云齐名的猛将。

诸葛亮赴江南后有了第一个正式职务:军师中郎将。这是一个武职,低于杂号将军及偏将军、裨将军。关羽这时已升任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赵云、黄忠分别是偏将军、裨将军,他们的军职都比中郎将高,这与人们印象中的情况不太相同。但是,以诸葛亮的年龄与资历,中郎将一职已经不算低了。不是刘备对他不重用,相反,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破格提拔。军师中郎将虽以“军师”冠名,但它不是属官,而是主官。刘备没有把诸葛亮留在自己身边当军师,而是让他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领兵驻扎在江南,负责征调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的赋税,以备军用。

这段时间,刘备手下的人马增加很快,仅靠南郡无力保障后勤供应,新收的江南四郡面积广大。虽然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但如果好好经营,潜力也很大。之前诸葛亮提出过游户自实的建议,在他看来,赋税难以征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户籍登记制度不严格,大量人口不在编,因而不交税,增加税赋要先从重新登记人口做起。这个问题在江南各郡更显突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史书虽未做详细交代,但可以想见,诸葛亮到了江南后一定想尽办法发展当地经济,同时加强人口管理,打牢基础。

诸葛亮到江南后长驻在临烝这个地方。湘水上有一条支流叫烝水,又称承水,其与湘水交汇之处即临烝,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附近。诸葛亮之所以驻扎在此地,是因为这里正好处在零陵、长沙、桂阳三郡交会处,方便联络。此地距刘备常驻的公安有一千多里,日常事务只能由诸葛亮相机处理。刘备夺取的江南四郡中还有武陵郡,为何不在诸葛亮所督范围之内?这是因为,武陵郡在江南四郡的最西边,面积几乎相当于其他三郡的总和,但在当时,这里更为偏僻落后,是所谓蛮夷之地,在刘备夺取江南四郡的过程中,唯有在武陵郡遇到了抵抗。推测起来,刘备可能考虑到武陵郡情况的复杂和特殊,加上位置相对其他三郡更偏远,便把武陵郡划出来单独管理,让诸葛亮专心处理其他三郡的事务。

诸葛亮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底去的江南,后来在临烝共居住了三年左右,这个时间不算短。在此期间,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来往于三郡之间,既协调监督三郡的赋税征调,又对地方治理提出建议。为保证工作能顺利开展,在诸葛亮常驻的临烝时应该有直属于自己的一支军队,这就是赤壁之战后的几年里,三十岁左右的诸葛亮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他既不是常在刘备身边的军师,也不是统率江南的地方大员,他所做的是一些具体而实际的工作。

在向江南发展的同时,刘备也加快向北拓展的步伐。关羽升任荡寇将军后,刘备让他兼任襄阳郡太守,驻扎在江北;张飞升任征虏将军后兼任宜都郡太守,以后又转任南郡太守。襄阳郡和宜都郡都是刘备新设的。襄阳以前是南郡的一个县,目前还在曹操手中,刘备设置襄阳郡,所辖范围虽不可考,但应该是分出南郡的一部分地区所设,目的是加强对江北地区的管理与控制,以与襄阳的曹军抗衡。宜都郡的治所在枝城,主要辖区是原南郡的西部地区。(www.daowen.com)

除快速扩充地盘,刘备最大的收获还有人才。早在刘备从襄阳撤出时就有不少荆州士人投奔他,在南郡立足后,由于有荆州牧这个头衔,可以设置办事机构,公开任命官职,投奔刘备的人更多了。诸葛亮在荆襄一带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为刘备招揽人才也提供了很大帮助。诸葛亮的同学向朗之前在刘表手下做事,被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负责秭归、夷道、巫县、夷陵等四个县的军务和民政,这四个县属南郡的西部地区,是荆州的西大门。马氏、习氏、杨氏是荆州大族,马氏的马良马谡兄弟,习氏的习祯,杨氏的杨颙、杨仪兄弟,这些人过去都与诸葛亮有交往,他们也都在这一时期来到了刘备的身边。廖立、蒋琬、魏延等人也是这时加入刘备阵营的。廖立是武陵郡人,还不到三十岁,刘备很器重他,任命他为荆州从事,后任长沙郡太守;蒋琬是零陵郡人,少时好学,聪明过人,长得仪态轩昂、气度不凡,因为有才学而知名当地;魏延是江夏郡人,是一员猛将,以部曲身份投身刘备阵营。

庞统也在这时来到了刘备的身边。之前庞统担任南郡功曹,南郡被孙权占领后由周瑜任太守,庞统成为周瑜属下。周瑜死后,庞统护送周瑜的灵柩到江东,之后又回到荆州,赤壁之战发生时庞统并不在现场,所以不可能献所谓的“连环计”。庞统回到南郡后,南郡已归刘备所有,功曹大概已任命了他人,刘备改任庞统为耒阳县令。庞统不是当县令的人,干得不怎么样。诸葛亮那时已去了江南,不在刘备身边,庞统被免了官。在陆口的鲁肃听说这件事,觉得可惜,专门给刘备写信,认为庞统非百里之才,最少也要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这样的职务。诸葛亮知道这件事后也专门写信向刘备进言,推荐庞统。有鲁肃和诸葛亮的共同推荐,这才引起刘备的注意。《九州春秋》记载,刘备单独约庞统交谈,谈得很深入。庞统提出了对时局的见解: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这个见解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一致,刘备已全盘接受了隆中对策,对庞统的这番话应该也是赞同的。但是,刘备不想这么早暴露战略意图,只是说夺取益州难免失信义天下,所以不能取。庞统听后不以为然,继续说: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庞统认为,当今天下是讲究权变谋略的时代,不是固执一面就能成就大事的,兼并弱小、攻取愚昧是春秋五霸成事的原因,夺取益州后逆取顺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给原来的主人以优厚待遇,又何妨于信义呢?如果不取,益州终将落入他人之手。庞统与诸葛亮都师从名士司马徽,二人对时局的见解异曲同工。刘备听完,虽然没有立即表态,但进一步坚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总体来说,赤壁之战也改变了刘备的命运。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势力不断壮大,虽然还远不如曹操,但逐渐向孙权追赶。只是荆州显得有些小,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刘备还得与孙权、曹操你争我夺。刘备的志向显然不是“三分荆州”就能满足的,他心中的目标至少是诸葛亮为他规划的“三分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