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演变史:从聚落到铁城轶事

城市演变史:从聚落到铁城轶事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从聚落演变成村庄,再由村庄慢慢形成具有军事防卫功能的“城”,再加上具有贸易功能的“市”,才真正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城市”。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发展也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这证实在新石器晚期前段白水井一带已有人聚居。一个城市的建成、演变必有其成功与伟大之处,也定有一番不平凡的历程。

城市演变史:从聚落到铁城轶事

古文里,“城”字是这样写的(见右图)。

“城”字的左半边是城墙,还可以见到屋檐和墙体的形状。城墙里住的是老百姓,城就是通过城墙围起老百姓,让他们在里面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地方。而“城”字的右半边是士兵拿着“戈”,也就意味着城还具有“以戈卫国”的军事功能,以保护城墙内居住的人们。

而在古文里,“市”字是这样写的(见右图)。

从字形来看,“市”字与今天我们汉字里的市字已经非常相似了。两边平衡,好像一把扁担;下面的部分比较接近今天的“兮”字,表示嘈杂声。“市”字的意思很广,有买卖交易的意思,也有市场、街市的意思,甚至还有城市里的人的意思。

“城市”两个字结合起来,意思就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政治文化、军事功能的,人口密集且提供买卖场所的地方。城市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从聚落演变成村庄,再由村庄慢慢形成具有军事防卫功能的“城”,再加上具有贸易功能的“市”,才真正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城市”。它需要一定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才会产生。用《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的话来说:“人生好像一块巧克力,你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城市的形成和演变发展也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

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我们熟知的中山还只是一个古伶仃洋上的孤岛,即后来的香山岛。那时已有土著——古代百越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

黄圃镇的海蚀遗址(吴伟仪 摄)

黄圃的海蚀遗址位于黄圃镇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岭山东面山脚一带,是广东最大规模的海蚀遗址之一,古海蚀地貌延伸超过200米,海蚀地貌保存良好。海蚀遗址见证了黄圃附近地区形成于晚更新世、晚全新世前。海侵时的古海岸变迁及古海蚀崖,也见证了黄圃曾经为海岛的历史。(www.daowen.com)

至今,全市已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沙丘、贝丘遗址13处,有南朗镇的龙穴,大涌镇的安堂、全禄、岚田,中心城区的鲤鱼山、白水井大街、沙涌等。

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位于中山市南朗镇龙穴村东南的龙穴遗址于6000年前至商代均有人类在此活动。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居民是暂住还是定居,但是根据对出土文物的分析,该处属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那时香山的先民已懂得磨制石器,烧制陶器,甚至掌握了一些文字符号。

20世纪90年代,石岐区白水井的沙丘遗址被发现。经挖掘,从该遗址中清理出了大量的石器、彩陶、夹砂陶器及陶片。物品多为生活器具,多为手制,并刻有花纹。该遗址的陶器总体特征与南朗镇龙穴遗址相同。经分析研究,遗址距今约5000年。这证实在新石器晚期前段白水井一带已有人聚居。

地处珠江口外伶仃洋中的香山岛,在先秦时期,一直处于未开发的落后状态。虽然有史料记载以及考古文物验证,四、五千年前的香山岛有人类活动的足迹,香山岛与陆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严格来说,远古时代的香山岛内部,并未形成自己的社会组织,周边地区的政治势力也没有直接影响岛上先民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

数千年来,由于泥沙的逐步淤积,珠江出海口不断向伶仃洋推进,沧海桑田的变化在这里不断地演绎。香山岛周围逐渐形成大片沙田和密布的水网,并渐渐与大陆连成一片。这些地理的演变,大大促进了香山岛的农业发展,也引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

1152年,时值南宋,香山才建立县城。中山建城只有800多年的历史。一个城市的建成、演变必有其成功与伟大之处,也定有一番不平凡的历程。下面,我们将逐一道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