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山的城市美学:铁城轶事,中国古国的城市演变与传承

中山的城市美学:铁城轶事,中国古国的城市演变与传承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城市都在历史过程中变化和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美学。本书写的是中山的“城事”。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山再次成为了沿海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头部队。中山的城市美学体现在很多方面。中山的人情味蕴含在山高水长之间,在市井里巷之中,展现着城市的演变,是人们生活方式包括风俗和习惯的延续。中山的美,在于她的历史,在于她的传承。中山市岐城活化社2015年9月写于中山

中山的城市美学:铁城轶事,中国古国的城市演变与传承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美学,如威尼斯是水城,伦敦是雾都,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往感受其个性的美。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古国,每一个城市都在历史过程中变化和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美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城市化不断加快,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却带来了一些发展中的症结:城市形象定位千篇一律,城市发展模式复制粘贴,糟粕被去后,精华未必留下。程式化的城市建设,让所有城市都变成雷同的现代化都市。其实,打造一个现代化都市谈何容易,并不是建几幢标志性建筑和几条宽敞大街就可以完事。城市的现代化,更应该体现在这些地方:人性化的基础设施、新旧城的和谐交融、居住区舒适的步行距离、科学设计的交通网络……当然,标准千千万万,但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准一定不能是表面的,而是具有内涵的、体现人文的。城市的个性和特点,不应被现代化和速食化而抹杀和淡化,发展中应因地制宜,让城市的个性和特点获得彰显和发扬。

本书写的是中山的“城事”。一个城市,大到城市建设、山水演变,小到街巷、建筑,无论是以山水为标尺,还是以街头巷尾为量度,都应该渗透着一座城市的个性。中山,固然算不上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她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近代中国门户的开放,中山成为了世界探看中国及其经济政治、制度改革或革命的一个窗口。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山再次成为了沿海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先头部队。除了城市自身不断改变,这座城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研究。我们所做的事情——将这座城市的美推广出去,尽己所能让更多人关注旧城保育——会让很多民俗专家、文化人士见笑。我们的人生经历和在这座城市的游历经验尚浅,我们谈不上是专业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我们在谈的老街、老屋,已布满游人的足迹,我们在讲的故事也早被千里传唱。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怀着一腔赤诚,用我们的笔和心,用力地去向读者介绍这座城:也许读者还不知道这座城市的美,我们来向读者讲述。或许我们眼中她的美,和读者所见的并不一样。

中山的城市美学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是城市的自然美。中山这座城,是山水的结合,是生态绿色的水乡风情,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交互作用。中山的地貌在几千年的山水演变中形成,是大自然造化的结果。而在这片孤岛与海洋中孕育了早期的人类文明,中山人的内心里,住着海之魂、山之灵。民情大抵如此。

其次是文化符号之美。孙中山是中山的精神符号,人之于城,城之于人,形成了一段这座城市绕不开、割不断的历史。

其三是人情味之美。人情味是一座城市最难以言表却又让人魂牵梦绕的情愫。中山的人情味蕴含在山高水长之间,在市井里巷之中,展现着城市的演变,是人们生活方式包括风俗和习惯的延续。

中山的美,在于她的历史,在于她的传承。

城市的发展如果只关注结构、体制、形态、景观和意象,那么她是不近人情的;但是如果城市的发展可以关注传承、历史、保育和情感,那么这座城市最终可以在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中获得重生和长久的延续。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文化生态,应该同时受到关注,平衡发展。(www.daowen.com)

中山,一座以山为中心的城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山;中山,一座从大洋中的孤岛演变而来的城市,并没有水清沙幼、椰林树影的海滩;中山,仅仅建城800多年,远不如千年古邑、历朝古都。但这些都不妨碍这座城市的美。她的美,就在于她并非高不可攀,也非深不可测。她的美,让海外华侨功成名就时惦记着要衣锦还乡;让中外游客在迷宫般的旧城中穿梭寻宝,品味破落却又古朴的味道。要知道,集贤坊是中山版的“威尼斯叹息桥”、大寮是中山版的“九寨沟”、石岐乳鸽是中山版的“北京烤鸭”、三乡濑粉也是中山版的“过桥米线”……我们姑且也不要戴那么大的帽子好了,但是中山众多的本土产物至少能让读者津津乐道。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中山也痛失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历史城区还是镇中心,更多的是密密麻麻、斑驳陈旧的不起眼的老楼。可庆幸的是,他们并不是无人问津。一股“集体怀旧潮流”正在改变着这座城市,许多社会组织筹办各种怀旧活动,重述她的历史,延续她的人文。我们也曾走在“岐迹之旅”的队伍之中。一个团队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是我们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每个人都多关注一点,多知道一点,也许可以让这座城市老得慢一点,也许可以改变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老建筑被“拆”的命运,让它们从印着“危楼”、“外墙有脱落,行人请注意”的字样,定格成我们心中永远雄奇瑰丽的风景

就是这座城市的人所做的这些改变,让这座城市变美的

中山的城市美学,在你我之间。

中山市岐城活化社

2015年9月写于中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