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职教育花盆效应实例评析

中职教育花盆效应实例评析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政策的倾斜并不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社会需要才是职业教育“花盆效应”的硬伤。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贫”,使职业教育吸引力走向“零”的方向。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行业“依赖症”在计算机专业、农业类专业、汽车专业等专业设置与发展中尤其明显。

中职教育花盆效应实例评析

(一)政策性局限性“花盆效应”

1.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特色贫”“昙花峰”“政变变”政策性局限性“花盆效应”与实例评析

继国家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政策后,广西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攻坚,制定了《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桂发〔2007〕32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工程实施方案》(2015)、《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2016)等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政策。连续多年的职业教育攻坚,各职业院校有一段时期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各职业院校就读学生爆满,打破了大学招生并轨后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趋势走低局面。这种短时间的兴盛,在国家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84号)政策后,在职业攻坚的助推下,有了两个时段性峰期。但政策的倾斜并不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社会需要才是职业教育“花盆效应”的硬伤。政策性“花盆效应”典型时效性效应,成为政策性“花盆效应”的局限效应之一。政策是“广谱”的,广泛适应于大环境大需要,不是针对特色性的,对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推动性会出现短时高峰,然后峰值下降。政策的这种“公共”性、“共享”性,在不善于发挥优势看到特色的职业学校或地区,易形成职业教育“特色贫”“昙花峰”效应局限。即中等职业教育完全跟着政策时效指挥棒走,忽略学校、地方特色长远发展,出现如昙花一现一般的“职业教育的春天”的“昙花峰”。“特色贫”“昙花峰”局限效应在职业教育办学竞争大的地区尤为显著。政策的更替发展性对政策影响下的“特色贫”“昙花峰”局限有一定的解除作用,如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在当地职业教育攻坚政策的影响下出现的“昙花峰”效应,在党的十九大上李克强总理讲话提到逐步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的“峰”值快速下降,普通高中招生的数额显著上升,呈现政策性“政变变”局限效应,因政策的改变马上显露变化的效应。

钦州市教育信息网数据,2018年,钦州市初中毕业生49000多人,原普高招生计划20900人,但实际招生24000多人;2017年,钦州初中毕业生总数50027人,原普高计划招生也是19500人,实际招生20000多人。政策“政变变”效应,比较显著。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贫”,使职业教育吸引力走向“零”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变变”环境下,随着政策的变动而动荡,没有使职业教育在任何大环境下都矗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没有一根“定海神针”或“中流砥柱”,职业教育被动地“随波逐流”;随社会发展需要的大浪潮,逐职业教育政策宏观调控的波,流成职业教育发展艰难的“殇”。这不只是广西职业教育的“殇”,而是全国普遍性的职业教育之“殇”。只有不等待政策,在政策框架下充分利用、拓展利用政策,才是前瞻性的职业发展眼光。例如,江苏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即将被高等职业教育所取代,但是他们试验探索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动应用政策,借鉴了“双元制”,还存在着“教学工厂”的影子,不失为寻找“中流砥柱”的有识之举。他们的探索,有破“特色贫”“政变变”的功效却在政策的框架下,这样的尝试,依然难杜绝“昙花峰”现象,但已经较好地延长了“昙花峰”时长。

2.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社会发展性行业环境“依赖症”局限性“花盆效应”与实例评析

社会发展总有一些行业因林林总总的原因退出市场、发生型变或质变,也有一些行业因社会发展需要而萌生或异军突起,跟得上社会发展步伐的行业,一般会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兴盛。被社会发展所淘汰的,相关专业产业也逐渐衰落谢幕。教育,本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生态学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一样是教育遵循的规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专业兴衰更替,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规律的诠释。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专业设置是跟着行业兴盛和社会需要的指挥棒走,这些毋庸置疑,该质疑的是走在指挥棒前还在指挥棒后。前,则是王者,有前瞻性,是“罕见种”。专业发展在行业的指挥棒下如果没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与路子,拓展就业方向,就成了与行业“同甘苦共患难”的“难兄难弟”,同兴盛共衰亡,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性“依赖症”,是职业教育常态,令职业教育专业浮动率增加,在市场调控下,中等职业教育症状更显著、更剧烈。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行业“依赖症”在计算机专业、农业类专业、汽车专业等专业设置与发展中尤其明显。21世纪初始,计算机还是高端商品,刚展现行业运用优势时,计算机专业应运而生,各行业紧缺熟悉计算机应用人才。不只是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都加入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大军中,大街小巷都有计算机各模块培训广告、培训机构。20年过去,计算机办公应用成了人才综合素养必备基础条件,计算机进入城乡寻常百姓家,计算机专业应用需要往高端设计、网络新技术、新媒体开发等方向拓展才能满足专业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资源、学生素养、技术团队等都不具备涉足这些专业教学,基础应用吸引力不足,专业逐渐萎缩。例如,广西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巅峰年份专业班级每个年级至少达6个班,衰减后很多基本维持2个班,有些甚至于无法达到自治区教育厅规定专业开设人数。

例如,汽车专业,在汽车成为家家户户生活设备后,汽车运用与维修成了热门专业,成了民众眼中的朝阳专业,男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首选就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有些学生还非这个专业不读,一个学校满额了就找另一学校。2014—2015年,广西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招生量基本上都是学生数最多的专业,许多学校班级设置多达十几个、二十几个班,例如,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少的也接近10个班。例如,广西钦州农业学校。2015年,广西钦州农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7个班,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专业汽车方向2个班,共9个班。汽车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其他交通工具便利的条件下,交通拥堵、停车难环保新规定等限制条件增多后,这个专业虽然还有比较长的兴盛时间,如果不拓展方向,也终将重蹈计算机专业的路。

(二)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生源性环境局限性“花盆效应”

生源性环境局限性“花盆效应”,影响的是专业生源的分流,影响生源学习心理,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实效,影响学生发展性基础的夯实,且易形成生源性教学管理的恶性循环。

1.生源性“浮底”教学管理局限效应

生源性环境局限效应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和就业中都很典型,局限效应类别、结构种类多,影响广泛。不只是广西,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大环境生源来源都是“上不了高中”而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来的,意味着生源知识基础底子薄。像广西钦州市2018年初中毕业升高中考试,满分为800分,普通高中最低分数设限是370分,共11门,其中地理生物共60分,体育60分,政治历史共120分。流向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理论知识底子以中考看就在369分及以下,平均每科成绩为33.5分。如果学生体育满分,理论知识底子更薄。生源性“浮底”效应,对教学和管理压力加了重磅,增加教学管理难度,也影响学风。

2.生源性“玩乐”“厌弃”心理导致“发展荒”成长局限效应(www.daowen.com)

热爱学习的学生,除了智力障碍和方法问题,成绩都不会很低。用初中毕业这一年龄段人的自我评价,应该是“及格是不成问题的!”只是因为学生已经养成“玩乐”为先心理,对学业已形成“厌弃”心理,在招生和注册过程中学生自己问的问题,更多的是“这个专业好玩吗?难吗?”家长问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学些什么?好找工作吗?能赚到钱吗?”生源素质起点本就低,厌学心理作祟,课堂学习态度很受影响。有些学生直接要求“不在教室上课就行”“走出校门就行”“给高分就行”。真正的事实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在往句子表达不通顺、错别字普遍、遣词造句词语贫匮、基础计算能力偏低等的方向滑行。20世纪,中等职业学校最自豪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理论上无法跟高职、大学比,但操作技能远胜于他们。我们也自豪于社会用人单位曾流传的“前三年,中专生好用;三年后,大学生好用!”现在的现实是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模仿性操作很流畅,相似性操作有困难,开创性操作不会,独立工作难行,岗前培训拉长。有学生曾投诉顶岗实习时带岗的工人都不教他怎么做,不会做,跟班主任说不实习了,要回家。生源性“玩乐”心理,生源性“厌学”心理,对学生发展性成长局限性最大,学生将来的发展,面对的将是一片荒原,往哪个方向发展,自己都无一可依的知识、技能,荒凉一片。

3.生源性“退行”局限效应

心理学上对于应激事件造成的个人行为退至与年龄不相当,甚至于退化至婴幼儿的行为称为“退行”。这是一种应激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文化素养偏低,有其成长背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孤儿”是其中部分背景因素,也少不了隔代亲、“小太阳”、家庭教育缺失环境因素。教师教学过程中时常有学生的行为与他们的年龄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份不相符,很多时候更像小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学生在学习上受阻,但自身心理发展未相当时,就易出现这种自我应激保护机制。心理成长与年龄同步时,学生会找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步时就做出应激反应。学生的这种应激反应,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离,最终会放弃学习。

4.社会教育环境背景下的“职业热度效应”生源局限效应

心理学比较认同“有什么样的学生,背后一定有什么样的父母”。意思是父母的教育、成长背景,或多或少会形成学生成长路上的教育成长背景,有着家庭的烙印。虽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决定专业的要求很强烈,但很多还是屈从于家庭对专业的选择。这是典型的社会教育环境背景上形成生源“职业热度效应”社会基础。我们很多学生出于家长的要求或同伴选择的引领,选择了热门的专业。理性的学生或家长会分析自己或自己孩子的特点,兴趣爱好,就业与发展前景,选择适合的专业。但是,教育背景让很多家长看不到更远,则传统性地认为不需要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主导一切。因此,造成所谓的“热门”专业,大家一窝蜂地去挤一个专业,就如目前的汽车专业、学前专业,还有更早之前的计算机专业。在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般的家长,如果有人介绍其孩子读涉农专业、农类专业,是会被骂的。常用于拒绝的话是“都是农民出身的,我都干了一辈子农民,你还叫他去学耕田,安的什么心!”我们曾在家里亲戚问及读什么专业时介绍了读农类专业,孩子毕业后就业种种原因不那么称心,都事隔十年了,相聚时依旧被埋怨。

(三)师资状况与发展局限效应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发展格局与师资来源、师资继续教育途径、师资稳定性相匹配。科班(含理论与技能)出身师资比例越大,教育水平受师资水平局限度越低;师资继续教育途径越广,继续教育与师资水平发展需要越匹配,教育水平越高,师资教学水平局限性越低;师资稳定率越高,教学水平受师资影响越小。

1.行业师资来源的“空”“虚”效应

在中等职业学校,最缺乏的就是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匠型师资,国家鼓励职业院校聘请行业企业行家、匠师作为兼职教师。但是,鲜有实至名归的匠师入职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行列。每个职业院校能做到的,是行家同意学校挂名,不履行教学任务或作一两次的报告;行业名家真正花落中等职业学校,很多并非时下风生水起的行业,并且聘请名家的中等职业学校需加大投入并给予专家空前的优待。在名家工匠师资来源上,本就“空”,请来后,名家工匠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因其“名”与“匠”,难以如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上显“虚”。如某职校请的某行业名家,学校为其建工作室,提供原料,名家只带一两名徒弟,在很必要时才开讲座或展示。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这是名家效应,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他们务到的不是名家教学的“实”,而是技能、知识的“虚”与“空”。名工匠的知识技能,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依然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2.专任师资来源“穷”效应

正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2016年8月19日的《关于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所示,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师资来源受职业教育幸福感、薪资水平、地域、编制、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在薪资水平、编制、发展前景相当的情况下,地域主导着师资来源量。在薪资水平、地域、编制、发展前景相当时,幸福感主导师资来源量。编制是薪资水平、地域、发展前景相当的情况下才起主导作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任何阶段的教育师资力量,都是富余的,其他地方的优秀师资资源还源源不断地涌向补充。小地方的师资恰好相反,师资力量都是多年未有新鲜血液注入,原有的师资力量却总在流失。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充沛的城市,首推首府南宁;其次是柳州、桂林;再次是产业发达的城市,例如,玉林、梧州。具体到各职业学校,则看学校所在区位、待遇、发展前景等。例如,广西某学校放到广西职教教改科研群2018年暑假辞职人员统计表,7月与8月辞职的22人中,18人是教师,专业教师5人,教师在人员流失中占81.8%,专业教师流失占教师流失的27.7%。虽然说这不是指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流失是常态,但也可从中窥视一斑。在《关于我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也有师资流失统计数据为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流失偏高,专业教师流失率较大。专业师资流失,在资源“花盆效应”显著的中等职业学校,是难题。例如,广西钦州农业学校的汽修、学前专业,专业设施、资源、师资等不如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合浦师范学校,近几年招生也红火,但入职的专业教师少,对口专业毕业的教师留不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