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与中国历史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与中国历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政府又是如何被辛亥革命推翻的?于是立宪党人、民族资产阶级很快从清政府的同情者、支持者一变成为反对者,他们在各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为清王朝的最终灭亡敲响了丧钟。保路运动主要发生在各界参与集股兴建川汉、粤汉铁路的省份。武昌起义原定1911年10月26日举行,不料10月9日发生的炸弹意外爆炸事件导致了起义提前举行。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与中国历史

清政府的新政改革效果不佳,立宪派、革命党人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抗议或革命,那么他们具体是如何活动的?清政府又是如何被辛亥革命推翻的?

1901—1905年的新政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对清政府自身来说,似乎已经为时过晚。尽管这一运动几乎无保留地承袭了戊戌年间的做法,但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已使人们对清政府的诚意不能不表示怀疑。在国内,由于偿付列强的新赔款、补偿受损失的传教士,以及新政所引起的税额负担的急剧增加,人民不堪重负,在新政施行的那些年,各地抗捐抗税的起义连绵不断,几乎与新政相始终。在国外,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在1901—1905年间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建立了同盟会,确立了三民主义政治纲领,造就了一批职业革命家,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与立宪派、保皇派展开了多次论战,不断瓦解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知识链接

同盟会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其在宣言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后演变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同盟会下设执行部、评议部、司法部,并将《民报》作为机关报,以东京为总部,在国内外设立多个支部,各省设有分会,开展革命反清活动,自1906年起在国内组织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总部先迁上海,后迁南京,1912年在宋教仁组织下,同其他团体合并改组为国民党,但在同年被袁世凯下令强行解散。

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不能不影响清政府内部一些开明人物的立场,如张之洞、孙宝琦等人鉴于革命势力的发展,都建议慈禧太后作出必要的政治让步,以避免(至少延缓)革命的爆发,从而安抚国内的政治反对派。1905年7月,清政府根据袁世凯的建议,决定派遣五大臣赴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11月,设立考察政治馆,负责研究国体方面的改革。1906年9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立宪”,但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因此其预备立宪在当时被革命党方面普遍认为是一场骗局。

知识链接

1905年12月,戴鸿慈、端方及载泽、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分两批正式从北京出发,赴日本、美国、欧洲各国考察宪政。五大臣于1906年陆续回国,编译了大量有关欧美政治制度、宪法等介绍的书籍,写成考察报告及奏折,建议清廷实行立宪,认为有“皇位永固”“外患减轻”“内乱可弭”的好处,直接推动了清政府预备立宪国策的确定。

预备立宪运动没有唤起革命党方面的同情和支持,却唤醒了国内立宪党人的高度热情。1906年年底,张謇等在上海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并很快成为自由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中心。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以及广东等省的立宪党人很快凝聚在一起,以期形成对清政府尽快实行立宪的压力集团。在他们极富效率的组织下,国内的立宪党人于1907—1910年间发动了几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国会请愿运动,要求缩短原先规定的预备立宪九年期限,迅速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皇帝的14条大权与臣民的9项权利和义务,实际是进一步强化了君主的权力,遭到了普遍的反对与非议。该大纲是既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又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宪法性文件,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方向。同年11月,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先后去世。年仅3岁的溥仪即位后,由隆裕太后与载沣摄政。在立宪党人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09年在各省成立谘议局作为议事机构,1910年又成立了作为中央议政机关的资政院。后又在1910年11月被迫让步,宣布放弃先前的立宪预备年限,从9年改为6年,承诺先行成立责任内阁,于1913年开设议院。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又于1911年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有权制定宪法,削弱了皇帝的权力,但仍未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知识链接

张謇(1853—1926),江苏常熟人,近代实业家,立宪派领袖。1876年入吴长庆军中任幕僚,1882年曾随军赴朝鲜,1894年高中状元,在甲午战争中积极主战,1899年在南通建成大生纱厂,1903年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积极呼吁清政府实行立宪,1909年任江苏谘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总长,1915年辞职后回南通专心实业、教育活动,1926年病逝。

然而满洲贵族无论如何也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权力,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了设立新内阁的命令。不过让立宪党人失望的是,在内阁13个大臣中,竟有8个是满人,而且有5个是亲王。这就使立宪党人极度失望。更令立宪党人失望的是,这届被称为“皇族内阁”的政府所出台的第一个经济政策,竟然是宣布铁路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签订川汉、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实际是将本已赎回自办的铁路筑路权又让与西方国家。这就不仅从政治上剥夺了立宪党人参与政治的权利,而且在经济上严重侵害了立宪党人、民族资产阶级,也打击了为修筑铁路交纳捐税或握有各种小的铁路股票的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于是立宪党人、民族资产阶级很快从清政府的同情者、支持者一变成为反对者,他们在各地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为清王朝的最终灭亡敲响了丧钟。

保路运动主要发生在各界参与集股兴建川汉、粤汉铁路的省份。湖北、湖南最先发生风潮,很快波及广东、四川等省份,尤以四川的运动最为激烈,并很快发展成由社会各个阶层参加的武装暴动。为了尽快平息四川的武装起义,清政府从湖北调集军队前往四川镇压,武昌由此成为清政府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革命党人迅即利用这一机会,决定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www.daowen.com)

武昌起义原定1911年10月26日举行,不料10月9日发生的炸弹意外爆炸事件导致了起义提前举行。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在革命党人的领导下发动起义,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很快占领总督衙门、警察署等重要地点。11日,驻汉口的新军发动起义,并迅速控制了汉口。12日,清政府在汉阳的权力机构也被推翻,中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未经战斗就转入起义者的手中。

军事上的迅速成功为新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革命党人并没有自主地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是邀请立宪党人和留在武昌三镇的汉族高级官员帮助他们,于是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汤化龙为新政府的民政长。

知识链接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曾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后加入北洋水师,参与了中日甲午海战,后投入张之洞麾下,转为陆军。1906年成为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因其地位与号召力,在武昌起义中被推为湖北军政府都督。1912年,先后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副总统。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出任总统,后被张勋驱逐下台。在1922—1923年间又曾短暂出任总统,1928年病逝于天津。

武昌起义的迅速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革命党人。在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绝大多数的省份或通过起义建立了新政权,或由旧官僚的反正而脱离了与清政府的关系,清政府事实上已经被推翻。经过讨价还价之后,清朝在位的宣统帝溥仪,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终于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260余年的清朝历史终结,两千年之久的帝王专制体制也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知识链接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1908年12月成为清朝末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宣统。1912年2月退位后,仍在紫禁城生活。1917年7月张勋复辟时,短暂登基12天。1925年,移居天津。1934年,被日本扶持出任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被苏军俘虏并被关押在苏联,1950年引渡回中国抚顺继续关押。1959年12月,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

思考题:

1.预备立宪运动是怎么回事?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