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林外史》周学道校士拔真才,中国传统文化

《儒林外史》周学道校士拔真才,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夸张的描写对周进式的读书人进行了嘲讽。由于各种原因,周进年逾六十还是个老童生,无缘监生,科举更是遥不可期。而在周进等读书人看来,科举入仕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从基本的生计到远大的荣利皆系于科举。小说里,周进以监生为起点,连过三场,最终进士及第,授官任职,得偿心愿。

《儒林外史》周学道校士拔真才,中国传统文化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这里节选了前半回,讲周进为望获功名而“哭”疯的故事。作者吴敬梓着力塑造了一个在科举制度束缚下,为求功名失去人格尊严、迂腐低能的文人形象,深刻揭示了清代科举制度对文人本性的戕害。文章中有许多对周进在贡院疯“哭”的细节描写,“撞死在地下”“放声大哭”“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等,整一个撒泼耍赖的形象,斯文扫地。作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夸张的描写对周进式的读书人进行了嘲讽。不过这些叙述描写,初看夸张可笑,细品却悲哀心酸,它把一个老童生渴望中举又没能中举的心酸、悲伤、痛苦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当听说有人愿意为他捐监生时,周进“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只要有机会中科举,读书人的斯文与尊严都可不顾,真是令人又悲又怜又叹。文章描绘的是清代科举文化下的读书人形象,涉及了许多清代科举文化知识,如贡院、进场、纳监、会试、进士等,如果懂得一点清代科举文化知识,则能更深刻地领会这篇文章的深意。清代科举承袭明制,规定科举必经学校,若能成为国子监学生将会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诸多便利。成为监生,就可以参加科举,只要通过科举第一场乡试,成为举人就有资格入仕为官,开启人生康庄之路,更不用说通过会试、殿试以至进士及第。清代监生来源众多,对周进这样的普通学子来说,一般要经过童试、院试成为秀才,才有可能被地方学校推选去参加乡试或入国子监。由于各种原因,周进年逾六十还是个老童生,无缘监生,科举更是遥不可期。而在周进等读书人看来,科举入仕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从基本的生计到远大的荣利皆系于科举。所以来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科举乡试会场贡院时他会痛不欲生、痛哭流涕,当有人出钱给他捐监生实现他科举愿望时会铭感五内、感恩戴德。小说里,周进以监生为起点,连过三场,最终进士及第,授官任职,得偿心愿。因此从清代科举文化背景看,作者对周进等读书人既有嘲讽亦富同情。(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