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故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贵阳故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1年,我调到了贵阳市档案局(馆)。在那里,我用26年的时间,和贵阳市的全体档案工作者共同亲闻、亲历和见证了贵阳市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此,贵阳市档案馆还被国家档案局作为好典型档案馆向全国宣传推广。“一市三县”的档案工作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档案工作局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贵阳市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攻坚进程。

贵阳故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伍星

1978年,我的档案事业始于贵州省一个边远县的档案局(馆)。13年的基层打磨,让我对档案工作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知。

1991年,我调到了贵阳市档案局(馆)。在那里,我用26年的时间,和贵阳市的全体档案工作者共同亲闻、亲历和见证了贵阳市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其中艰辛与荣耀,已被悉数镌刻于我书架上的那份贵州省档案局颁发的从事档案事业三十年以上荣誉证书上,成为我生命当中最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贵阳市的档案工作除了对外业务指导,帮助各机关单位按时立卷归档外,就是常规的按时接收到期进馆档案并保管,及时为上级及各机关单位所需提供好利用服务工作。到了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后,贵阳市档案局(馆)瞄准并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广开思路、认真谋划,全市档案工作者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开展的四项工作为贵阳市档案局(馆)入选全国档案先进集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全力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档案法》,顺势启动“依法治档”档案工作,将《档案法》带到对各机关单位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中,同时扩大业务指导范围,把工作延伸到市直各区、各企事业单位,实行档案工作全覆盖。运用《档案法》开展档案工作,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原来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逐步得到落实,档案工作者精神倍增,全市档案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借助掀起全市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档案法》的好时机,开展了全市档案工作创先争优评比活动,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相互开展业务竞赛,相互学习、借鉴经验,到1989年底,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都建立了档案工作各项制度,档案归档率提升迅速,档案利用效果倍增,整个档案工作跃居全省前列。

三是市、区两级档案馆按照《档案法》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大清理、整理、鉴定馆内积存大量零散文件材料力度,抓紧归档,保证了大批党政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加大到期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和档案征集工作力度,一批很有价值的珍贵档案得以入馆保存,其中包括了原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谢孝思捐赠给贵阳市档案馆的国家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先生与我党早期领导者王若飞同志书信稿,以及市档案局(馆)在社会征集到的清朝中晚期手工绘制的《百苗图》。这些珍贵档案不但极大的丰富了档案馆档案库存资源,也极大的提高了档案馆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抓住了全面贯彻执行《档案法》的良好机遇,在贵阳市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六千多平方面积的市档案馆、库建设开工建设,市档案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产权的档案馆。在当时,这是在全国少有的大面积、高质量档案馆。为此,贵阳市档案馆还被国家档案局作为好典型档案馆向全国宣传推广。

20世纪九十年代的贵阳市档案工作,对包括我在内的全市档案工作者来说,都是值得振奋和高兴的。

振奋在于,在《档案法》颁布实施后的第三个年头,《档案法实施办法》随之颁布实施,全市档案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档案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1991年全面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档案法实施办法》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基础上,1992年,贵阳市档案局(馆)在贵州省展览馆开展了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贯彻执行《档案法》、档案工作成就”大型展览活动,省、市主要领导为展览题了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市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1996年,中央批准贵阳市带县,把属于安顺市管辖的清镇市、息烽县、修文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管辖,“一市三县”档案业务工作也划归贵阳市档案局(馆)指导,进一步拓宽了全市档案工作面和丰富了全市档案资源。“一市三县”的档案工作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1999年10月,市档案局通过自身保存的档案史料,举办了建国五十周年“贵阳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大型档案图片展。这次展览包括的范围之广、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工业、农业商业交通水利、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此次展览得到了当时的贵阳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他带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的一把手及班子成员亲临现场参观指导,并作出批示。四大班子成员同时参观指导档案展览,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档案行业都是十分罕见的。

高兴在于,在1991年至1999年间,在贵阳市档案局(馆)全体同志的扎实工作及勤奋耕耘下,贵阳市档案局(馆)以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成果,先后连续两次获得了全国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为全市、全省争了光。

而在九十年代中期,市、区(市、县)两级档案局在各机关、单位开展了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档案工作达标升级活动。通过不懈的努力,多数机关、单位先后获得了省一级、省二级先进标准。全市档案工作局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从1996年开始,在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还处在试探阶段时,市档案局(馆)就大胆探索,拟定规划,组成攻坚小组,借鉴全国先进省、市经验,攻坚克难,仔细推敲,反复验证,经过两年艰辛拼搏,在1997年成功形成了符合档案工作实际需要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并在全市各档案馆,市直各部门档案室广泛运用,开了全省最先利用档案管理软件开展管理档案工作和档案的先河。由此,全市档案信息化工作跨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随后到来的运用电脑快速查阅档案铺垫了路基,大大减少了繁重的手工整理档案消耗的时间。

2000年,贵阳市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攻坚进程。在之后十年里,贵阳市全体档案工作者大胆探索、敢担重任,一步一个脚印,创新成果一件连一件,典型事例一桩接一桩,让贵阳市档案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1年,全市档案工作法制建设被纳入全市法制建设之中,《贵阳市档案管理规定》《贵阳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先后于2002年和2003年发布实施,由此,全市依法治档工作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更好地开展全市档案工作增添了强有力的砝码

与此同时,全市档案工作大胆探索,在全省带头改革过去简单地提供档案为党政机关服务的保守、封闭状况,打开档案服务大门,全方位地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查档需求提供积极有效的免费服务,敞开了开拓创新的服务方式,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使较多的死档案变成了活档案,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2003年,由于工作突出,贵阳市档案局(馆)继前两次再次获得全国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震撼了全省乃至全国档案界,这让全市档案工作者信心更足、步伐更快。

2005年至2008年,市区(市、县)两级档案局围绕全省档案工作中心,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档案管理质量和水平,狠抓各立档案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上等级工作,深入基层和实际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各方面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三年,市、区(市、县)两级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顺利通过省、市的验收,全市各综合档案馆和大多数单位档案管理水平达到了省级标准。因成绩拔尖,贵阳市白云区获得了全国先进集体称号;贵阳市城建档案馆、市房屋产权档案馆分别获得了档案管理国家一级称号;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获得国家二级称号;全市公安系统所有派出所档案都统一达到了省级标准。

2007年,市档案局广开思路,放宽眼界,走出省门,主动和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联系,以自身保存的珍贵原始档案史料和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有关贵州、贵阳原始历史档案为依托,在贵阳市展览馆举办了题为“清宫密档暨贵州历史档案展”的大型展览。这次展览由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兴趣,展览由一个星期延长至了十天,前往参观的省市直部门、社会各界、市民络绎不绝。这次展览轰动了全省,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2010年至2017年,贵阳市的档案工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开拓创新,以持之以恒的不停拼搏精神,围绕国家建设发展中心,切切实实做好档案工作,使全市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

2011年,全市档案工作紧跟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档案管理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创建”工作。仅仅四年时间,十个区(市、县)中就有8个取得省级以上先进试点,白云区还成为了全国先进试点,获先进试点比例排列全省前位。

也是在2011年,在档案信息化工作有了成效的基础上,贵阳市档案局重新制定发展规划,敲定在未来几年必须继续在软硬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攻坚力量,使查阅效力低的馆藏纸质档案尽快成为查阅效力高的电子档案,同时,也为建立档案大数据夯实基础。到2017年中旬,全市各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比例在原基础跨出了一大步,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实现了能提供快速的档案查阅方式,更主要的是连接上了全国统一的电子档案异地备份数据库快车,有效保证了国家档案的保存安全。

时至2016年,为期五年的贵阳市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竣工,一个一万八千平方米建设规模的、功能齐全的、具有科技元素的、能满足若干年馆藏要求的崭新档案馆屹立起来了。新馆的建成有效解决了国家档案的安居场所,更关键的是能全方位地、更好更有效提供档案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需求服务解决了最重要的支柱平台。

通过三十多年的全面发展,贵阳市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由神秘的保守档案,走向全新的开放档案;由单一的只为党政机关提供档案服务,走向全面为大众提供档案服务;由繁杂慢步的手工调阅档案,走向简单快捷的电子查阅档案;由粗放的不便于保管的载体档案,走向高科技便于轻松管理的数字档案;由只注重档案专门的保管和提供利用,走向接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心实际随时利用档案开展多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如果没有档案对所有发生的历史“立此存照”,那么这世间一切就无法留下时代的印记,更遑论去继承所有的优良传统,教育并警示后人。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用26年的时间亲历和见证了贵阳市档案事业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而我也衷心的期待,在未来的时间里,贵阳市档案事业能够更加积极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由衷的希望贵阳市全体档案工作者继续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展现当代档案工作者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新时代风采,让档案文化源远流长,永葆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