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成果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基于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办学定位或者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就业能力开发实践偏离能力培养目标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研究成果

在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等院校仅能吸收15%以下的18~22岁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高等院校能吸收15%~50%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阶段;第三阶段是高等院校能吸收50%以上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教育阶段(谢作栩,2001)。从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从“十五”期间开始,中国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规模进入迅速扩展的时期,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3年至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了17.0%、19.0%、21.0%、22.0%、23.0%(王胜今等,2009),2010年毛入学率为26.5%[1],2012年至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0%增长到42.7%[2]。从特罗的划分标准看,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后期。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中高校的分类,以及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在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有114万人,2002年增加到145万人,2003年则增加到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突破400万达到413万,2007年则为495万,到2010年已突破600万,达到630万[3]。从增幅上看,从2001年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幅为21%。截至2017年9月28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748万,毕业生规模突破700万[4]。基于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到,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曾出台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文件或政策,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和信息,并积极支持大学本科生创业。各级政府还积极制定各项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全国各省一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促进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地方性政策文件[5],如2009年3月14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就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九条意见。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大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办学定位或者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认识不到位,或者就业能力开发实践偏离能力培养目标的问题。(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