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它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专业能力越强,大学生就越容易胜任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大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是指正确应对压力、有进取心和责任感。较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提高毕业生获得理想的初次职业的可能性,对其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较大帮助。职业目标明确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导向作用。H1e:大学生明确的内隐性职业动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协同开发机制

专业能力是影响大学就业能力的基础,它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专业能力越强,大学生就越容易胜任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大学生个人心理特征是指正确应对压力、有进取心和责任感。大学生个人心理特征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心理态度,拥有较好个人心理特征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采取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往往会拥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进而在毕业求职时拥有较好的就业能力。职业认知是求职者解读、分析、储存和使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职业相关信息的一种知识构建和信息加工过程,这种知识构建以及信息加工过程对就业机会识别、获得职业的过程存在巨大影响。较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提高毕业生获得理想的初次职业的可能性,对其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较大帮助。职业动机是大学生确定自己职业目标,进而促进自己勤奋学习的心理起点,职业动机强烈的大学生会有更强的求职意向,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就业能力学习行为,进而提升就业能力。

具体而言,求职行为是一种动态的、循环的自我调适过程,也是一种有目的并受主观意愿驱动的行为模式。求职行为始于职业动机的驱使和就业目标的识别,是为实现就业目标而付出的行动。职业动机或职业目标对个人的学习过程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由目标设定理论可知,有意识地设立明确的、有挑战性的目标的个体比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不清的个体,更容易获取高工作绩效和高职业成就。因为具体而有挑战性的目标能激发、指引和维持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提高其目标承诺和实现职业目标的动机,在遇到困难时更有韧性去制订计划克服一系列的障碍。同时,研究表明目标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会对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Kaplan et al.,2007)。根据前文提到的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观点,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自己和职业,并初步尝试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而对职业有清晰的目标以及对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清晰的认识(求职清晰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成功就业。目标设定理论认为,对求职目标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明确的认识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就业绩效和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求职清晰度会促进个体的就业能力(Locke,2015)。可以使用求职目标清晰度来表征求职目标,研究发现,缺乏清晰求职目标的求职者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尝试不同的职业并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因此可能会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降低其就业能力。而高目标清晰度的大学生个体可能有更强的求职意向并朝着目标努力,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学习行为。职业目标明确对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会对未来的学习过程更加自信,会把精力集中于对实现目标最有益的学习活动上。反之,漫无目标、职业目标不清晰会导致挫败感,进而降低学习的主动性。设定明确职业目标的大学生一方面会采取更多的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自我职业管理行为,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更主动地发现职业机会,接受更多的职业信息,对就业前景抱有更强烈的信心,基于上述分析,本书提出以下假设。

H1a: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H1b:大学生积极的个人心理特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影响。(www.daowen.com)

H1c:大学生较清晰的职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H1d:大学生明确的外显性职业动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H1e:大学生明确的内隐性职业动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